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一场特大暴雨中的抢险较量_北京时间

密云水库,一场特大暴雨中的抢险较量

这个7月,一场罕见的暴雨,以翻江倒海之势,侵袭了北京北部山区!这是一场“超长版”的降雨。自7月23日8时至7月29日11时,7天下了北京一年里将近四成的雨量。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密云、怀柔、平谷、延庆受灾严重。

密云水库,一场特大暴雨中的抢险较量

2025年7月29日23时,密云水库的监测水位数据显示为155.59米。此时,密云水库进、出库流量基本达到平衡,蓄水量达到36.288亿立方米。30日9时,水库水位出现下降趋势,30日10时,水库水位下降到155.57米,并继续缓慢下降……密云水库的历史最高水位定格在155.59米,超过汛限水位3.59米。

这组数字变化的背后,是这轮持续性强降雨下惊心动魄的防洪应对。

这个7月,一场罕见的暴雨,以翻江倒海之势,侵袭了北京北部山区!这是一场“超长版”的降雨。自7月23日8时至7月29日11时,7天下了北京一年里将近四成的雨量。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密云、怀柔、平谷、延庆受灾严重。

作为潮白河流域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密云水库在入库洪峰、出库流量、水库水位、入库洪水总量、入库洪水过程涨幅、潮白河干流行洪量等六个方面都达到了水库建成以来的峰值。

为有效发挥防洪削峰作用,保障流域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重压之下的密云水库启动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泄流。流域上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场围绕这场前所未有的泄流的持久战就此打响。

守护水库的人:一次艰难抉择

7月27日15时,密云水库第三第三溢洪道启动泄流

7月27日15时,随着一声“开闸”令下,密云水库开启了1960年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泄流。巨龙奔腾,倾泻而下。

38岁的赵松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他的老家穆家峪,正好处于这次泄流开始点位——密云水库第三溢洪道的下方。

“长这么大,没见过这样规模的泄流!”看到泄流当天的场景,赵松不禁感叹。

今天的人们都以为修建密云水库主要是为了向北京供应生活用水。殊不知,65年前,建设密云水库最主要的原因是防洪减灾。位于北京北部的潮河和白河在历史上是对下游威胁很大的河。有史可查的资料显示,建库前500年,这两条河造成大小的水灾380多次。有5次洪水甚至涌入北京城,进入天津城则有8次。密云水库建成后,起到了拦洪削峰、调节洪水的关键作用。

今年的这场暴雨,在密云区3天的平均降雨量就达到366毫米,雨水在山间汇成洪流,最终涌入密云水库。27日3时入库流量6550立方米每秒,为建库以来历史第一洪峰;而上一次的历史纪录,还是1994年7月13日出现的3670立方米每秒。光看数值对比,就可以想象这次的凶险程度。

密云水库承压明显。

“经与气象部门会商,并报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备案,以及通报下游的河北、天津等省市,我们启动了正式泄流。”北京市水务应急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潘兴瑶说。

泄流,不是开闸放水那么简单,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精确计算,并考虑下游河道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泄流量的确定,要根据水情具体确定。潘兴瑶告诉记者,密云水库建库以来最大出库流量是200立方米每秒,发生在2021年。这次泄流正式开始就是200立方米,之后泄流量逐步加大。

200,400,600,820,1020,1120。密云水库的瞬时泄流量一直在根据上游来水量而变化。7月28日18时,密云水库泄流达到每秒1120立方米,并持续至今。

临水而居的人:一次紧急撤离

泄洪,讲求的是科学精准;疏散,考验的是动员能力。

顺义区牛栏山镇史家口村位于潮白河边上,村民院落离河道最近的只有二三十米距离。

7月27日上午,史家口村村委会接到区政府通知,水库泄流将导致下游潮白河水系水位迅速上涨,要求村委会立即动员村民紧急撤离。

接到任务,村委会委员史阳立马动身,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每年汛期,村里都会准备应急预案,提前做好转移路线、人员车辆保障等计划。因此,这次撤离,乡亲们的配合度也很高。

68岁的史宝顺多少迟疑了一下,专门跑到河边看了下河水,“涨得也不高啊!”史阳提醒他:“泄流还没开始,涨水还在后头呢!”听了这话,史宝顺虽然有些舍不得住了40多年的老屋,但还是跟老伴儿张玉芹一起上了转运车。

一边是村里动员转移,另一边是接收安置。在安置点宾馆里,村妇联主任和会计已经把一切安排妥当。下午时分,转移村民陆续抵达入住,村委会做的大锅饭早已上桌。史阳说,“过程非常顺滑。”

27日当天,史家口村河堤内的24户82人全部实现转移。

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转移安置村民发放物资

记者在安置点见到史宝顺和张玉芹时,是两天后的29日。老两口心情舒畅:“吃的住的盖的都有,洗浴什么的也很方便。”最让老人安心的是医疗保障:“区里安排了急救医生24小时,要是身体不舒服,马上就能到。”

史宝顺尤其感谢忙前忙后的村委会:“百十来号人,吃喝拉撒睡都想着,有啥事不明白的也要问他们,黑夜白天都有人值班,太辛苦,不容易。”

29日上午,经过一夜强降雨,顺义的天气由雨转晴了,天空露出久违的晴柔。史宝顺激动地在窗边踱步,念叨着什么时候能回老屋。史阳见状赶紧解释,河水消退还需要时间,村里和镇上也一直在密切监测着河道的水位,一小时就会上报一次,“相信咱们很快就能回家啦!”

追水头的人:一场紧张的接力

“巨龙”出库,水头一路奔涌,向下游推进。一般而言,水头越高,意味着水流能量越大,对河道堤防的冲击越猛烈,推进速度越快,留给下游反应的时间就越短。因此,水头是判断洪水走势的“晴雨表”。

经过4个多小时的流淌,泄流水头于27日19时抵达潮汇大桥———潮河和白河在此汇流,从此成为潮白河,继续向下游奔涌。

潮汇大桥上,有不少市民正在等待来水。与市民一起看水的,还有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的在忙着做水文监测,有的提醒市民远离行洪通道。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做一项工作,就是追水头。

向阳闸上,工作人员正在监测水头流过

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潮河管理所副所长郝邺正是“追水大军”的一员。

“追水头,就是水流到哪儿,我们就得跟到哪儿。就是要在水头前抵达位置,记录水头抵达的时间、测算水流速度等,以保障水头在河道内平稳通过。”郝邺介绍道。

郝邺打比方说,追水头,不是一项短跑比赛,拼的不是速度;它更像是一场接力赛,拼的是接力配合和彼此协作。水流汩汩向下,郝邺这样的水务工作者们也将追水头的接力棒向下传递。

“追水头”不是简单的跟踪,而是一场涉及监测、研判、响应的系统性战役,每一步都关乎下游安全。正是因为有了这批“追水头”的人,公众才能及时更新水头的流进信息。

经过近一天的流淌,7月28日13时42分,泄流水头通过通州区吴村闸,标志着水头流出北京市界。

测水文的人:“数据容不得半点马虎”

向阳闸是潮白河北京段唯一一座拦河闸。记者来到这里时,是7月29日7时30分,北京刚刚将此前的暴雨红色预警降级为暴雨黄色预警。此时天空仍然阴云密布。

上午9时许,记者跟随潮白河管理处向阳闸管理所副所长张弛,登上了横跨潮白河的工作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水文数据监测。

张弛手拿手持式电波流速仪,对着水面,按下按钮,一组数据出现在仪表上。报数、记录,张弛和同事默契地配合着。

29日上午,张弛与同事在进行水文监测

整个向阳闸全长259米,共有23个闸孔。张弛跟同事选取了9个不同的闸孔位置进行测量。每次测量,他跟同事都要在工作桥上打个来回——约1里地的路程。

“我们要选取不同的位置,测量多组数据,然后输入电脑,得出一个综合的数据,再报给上级水务部门。”张弛解释说,选取不同的点位,也是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

张弛说,自从7月27日15时启动泄流后,他们的水文数据需要每小时上报一次。“我们现在的时间是以小时切分的——比方说,9点出去测数据,花20分钟;回来再输入、测算、整理、上传等等,差不多要花半小时,剩下的10多分钟能稍微歇一歇。”

张弛告诉记者,所里24位同事,上游密云水库启动泄流后,全员在岗,都没有回家,休息时间也很少。说到自己,张弛略显腼腆——他已经两天没睡过整觉了,只休息过一两个小时,也都是被切得稀碎的一个个10分钟拼凑起来的。

“所里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张弛强调道。

对于整个潮白河来说,向阳闸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里上报的水文数据是上级水务部门综合研判并制定决策的基础。“虽然测量工作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但数据容不得半点马虎。”张弛说。

守护河道的人:四天三夜的坚守

59岁的陈晓勇还有一年就要退休。跟记者聊起密云水库泄流,他感慨不已,“在退休前看到潮白河这么大的水,也算开了眼界了。”

陈晓勇21岁与水务工作结缘,今年是他在水务系统工作的第38个年头,目前是通州区河道事务中心潮白河白庙橡胶坝的值守人员。“日常工作就是监测水文,调节橡胶坝等;现在泄流,水文监测更频密了,要一小时一报。”

这样的工作节奏,从7月26日开始。陈晓勇说,“估算下来,已经四天三夜没回家了。”在他的值班室里,堆放着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一副要打硬仗的姿态。在他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中午吃剩的方便面桶。

7月30日下午,白河橡胶坝旁,陈晓勇正在根据红白格观测水位变化。这种红白格根据坡度比设计,每一格代表10厘米的水位高度

密云水库以下的潮河、白河上一共有14座橡胶坝。它们是一种长条状的橡胶气囊,固定在坝地板上,通过充气、放气调节它的体积,达到拦蓄上游洪水的作用。充满形成拦河坝,放空气体就是塌坝运行。为了快速泄流,所有橡胶坝都处于塌坝运行状态。在连接通州宋庄和河北燕郊的白庙桥上,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橡胶坝处有个幅度较小的落差,潮白河水在此倾泻而下,激起阵阵浪花。放眼望去,蔚为壮观。

巡查员夏寅生跟陈晓勇是老相识。如果说陈晓勇管的是白庙橡胶坝这个点,那么夏寅生要巡查的就是一条线——潮白河的岸堤。夏寅生介绍:“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巡查岸堤,看看有没有什么风险,另外就是劝离一些河边的市民。”

夏寅生的河道巡查是开车和徒步相结合。能够开车巡查的话,一般是开车巡查;不方便走车的,或是岸堤与河道较远的,就需要徒步。“这几天一天三四万步吧。”夏寅生笑着说。

7月30日下午,夏寅生和同事王海征正在潮白河边巡查

潮白河白庙段,西边是通州宋庄,东岸是河北燕郊。30日下午,记者站在西岸望去,燕郊一侧的滨河栈道都已经拉上警戒带,禁止市民靠近;不时还能看见戴着红袖标的巡查人员。无论是河东河西,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望潮白河平稳流过。

从密云水库泄下,滚滚河水经过200余公里的奔涌,跨越北京、河北、天津,最终与蓟运河、永定新河汇合,汇入渤海。一路上,三地协作,共护一方安澜。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康利坡、杨迪

责编:郭峥

监审:陆健、马骏

监制:刘萤萤

密云水库,一场特大暴雨中的抢险较量

这个7月,一场罕见的暴雨,以翻江倒海之势,侵袭了北京北部山区!这是一场“超长版”的降雨。自7月23日8时至7月29日11时,7天下了北京一年里将近四成的雨量。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密云、怀柔、平谷、延庆受灾严重。

密云水库,一场特大暴雨中的抢险较量

2025年7月29日23时,密云水库的监测水位数据显示为155.59米。此时,密云水库进、出库流量基本达到平衡,蓄水量达到36.288亿立方米。30日9时,水库水位出现下降趋势,30日10时,水库水位下降到155.57米,并继续缓慢下降……密云水库的历史最高水位定格在155.59米,超过汛限水位3.59米。

这组数字变化的背后,是这轮持续性强降雨下惊心动魄的防洪应对。

这个7月,一场罕见的暴雨,以翻江倒海之势,侵袭了北京北部山区!这是一场“超长版”的降雨。自7月23日8时至7月29日11时,7天下了北京一年里将近四成的雨量。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密云、怀柔、平谷、延庆受灾严重。

作为潮白河流域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密云水库在入库洪峰、出库流量、水库水位、入库洪水总量、入库洪水过程涨幅、潮白河干流行洪量等六个方面都达到了水库建成以来的峰值。

为有效发挥防洪削峰作用,保障流域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重压之下的密云水库启动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泄流。流域上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场围绕这场前所未有的泄流的持久战就此打响。

守护水库的人:一次艰难抉择

7月27日15时,密云水库第三第三溢洪道启动泄流

7月27日15时,随着一声“开闸”令下,密云水库开启了1960年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泄流。巨龙奔腾,倾泻而下。

38岁的赵松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他的老家穆家峪,正好处于这次泄流开始点位——密云水库第三溢洪道的下方。

“长这么大,没见过这样规模的泄流!”看到泄流当天的场景,赵松不禁感叹。

今天的人们都以为修建密云水库主要是为了向北京供应生活用水。殊不知,65年前,建设密云水库最主要的原因是防洪减灾。位于北京北部的潮河和白河在历史上是对下游威胁很大的河。有史可查的资料显示,建库前500年,这两条河造成大小的水灾380多次。有5次洪水甚至涌入北京城,进入天津城则有8次。密云水库建成后,起到了拦洪削峰、调节洪水的关键作用。

今年的这场暴雨,在密云区3天的平均降雨量就达到366毫米,雨水在山间汇成洪流,最终涌入密云水库。27日3时入库流量6550立方米每秒,为建库以来历史第一洪峰;而上一次的历史纪录,还是1994年7月13日出现的3670立方米每秒。光看数值对比,就可以想象这次的凶险程度。

密云水库承压明显。

“经与气象部门会商,并报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备案,以及通报下游的河北、天津等省市,我们启动了正式泄流。”北京市水务应急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潘兴瑶说。

泄流,不是开闸放水那么简单,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精确计算,并考虑下游河道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泄流量的确定,要根据水情具体确定。潘兴瑶告诉记者,密云水库建库以来最大出库流量是200立方米每秒,发生在2021年。这次泄流正式开始就是200立方米,之后泄流量逐步加大。

200,400,600,820,1020,1120。密云水库的瞬时泄流量一直在根据上游来水量而变化。7月28日18时,密云水库泄流达到每秒1120立方米,并持续至今。

临水而居的人:一次紧急撤离

泄洪,讲求的是科学精准;疏散,考验的是动员能力。

顺义区牛栏山镇史家口村位于潮白河边上,村民院落离河道最近的只有二三十米距离。

7月27日上午,史家口村村委会接到区政府通知,水库泄流将导致下游潮白河水系水位迅速上涨,要求村委会立即动员村民紧急撤离。

接到任务,村委会委员史阳立马动身,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每年汛期,村里都会准备应急预案,提前做好转移路线、人员车辆保障等计划。因此,这次撤离,乡亲们的配合度也很高。

68岁的史宝顺多少迟疑了一下,专门跑到河边看了下河水,“涨得也不高啊!”史阳提醒他:“泄流还没开始,涨水还在后头呢!”听了这话,史宝顺虽然有些舍不得住了40多年的老屋,但还是跟老伴儿张玉芹一起上了转运车。

一边是村里动员转移,另一边是接收安置。在安置点宾馆里,村妇联主任和会计已经把一切安排妥当。下午时分,转移村民陆续抵达入住,村委会做的大锅饭早已上桌。史阳说,“过程非常顺滑。”

27日当天,史家口村河堤内的24户82人全部实现转移。

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转移安置村民发放物资

记者在安置点见到史宝顺和张玉芹时,是两天后的29日。老两口心情舒畅:“吃的住的盖的都有,洗浴什么的也很方便。”最让老人安心的是医疗保障:“区里安排了急救医生24小时,要是身体不舒服,马上就能到。”

史宝顺尤其感谢忙前忙后的村委会:“百十来号人,吃喝拉撒睡都想着,有啥事不明白的也要问他们,黑夜白天都有人值班,太辛苦,不容易。”

29日上午,经过一夜强降雨,顺义的天气由雨转晴了,天空露出久违的晴柔。史宝顺激动地在窗边踱步,念叨着什么时候能回老屋。史阳见状赶紧解释,河水消退还需要时间,村里和镇上也一直在密切监测着河道的水位,一小时就会上报一次,“相信咱们很快就能回家啦!”

追水头的人:一场紧张的接力

“巨龙”出库,水头一路奔涌,向下游推进。一般而言,水头越高,意味着水流能量越大,对河道堤防的冲击越猛烈,推进速度越快,留给下游反应的时间就越短。因此,水头是判断洪水走势的“晴雨表”。

经过4个多小时的流淌,泄流水头于27日19时抵达潮汇大桥———潮河和白河在此汇流,从此成为潮白河,继续向下游奔涌。

潮汇大桥上,有不少市民正在等待来水。与市民一起看水的,还有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的在忙着做水文监测,有的提醒市民远离行洪通道。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做一项工作,就是追水头。

向阳闸上,工作人员正在监测水头流过

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潮河管理所副所长郝邺正是“追水大军”的一员。

“追水头,就是水流到哪儿,我们就得跟到哪儿。就是要在水头前抵达位置,记录水头抵达的时间、测算水流速度等,以保障水头在河道内平稳通过。”郝邺介绍道。

郝邺打比方说,追水头,不是一项短跑比赛,拼的不是速度;它更像是一场接力赛,拼的是接力配合和彼此协作。水流汩汩向下,郝邺这样的水务工作者们也将追水头的接力棒向下传递。

“追水头”不是简单的跟踪,而是一场涉及监测、研判、响应的系统性战役,每一步都关乎下游安全。正是因为有了这批“追水头”的人,公众才能及时更新水头的流进信息。

经过近一天的流淌,7月28日13时42分,泄流水头通过通州区吴村闸,标志着水头流出北京市界。

测水文的人:“数据容不得半点马虎”

向阳闸是潮白河北京段唯一一座拦河闸。记者来到这里时,是7月29日7时30分,北京刚刚将此前的暴雨红色预警降级为暴雨黄色预警。此时天空仍然阴云密布。

上午9时许,记者跟随潮白河管理处向阳闸管理所副所长张弛,登上了横跨潮白河的工作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水文数据监测。

张弛手拿手持式电波流速仪,对着水面,按下按钮,一组数据出现在仪表上。报数、记录,张弛和同事默契地配合着。

29日上午,张弛与同事在进行水文监测

整个向阳闸全长259米,共有23个闸孔。张弛跟同事选取了9个不同的闸孔位置进行测量。每次测量,他跟同事都要在工作桥上打个来回——约1里地的路程。

“我们要选取不同的位置,测量多组数据,然后输入电脑,得出一个综合的数据,再报给上级水务部门。”张弛解释说,选取不同的点位,也是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

张弛说,自从7月27日15时启动泄流后,他们的水文数据需要每小时上报一次。“我们现在的时间是以小时切分的——比方说,9点出去测数据,花20分钟;回来再输入、测算、整理、上传等等,差不多要花半小时,剩下的10多分钟能稍微歇一歇。”

张弛告诉记者,所里24位同事,上游密云水库启动泄流后,全员在岗,都没有回家,休息时间也很少。说到自己,张弛略显腼腆——他已经两天没睡过整觉了,只休息过一两个小时,也都是被切得稀碎的一个个10分钟拼凑起来的。

“所里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张弛强调道。

对于整个潮白河来说,向阳闸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里上报的水文数据是上级水务部门综合研判并制定决策的基础。“虽然测量工作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但数据容不得半点马虎。”张弛说。

守护河道的人:四天三夜的坚守

59岁的陈晓勇还有一年就要退休。跟记者聊起密云水库泄流,他感慨不已,“在退休前看到潮白河这么大的水,也算开了眼界了。”

陈晓勇21岁与水务工作结缘,今年是他在水务系统工作的第38个年头,目前是通州区河道事务中心潮白河白庙橡胶坝的值守人员。“日常工作就是监测水文,调节橡胶坝等;现在泄流,水文监测更频密了,要一小时一报。”

这样的工作节奏,从7月26日开始。陈晓勇说,“估算下来,已经四天三夜没回家了。”在他的值班室里,堆放着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一副要打硬仗的姿态。在他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中午吃剩的方便面桶。

7月30日下午,白河橡胶坝旁,陈晓勇正在根据红白格观测水位变化。这种红白格根据坡度比设计,每一格代表10厘米的水位高度

密云水库以下的潮河、白河上一共有14座橡胶坝。它们是一种长条状的橡胶气囊,固定在坝地板上,通过充气、放气调节它的体积,达到拦蓄上游洪水的作用。充满形成拦河坝,放空气体就是塌坝运行。为了快速泄流,所有橡胶坝都处于塌坝运行状态。在连接通州宋庄和河北燕郊的白庙桥上,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橡胶坝处有个幅度较小的落差,潮白河水在此倾泻而下,激起阵阵浪花。放眼望去,蔚为壮观。

巡查员夏寅生跟陈晓勇是老相识。如果说陈晓勇管的是白庙橡胶坝这个点,那么夏寅生要巡查的就是一条线——潮白河的岸堤。夏寅生介绍:“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巡查岸堤,看看有没有什么风险,另外就是劝离一些河边的市民。”

夏寅生的河道巡查是开车和徒步相结合。能够开车巡查的话,一般是开车巡查;不方便走车的,或是岸堤与河道较远的,就需要徒步。“这几天一天三四万步吧。”夏寅生笑着说。

7月30日下午,夏寅生和同事王海征正在潮白河边巡查

潮白河白庙段,西边是通州宋庄,东岸是河北燕郊。30日下午,记者站在西岸望去,燕郊一侧的滨河栈道都已经拉上警戒带,禁止市民靠近;不时还能看见戴着红袖标的巡查人员。无论是河东河西,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望潮白河平稳流过。

从密云水库泄下,滚滚河水经过200余公里的奔涌,跨越北京、河北、天津,最终与蓟运河、永定新河汇合,汇入渤海。一路上,三地协作,共护一方安澜。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康利坡、杨迪

责编:郭峥

监审:陆健、马骏

监制:刘萤萤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