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提醒】米酵菌酸:致命的“酵”主,预防有方!

(记者贾湧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期,有媒体报道68岁的阿姨被一道家常凉菜“撂倒”,出现了严重的急性肝衰竭、代谢性酸中毒,这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
这种细菌最爱在潮湿闷热的环境里搞破坏,泡发久的木耳、银耳,家庭自制的发酵米面制品,变质了的米粉、凉皮,都是它的“作案现场”。很多人觉得闻着没坏、看着没变就能吃,却不知道毒素早已悄悄生成。更可怕的是,米酵菌酸堪称顽固分子,120℃处理1小时后依然保持毒性,普通蒸煮根本杀不死它。
米酵菌酸中毒后身体会迅速拉响警报:先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以为是普通胃肠炎,随便找点药对付;几个小时后,毒素开始攻击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出现黄疸、血尿,最后多器官衰竭。而至今,医学界仍没有找到特效解药,一旦中招,抢救成功率极低。
其实想要远离米酵菌酸并不难记住三个生活小原则:第一:泡发不过夜:木耳、银耳等干制品现吃现泡,尽量避免食用室温存放下过夜泡发的银耳木耳,如果发酸发粘,立即丢弃;第二:发酵讲科学:家庭自制发酵食品时,注意容器和原材料的微生物控制,并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一旦发现异常立刻丢弃;
第三:嗦粉有原则:一定要到正规的餐饮单位就餐,不要食用无证摊贩售卖的食品。
(信息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