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召开_北京时间

10月21日,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女大学生发展专题研讨会举行。

(记者 崔倩)10月21日,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女大学生发展专题研讨会举行。

会上以“赋能女生,助力成长——高质量教育体系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发展”为主题,从女大学生发展这一小切口切入,专家们积极回应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教育发展目标这一大问题,旨在促进教育界对女性教育的持续探索,引起社会各界对女性教育的持续关注。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女性权益保障与性别平等事业的进步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断提高;其二,女性就业趋势日益向好、职业性别隔离逐步缩小;其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已在教育工作全过程中有所展现。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在“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中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确立了坐标方位,是对新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做出的新部署,也为女性教育发展提出了基本遵循和目标要求。作为“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将持续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及热心支持女性教育的各机构一道推进男女平等的伟大事业,书写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彩篇章,汇聚“她力量”,分享“她智慧”,创造“她业绩”。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甄贞,以“与女大学生分享的几点人生体会”为题,从自身经历出发,以理想、专业、岗位、人际关系、机遇、婚恋、形象、成功、格局等为关键词,启发女大学生为自己设定人生目标,完善自己,温暖他人,向社会学习,向同伴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当中,专注做事,超越自己。她指出,女性可以工作与婚恋兼得,智慧与形象兼得。她建议女性要有大格局,当智慧与能力足够时,运用专业知识扶助弱者,热心公益,为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发声。在成功定义多元化的时代,女性的人生可以非常精彩。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和红以“大学生对性骚扰的认知、态度及应对行为——性别视角下的考察”为题,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关于大学生性骚扰问题的研究成果。被视作公民“全时保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今年实施。其中关于性骚扰的规定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性骚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民法典1010条在人格权编里规定性骚扰规则,意义重大。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对校园性骚扰的界定还不统一,对高校性骚扰问题关注有待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和实证研究有待深入。结合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她提出,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完善高校性骚扰治理。具体而言,应创建自由平等、尊重有爱的家庭氛围,在家庭层面开展性与性别平等的教育;学校应明确对性骚扰“零容忍”,完善防范制度体系,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性骚扰的认知,对大学生加强全面的性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社会层面应进一步强化性别平等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交叉平台承办。

10月21日,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女大学生发展专题研讨会举行。

(记者 崔倩)10月21日,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女大学生发展专题研讨会举行。

会上以“赋能女生,助力成长——高质量教育体系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发展”为主题,从女大学生发展这一小切口切入,专家们积极回应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教育发展目标这一大问题,旨在促进教育界对女性教育的持续探索,引起社会各界对女性教育的持续关注。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女性权益保障与性别平等事业的进步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断提高;其二,女性就业趋势日益向好、职业性别隔离逐步缩小;其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已在教育工作全过程中有所展现。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在“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中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确立了坐标方位,是对新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做出的新部署,也为女性教育发展提出了基本遵循和目标要求。作为“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将持续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及热心支持女性教育的各机构一道推进男女平等的伟大事业,书写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彩篇章,汇聚“她力量”,分享“她智慧”,创造“她业绩”。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甄贞,以“与女大学生分享的几点人生体会”为题,从自身经历出发,以理想、专业、岗位、人际关系、机遇、婚恋、形象、成功、格局等为关键词,启发女大学生为自己设定人生目标,完善自己,温暖他人,向社会学习,向同伴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当中,专注做事,超越自己。她指出,女性可以工作与婚恋兼得,智慧与形象兼得。她建议女性要有大格局,当智慧与能力足够时,运用专业知识扶助弱者,热心公益,为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发声。在成功定义多元化的时代,女性的人生可以非常精彩。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和红以“大学生对性骚扰的认知、态度及应对行为——性别视角下的考察”为题,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关于大学生性骚扰问题的研究成果。被视作公民“全时保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今年实施。其中关于性骚扰的规定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性骚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民法典1010条在人格权编里规定性骚扰规则,意义重大。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对校园性骚扰的界定还不统一,对高校性骚扰问题关注有待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和实证研究有待深入。结合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她提出,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完善高校性骚扰治理。具体而言,应创建自由平等、尊重有爱的家庭氛围,在家庭层面开展性与性别平等的教育;学校应明确对性骚扰“零容忍”,完善防范制度体系,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性骚扰的认知,对大学生加强全面的性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社会层面应进一步强化性别平等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女性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交叉平台承办。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