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届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在北京物资学院成功举办

(记者 王伟)第十三届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于2025年11月1日至2日在北京物资学院举办。大赛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主办,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承办。
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自创办以来,已在北京、山东、浙江、天津、陕西、安徽、湖北、河南、重庆等地成功举办十二届,比赛模式日趋成熟,效果显著。目前已形成工会、人社和教育主管等部门以及行业企业高度参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综合性全国赛事。本届大赛共吸引来自全国30所高校的60支队伍参赛,参赛学生及指导教师近300余人,规模再创新高。来自政府及高校、工会、企业等系统的12位资深专家将参与现场评判和点评。在往年的比赛中,参赛同学都表现出很强的专业能力,比赛现场唇枪舌剑,智慧的较量、思维的碰撞、经验的比拼展现得淋漓尽致。本届大赛聚焦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关系治理 首创AI裁判赋能竞赛评判。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国特色集体协商机制的创新发展"为主题,彰显了大赛与时俱进、服务国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战略目标的使命担当。
大赛精心设计的两个竞赛案例分别代表了平台经济和智能制造两大数字经济典型场景,共同聚焦算法技术对劳动关系的深刻重塑。一是覆盖广泛。案例涵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外卖骑手)和智能制造企业员工(制造业工人、研发人员)两大群体,展现了数字技术对不同劳动形态的规模化影响。二是场景多元。案例涉及算法派单、算法解雇、算法考核等多元数字管理场景,揭示了劳动过程数字化带来的权益保障新挑战。三是政策导向鲜明。案例设计回应了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进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和算法协商机制建设的政策导向,引导高校学生深入理解数字劳动关系治理的中国方案。
本次比赛AI裁判首次亮相。AI裁判的引入不仅体现了大赛在评判方式上的创新探索,更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关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为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劳动关系管理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径。
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旨在加强全国各高校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深入探讨,推动以人为本、合作共赢为主旨的集体协商(谈判)模式,提升我国劳动关系管理人才的专业核心素质与能力,搭建校际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交流的平台,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贡献智慧和力量。经过十三年的持续举办,该赛事已成为培养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为我国劳动关系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关系的新挑战,大赛将继续创新办赛模式,为培养能够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关系复杂挑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西南政法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劳方队获劳方一等奖;山东工商学院、河北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铜陵学院、山东管理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资方队获资方一等奖;华中师范大学等12支劳方队获劳方二等奖;北京物资学院等12支资方队获资方二等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12支劳方队获劳方三等奖;北京联合大学等12支资方队获资方三等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方队等6支队伍获得最佳团队奖;北京物资学院等7所学校获得最佳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