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成本、高收入、保就业、中大奖……免费直播AI课程虚假宣传被查
(记者 白雪微)近来,网络技能培训市场持续升温,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免费AI课程推广,您是否心动了呢?其中,一些AI技术赋能的短视频制作、文案创作等新兴领域培训,以零成本、高收入、保就业、中大奖为卖点,吸引学生、家长和求职就业人员,悄悄步入不法商家设下的陷阱。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查处了某科技有限公司免费直播AI课程虚假宣传的典型案例,揭示了免费AI课程背后的层层套路:
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在日常网上巡查中,察觉到某科技有限公司免费直播课程暗藏玄机。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先通过网络广告诱导用户添加微信,再拉进微信群,凭借私域流量的隐蔽性,悄悄开展违规营销,从初始的知识讲解慢慢转向推广营销——整个过程像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围猎。
一是免费变付费。“免费AI训练营,教你用AI搞副业,零门槛入门!”这样的广告,让不少想赚外快的人动了心。当事人打着“免费培训”的旗号,把用户拉进直播间。起初,老师确实在分享 AI 基础操作,从怎么用工具做图片到简单的文案生成,干货满满,让听课的人觉得“捡到宝”。可直播过半,画风悄悄发生转变。“光学基础没用,得学高阶技巧才能赚钱!”老师话锋一转,开始频繁推销收费课程。直播间里助教老师也不断发送着各种类似“现在报名立减500,只剩最后10个名额”的信息。那些被“高收入”冲昏头脑的用户,稀里糊涂就付了钱。所谓的“免费课程分享”,不过是为付费课程铺垫的洗脑前奏。
二是“月入万元”有剧本。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直播间里经常出现一些所谓的“真实案例”。例如某位老师指着屏幕上的收益记录截图,激情澎湃地说:“看这位学员,毕业才1个月,做壁纸号一天赚300多,现在每天稳定进账!”接着又翻出另一段“反馈”:“这位宝妈,以前在家带娃没收入,学完课程做短视频带货,现在月入2万,还不耽误照顾孩子!”老师甚至照顾到了各个阶层的人群,还有“女大学生”“中年下岗大哥”学员事例。经核查,这些案例全部都是假的,截图记录有的是当事人PS的,有的是从网上搜来的。整个直播根本不是实时互动,而是提前录好的“情景剧”。
三是特等奖系“零”中奖。老师向付了钱的学员发送福利抽奖链接,课程中说“报名学员可抽苹果手机”,授课PPT页面写着“100% 中奖”,特等奖是最新款苹果手机。不少人本就已经对课程动心,终于经不住最后的诱惑下了订单。可奇怪的是,大部分人抽到的都是“课程资料包”,从没见过有人中手机。经调取抽奖程序的后台数据,执法人员发现当事人在设置奖池时,偷偷把“特等奖”的中奖概率调成了0。也就是说,那部让人心动的苹果手机,从一开始就只是个“画在墙上的饼”,永远不可能被人摘走。
针对当事人对AI课程的销售状况及培训效果作虚假的商业宣传和采用谎称有奖的方式进行有奖销售的违法行为,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对当事人给予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
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八支队相关负责人提醒消费者,在网络消费尤其是购买AI培训课程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防范规避风险:
一是理性看待宣传案例与收益承诺。切勿轻信商家宣传中展示的“学员高收益案例”,对于商家承诺的学习课程后的高额回报,需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任何技能提升和收益获取都需要付出时间与努力,不存在轻松获利的“捷径”,不被虚假的高收益所诱惑。
二是谨慎对待抽奖等促销手段。面对商家的抽奖、满减、赠品等促销活动,主动向商家核实有奖销售信息,包括奖项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奖品规格及数量等细节,仔细阅读活动规则,留意是否存在模糊条款或不合理限制,避免踏入消费陷阱。
三是强化维权意识与证据留存。在消费过程中,注意保存商家微信群聊天记录、销售页面截图、交易凭证、合同协议等信息资料。一旦发现自身权益受损,凭借有效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