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桂 赏枫 品香茗,这样的中秋佳节也太惬意了吧!_北京时间

闻桂 赏枫 品香茗,这样的中秋佳节也太惬意了吧!

闻桂 赏枫 品香茗,这样的中秋佳节也太惬意了吧!

闻桂 赏枫 品香茗,这样的中秋佳节也太惬意了吧!

自古以来,古人便格外钟情于中秋的一轮明月,将其视作团圆、圆满的象征,即使分散天涯,但共同仰望天上的一轮圆月时,也会思念起远方的亲友,期盼着“千里共婵娟”。农历八月是桂花盛开的时节,花与月相应,为团圆佳节添上了几分雅韵。“月中有桂树”的想象和“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也在向我们讲述着“桂”与明月的故事。

每逢中秋月明,一树树桂花相继开放,在月下吃着香甜的月饼,品着桂花蜜酒,伴着飘来的阵阵桂花香,如此良辰美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香山公园 闻桂香赏红枫

中秋假期,来到香山游览您会发现,在公园门区及主干道中,会不经意间闻到桂花的香气以及看到靓丽的红色,其实这是公园在中秋节前,通过温室培育10余盆桂花和近20盆红枫盆栽,已呈现最佳观赏效果,为大家营造出中秋闻桂香、赏红枫的景观氛围。

颐和园 赏桂也有仪式感

白露过后,颐和园东宫门、仁寿殿等处的桂花便盛开了,香气四溢。

中秋佳节期间,为了增添赏桂的仪式感,颐和园西边增添了两处茶社,分别为延清赏楼茶社、澄怀阁茶社,可以在这里一边品茶一边赏桂闻香。

延清赏楼茶社

颐和园延清赏楼位于颐和园万寿山西部山脚下,是一座两层小楼。它曾经是帝王妃嫔们观赏河西美景的场所。现在的延清赏楼融合茶文化打造成为新中式茶文化体验空间。

可以在此体验“太平猴魁茶”的非遗文化,在中式饮茶环境中品茗“打卡”,享受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

澄怀阁茶社

澄怀阁茶社主打宫廷茶文化,借鉴了宫廷的花茶、果茶配方,采用秘制原料,精心制作。其主推产品为七色彩虹形状的胶囊茶。热爱茶文化游客,可前来体验赏茶、品茶、鉴茶的风雅之趣。

除此以外,中山公园、景山公园、世界花卉大观园都是赏桂花的好去处,每年都吸引着不少游人前来打卡拍照。

桂花的前世今生

通常我们所说的桂花是原产于我国西南部的木樨科木樨属植物,为灌木或小乔木,有“独占三秋压群芳”之美誉,被视为传统名花之一。在古代,桂花长期与樟科樟属植物混淆,作为“桂”的其中一种,直到宋代之后,才明确将开花的“桂”称为木樨。如今,我国栽培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4个品种群100余个品种

桂花在我国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中有已“招摇之山多桂”和“皋(gāo)涂之山多桂木”的记载,《吕氏春秋》中“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更是将招摇山上的“桂树”比喻世上最美好的事物。但根据资料记载和“桂”的植物学特征来看,这一时期的“桂”大多为樟科桂树,而不是木樨科桂花。

《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心仪车兮结桂旗”“沛吾乘兮桂舟”的诗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注释为“舟用桂者,取香洁之义。”“桂、兰取其香也。”这里描述的“桂木”可用来造船、造房屋等建筑,并带有香味。对比来看,木樨科桂花树通常为灌木或小乔木,樟科桂树则是高大乔木,树干高直,更适宜作建筑用材。同时,木樨科桂花本身并无香味,只有开放时才有,而樟科植物则多为芳香树种,树皮、种子、果实等部位均含有芳香油,树体本身能散发出味道。《尔雅·释木》中所言:“梫(qǐn),木桂”多解读为“能侵害他木”,对此种“桂”因味道辛烈,可排斥其他杂木而自成一林的描述也更加符合樟科桂的特征。

△樟科肉桂

自汉代以来,历代帝王均喜欢在宫苑中引种桂树。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木樨科桂花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曹植《桂之树行》诗云:“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樟科桂树花朵多为白色或黄色,并无红色,而这里“朱华”意为红色的桂花,更像是木犀科丹桂的特征。齐王融《临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从“逐秋开”的花期可以分辨出,此处的“桂”即指木樨科桂花。樟科桂和木樨科桂花花期差别较大,樟科桂树一般在春夏开花,木樨科桂花则在秋季,“窗桂”一词也说明南北朝时已有了桂花栽培。这一时期,汉代《淮南子》中就出现“月中有桂树”的传说记载,南朝梁代时,文人们对“月中桂树”进行了无限遐想,在咏月诗中直接用桂月、桂宫来指称月亮。

唐宋时期,桂花栽培进入私家园林,相较樟科桂树,木樨科桂花分布较为广泛,盛花期又正值中秋,因而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逐渐增加,人们心中的“月中桂树”就完全是桂花树了。诗人们将月亮称作“桂轮”“桂魄”,皎洁的月光称作“桂华”,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诗更是将桂花与中秋的明月联系在一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也使人们相信桂树本就是月中之物,天风将其吹散才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同时,桂花也被视作古代读书人的科第吉兆,“折桂”成为中举的象征。

明清时期,随造园艺术发展,桂花作为造园材料在园林中的应用更为广泛,苏州园林几乎“无园不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沧浪亭的“清香馆”等均为人们熟知。在园林中,桂花常在窗前、庭前、廊侧等地孤植或丛植,其名音同“贵”能营造一定的意境,因而既可用“双桂流芳”“两桂当庭”于厅堂前对植,又能取“玉堂富贵”之音与玉兰、海棠、牡丹同庭栽种。

桂花树姿端正、四季常青,花朵虽小却号称“天香”,只要有一株桂花开放,相隔距离很远也能闻见它独特的香甜气味。桂花内含有紫罗兰酮、芳樟醇氧化物及橙花醇等芳香物质,因此使其花香“清可绝尘,浓能溢远”。桂花与月相应,不与百花争春,也被视为高洁风雅的象征,诗人自比兰桂,抒发孤芳自赏,不慕名利的气节与傲骨。

来源:颐和园官方发布、国家植物园官方发布、北京市中山公园官方发布

编辑:刘亚菊

责编:马迟

闻桂 赏枫 品香茗,这样的中秋佳节也太惬意了吧!

闻桂 赏枫 品香茗,这样的中秋佳节也太惬意了吧!

闻桂 赏枫 品香茗,这样的中秋佳节也太惬意了吧!

自古以来,古人便格外钟情于中秋的一轮明月,将其视作团圆、圆满的象征,即使分散天涯,但共同仰望天上的一轮圆月时,也会思念起远方的亲友,期盼着“千里共婵娟”。农历八月是桂花盛开的时节,花与月相应,为团圆佳节添上了几分雅韵。“月中有桂树”的想象和“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也在向我们讲述着“桂”与明月的故事。

每逢中秋月明,一树树桂花相继开放,在月下吃着香甜的月饼,品着桂花蜜酒,伴着飘来的阵阵桂花香,如此良辰美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香山公园 闻桂香赏红枫

中秋假期,来到香山游览您会发现,在公园门区及主干道中,会不经意间闻到桂花的香气以及看到靓丽的红色,其实这是公园在中秋节前,通过温室培育10余盆桂花和近20盆红枫盆栽,已呈现最佳观赏效果,为大家营造出中秋闻桂香、赏红枫的景观氛围。

颐和园 赏桂也有仪式感

白露过后,颐和园东宫门、仁寿殿等处的桂花便盛开了,香气四溢。

中秋佳节期间,为了增添赏桂的仪式感,颐和园西边增添了两处茶社,分别为延清赏楼茶社、澄怀阁茶社,可以在这里一边品茶一边赏桂闻香。

延清赏楼茶社

颐和园延清赏楼位于颐和园万寿山西部山脚下,是一座两层小楼。它曾经是帝王妃嫔们观赏河西美景的场所。现在的延清赏楼融合茶文化打造成为新中式茶文化体验空间。

可以在此体验“太平猴魁茶”的非遗文化,在中式饮茶环境中品茗“打卡”,享受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

澄怀阁茶社

澄怀阁茶社主打宫廷茶文化,借鉴了宫廷的花茶、果茶配方,采用秘制原料,精心制作。其主推产品为七色彩虹形状的胶囊茶。热爱茶文化游客,可前来体验赏茶、品茶、鉴茶的风雅之趣。

除此以外,中山公园、景山公园、世界花卉大观园都是赏桂花的好去处,每年都吸引着不少游人前来打卡拍照。

桂花的前世今生

通常我们所说的桂花是原产于我国西南部的木樨科木樨属植物,为灌木或小乔木,有“独占三秋压群芳”之美誉,被视为传统名花之一。在古代,桂花长期与樟科樟属植物混淆,作为“桂”的其中一种,直到宋代之后,才明确将开花的“桂”称为木樨。如今,我国栽培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4个品种群100余个品种

桂花在我国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中有已“招摇之山多桂”和“皋(gāo)涂之山多桂木”的记载,《吕氏春秋》中“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更是将招摇山上的“桂树”比喻世上最美好的事物。但根据资料记载和“桂”的植物学特征来看,这一时期的“桂”大多为樟科桂树,而不是木樨科桂花。

《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心仪车兮结桂旗”“沛吾乘兮桂舟”的诗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注释为“舟用桂者,取香洁之义。”“桂、兰取其香也。”这里描述的“桂木”可用来造船、造房屋等建筑,并带有香味。对比来看,木樨科桂花树通常为灌木或小乔木,樟科桂树则是高大乔木,树干高直,更适宜作建筑用材。同时,木樨科桂花本身并无香味,只有开放时才有,而樟科植物则多为芳香树种,树皮、种子、果实等部位均含有芳香油,树体本身能散发出味道。《尔雅·释木》中所言:“梫(qǐn),木桂”多解读为“能侵害他木”,对此种“桂”因味道辛烈,可排斥其他杂木而自成一林的描述也更加符合樟科桂的特征。

△樟科肉桂

自汉代以来,历代帝王均喜欢在宫苑中引种桂树。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木樨科桂花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曹植《桂之树行》诗云:“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樟科桂树花朵多为白色或黄色,并无红色,而这里“朱华”意为红色的桂花,更像是木犀科丹桂的特征。齐王融《临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从“逐秋开”的花期可以分辨出,此处的“桂”即指木樨科桂花。樟科桂和木樨科桂花花期差别较大,樟科桂树一般在春夏开花,木樨科桂花则在秋季,“窗桂”一词也说明南北朝时已有了桂花栽培。这一时期,汉代《淮南子》中就出现“月中有桂树”的传说记载,南朝梁代时,文人们对“月中桂树”进行了无限遐想,在咏月诗中直接用桂月、桂宫来指称月亮。

唐宋时期,桂花栽培进入私家园林,相较樟科桂树,木樨科桂花分布较为广泛,盛花期又正值中秋,因而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逐渐增加,人们心中的“月中桂树”就完全是桂花树了。诗人们将月亮称作“桂轮”“桂魄”,皎洁的月光称作“桂华”,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诗更是将桂花与中秋的明月联系在一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也使人们相信桂树本就是月中之物,天风将其吹散才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同时,桂花也被视作古代读书人的科第吉兆,“折桂”成为中举的象征。

明清时期,随造园艺术发展,桂花作为造园材料在园林中的应用更为广泛,苏州园林几乎“无园不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沧浪亭的“清香馆”等均为人们熟知。在园林中,桂花常在窗前、庭前、廊侧等地孤植或丛植,其名音同“贵”能营造一定的意境,因而既可用“双桂流芳”“两桂当庭”于厅堂前对植,又能取“玉堂富贵”之音与玉兰、海棠、牡丹同庭栽种。

桂花树姿端正、四季常青,花朵虽小却号称“天香”,只要有一株桂花开放,相隔距离很远也能闻见它独特的香甜气味。桂花内含有紫罗兰酮、芳樟醇氧化物及橙花醇等芳香物质,因此使其花香“清可绝尘,浓能溢远”。桂花与月相应,不与百花争春,也被视为高洁风雅的象征,诗人自比兰桂,抒发孤芳自赏,不慕名利的气节与傲骨。

来源:颐和园官方发布、国家植物园官方发布、北京市中山公园官方发布

编辑:刘亚菊

责编:马迟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