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兴国寺略记杨文远甘肃地处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交错分布甘肃的文化状况亦如其地貌特征一样丰富多彩,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农耕文化敦煌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光耀千古甘肃复杂的地形地貌及丰富多彩的文...
秦安兴国寺略记
杨文远
甘肃地处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交错分布。甘肃的文化状况亦如其地貌特征一样丰富多彩,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农耕文化、敦煌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光耀千古。甘肃复杂的地形地貌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在甘肃方言这个符号系统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和反映。
2017年4月初,《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兰州城市学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杂志社、中国甘肃网,陇中文化研究所等单位调查秦安、静宁、隆德、六盘山、定西等地区文化状况,着重了解丝绸之路甘肃段语言文化演变情况。
4月2日早晨,考察团一行乘车从兰州出发,前往秦安。秦安之名意取“期盼古代秦亭之地安宁的愿望”。秦安地处古丝绸之路陇佑段中线,陇佑段中线古称关陇古道,这条古道自周秦至汉唐直至明清,一直是关中通往西域的交通纽带,自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刘秀率兵灭隗嚣,诸葛亮北伐,宋金富平大战,清代左宗棠西征,都曾在这条古道上上演。玄奘大师时年跟随秦州僧人孝达,也是沿着关陇古道,翻越陇山,抵达秦州。
秦安现存有多处古建筑,兴国寺是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寺庙,也是秦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兴国寺是我们这次行程至秦安考察的第一处古迹。
兴国寺俗称官寺,又名“兴谷寺”,坐落在县城北街,清《秦安县志》记载:“兴国寺创建于元,为县中古刹。”兴国寺现存建筑均为明代重建,清代、民国时期做了不同程度的维修。
兴国寺起初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刹,为“伽蓝七堂”格局。寺内有大雄宝殿一座,左有伽蓝殿,右有菩萨殿,中左有钟楼,中右有鼓楼,门前是金刚殿,门侧是天王殿。经过600多年的历史变迁,寺院建筑多已毁弃,唯寺门、天王殿、钟楼和大雄宝殿尚存。明嘉靖年间,胡缵宗为寺题额“兴国寺”,将“兴国梵宫”列为“秦安八景”之一。我们和秦安地方民俗学相关人士座谈交流时,薛荣祺老人就对胡瓒宗细细做过介绍:“胡瓒宗在秦安人人皆知,他考上进士,名次同于探花。胡瓒宗对秦安的影响非常大,最著名的是他题写的秦安兴国寺‘般若’匾额。相传,兴国寺始建于唐代,到元代至顺年间已初具规模,是甘肃境内一座规模大、保存完整的元代古建筑。寺内有原建筑‘大雄宝殿’一座。明嘉靖年间,胡缵宗为寺题额‘兴国寺’,又书‘般若’匾额,从此秦安人称大雄宝殿为‘般若殿’。”从薛荣祺老人的言谈中,能听出他对胡瓒宗的崇敬,他说:“相传,胡瓒宗在其不满10岁时遇到镇江王爷,他问镇江王爷:‘人为人,人为神,尔焉能成神呼?’镇江王爷笑答:‘故曰胡老先生,尔为尔,我为我,尔焉能明我呼?’”

李天福先生补充说:“秦安一般称呼胡瓒宗为‘胡都堂’,胡瓒宗有十字诗:‘宗堂都胡安问自强,强自问安有名扬。扬名有安秦是我,我是秦安胡都堂。’胡瓒宗的书法很好,全国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的墨宝,相传他曾赠送严嵩一副对联,严嵩倒台后他因此受到牵连。胡瓒宗还参与编写了《秦安志》、《胡氏家谱》。”
兴国寺般若殿是兴国寺代表性建筑,其屋顶形式在兴国寺内属最高等级,整体建筑雄浑谐调,轮廓稳定秀美。般若殿虽经多次修缮,但其建筑风格仍保持了元代的特征。它是甘肃省范围内保存较好的木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研究元代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般若殿的整个殿宇,其梁与梁之间用木头的关节铆在一起,展出在廊上的飞檐,被木楔套得层层叠叠,斗拱交错,显得美轮美奂,且很有气势。从文献、题记以及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般若殿应是明代重建时的遗物。据地方文史工作者介绍,元代以后,秦安发生过多次大地震,但是,般若殿保存完好,表明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艺术家巨鸿兄一边欣赏着那些卯榫结构或榫卯结构,一边拍照,大赞其结构的牢固和美感,并且说这种结构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杨文远,作家,笔名萧远,字号萧玄,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起源地签约作家,“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及“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理事,“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第一辑系列专著编委,“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第二辑系列专著副主编,现任《丝绸之路》杂志社副主编。
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作品被收录入《往事与前瞻》、《大美金张掖》《醉美巴丹吉林》等多部散文集。曾获首届华夏散文二等奖,张掖市政府旅游文化文学类二等奖、三等奖。出版玉帛之路考察散文专著《丝路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