本期《春妮的周末时光》,春妮独家专访作家 编剧万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丁志诚、梁丹妮,一起走近这简单、复杂、醇厚的亲密“关系”。
我们的“关系”
即将收官的经典话剧《北京人》
是戏剧大师曹禺标志性作品,
曹禺女儿、同为剧作家的万方心中,
《北京人》是她对父母亲一份特殊记忆。
父亲的光环曾是万方面对的一座高山,
直到年过半百,
她才终于翻过这座山,
迎来了自己的戏剧创作生涯。
由万方执笔、任鸣导演的话剧《关系》
于2009年首演至今已走过13个年头,
演出一百五十多场,场场爆满。
这部诞生于21世纪、
讲述两性情感关系的现实主义作品
为何有如此持久的魅力?
它有怎样的人生启示?
自称“人艺女儿”的编剧万方与父辈、
与北京人艺有着怎样特殊的情感与交集?
主演丁志诚、梁丹妮既是搭档也是好友,
他们在合作中擦出了哪些“火花”?

本期《春妮的周末时光》,
春妮独家专访作家 编剧万方、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丁志诚、梁丹妮,
一起走近这简单、复杂、醇厚的亲密“关系”。

《春妮的周末时光》
主持人春妮邀您共赏
1
父亲是座“暖山”
曹禺把北京人艺
视作自己的艺术生命,
而万方则把自己
称为人艺的孩子,
并将自己的
话剧处女作《有一种毒药》
和第二部话剧《关系》
都献给了人艺。
万方的作品情感
强烈浓厚、质朴直接,
她用女性特有的视角,
细腻尖锐地提出生活中
常见的问题和人性复杂,
使得首演于2009年的《关系》成为
北京人艺最有生命力的小剧场话剧。
面对万方的创作,
作为剧作家的父亲曹禺有着
怎样语重心长的叮嘱?
在女儿万方心中,
为什么评价父亲曹禺的写作是
对人类充满了“既爱又恨”的深情?
在曹禺先生经典的作品里,
为什么万方最喜欢《北京人》?
这部作品承载着她哪些温暖的记忆?

右:作家、编剧万方

曹禺先生写在纸条上的的创作感言

万方与父亲曹禺先生

曹禺先生把北京人艺当做他的艺术生命

《北京人》封面
2
我们的“关系”
一个舞台、
三个场景、五个演员,
把一部现实题材的小剧场话剧演绎得
有声有色、丝丝入扣、充满张力。
丁志诚和梁丹妮从2009年
首演话剧《关系》到现在,
一百五十多场从未缺席。
十几年的跨度,
演员如何让自己在同一个角色中
有成长和细节的变化?
为什么丁志诚说,
到今天他仍然觉得沙辰星
这个角色“太难演了”?
他眼中戏剧的“未知性”有何魅力?
梁丹妮为何会有角色附身的感受?
人艺大剧场、小剧场给演员带来
哪些不同的体验?
作为编剧的万方,
她对《关系》中
三个女性角色的设计,
有着怎样的用意?
作为北京人艺的资深演员,
丁志诚和梁丹妮又如何看待
他们与北京人艺的“关系”?

左二:演员丁志诚右二:演员梁丹妮

《关系》演出剧照

《关系》演出剧照

丁志诚:《关系》里人物性格特别丰富,
非常吸引我

梁丹妮:《关系》刚上映时女主角性格很前卫,
现在更多的是理解和共鸣

万方:“戏剧可以帮助人们互相理解”

《关系》导演任鸣曾说,
“关系”既简单又复杂,
“要品味简单中的复杂,
寻求复杂中的简单”。
任何关系的本质,
其实都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
如何做到内心完整,
做好我们自己,
处理好各种关系。
所有关系的最终目的
并不是能够走多远,
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
对自我的探索和觉醒。
3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北京人艺原院长张和平
把剧作家和剧院的关系
形容为“手心和手背”
——“没有剧作家的剧院是无源之水;
没有剧院的剧作家是谈兵纸上”。
北京人艺是编剧、演员、
观众共同的家,
七十年薪火相传,
三百多部剧目轮番上演,
串起一幅古今中外、
包罗万象的戏剧长卷。
我们记忆深处的北京人艺在建院之初,
便聚集了焦菊隐、欧阳山尊、
夏淳、梅阡四大导演,
以及郭沫若、老舍、曹禺三大编剧,
还有诸多名角儿济济一堂。
曹禺作为第一任院长,
与人艺的奠基者们一起
为剧院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一代代艺术家们
心怀对艺术的执着与敬仰,
和台下几代观众共同见证着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