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娄庄舞龙以九节龙的形式表演,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舞起来如蛟龙出海,腾云驾雾,魅力非凡,是周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
【川汇频道讯】
老娄庄舞龙以九节龙的形式表演,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舞起来如蛟龙出海,腾云驾雾,魅力非凡,是周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娄同安是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生于1960年5月,从小就开始接触舞龙技艺,舞龙生涯一晃几十年。一说到舞龙,娄同安的眼中就充满了精气神儿,介绍起来也是滔滔不绝。
谈到老娄庄龙舞的渊源还得从该庄的一位历史名人说起,这位历史名人就是明代“工部右侍郎”(正二品)---娄志德。他在幼年时期,不仅学业好,而且喜欢龙舞。到青年时期,他已经是当地赫赫有名的龙舞高手。明正德年间(公元1517年)中了进士,再后来他先后在河北,浙江、山东、燕京当官。为官期间,他不仅清正廉明、政绩卓绝,而且每到节庆时期,他时常自费请老娄庄的龙舞队去京城等地表演,深得观赏者的赞誉,反响强烈。从那时候起老娄庄的龙舞算是出了大名。
数百年来,老娄庄龙舞一直传承不衰,现在记载的娄姓传承人就达十代之多,属家族式传承。它不仅服务于当地老百姓的红白喜事或当地庙会庆典活动,而且每到新春佳节之际,老娄庄龙舞就到周边乡村演出,即活跃了节日气氛,庆贺平安吉祥、农业丰收,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康乐,其演出很受当地老百姓青睐,影响很大。
老娄庄龙舞表演套路很多,经常表演的套路有:双龙闹春、双龙变字、双龙戏水、双龙戏珠、跳龙门、龙摆尾、龙翻身、龙盘柱,龙呼吸等二十多个套路。每条龙以9人为组合成九节龙,配以龙珠表演,随着紧锣密鼓二龙起舞,相互交错,满场旋飞,两龙头大嘴张开,头内灯光闪亮,时而高仰上空,时而伏地而飞,龙身随着龙头曲、张、起、伏、旋转,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把人们的喜悦热闹场面推向高潮。
娄同安向我们介绍:“在生产队时期,每逢初一十五舞龙队就会为百姓演上一出,那时候没有电视机、电脑等设备,人们在劳作之余就靠欣赏这些民间表演来满足文化需求。一说有演出,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来观看,场面很壮观。”那时候的舞龙表演大多在晚上,龙头和龙身内用蜡烛进行装饰,舞起来自然增加了难度,但远远看去似一条发光的金龙在空中飞舞,煞是精彩。
舞龙为生活增光添彩
“每次看着老百姓那么兴致勃勃的看我们舞龙表演,我是打心眼里高兴!”
娄同安从十八岁开始学习舞龙,一晃二三十年光景,他与舞龙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娄同安告诉记者,舞龙队不断吸纳融入其他文化元素,兼容各地舞龙的特点,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老娄庄舞龙。从造型到鼓曲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承袭章法,至今已传承至十二代。老娄庄舞龙在传承中发展,在变迁中不断创新,其扎制、舞耍、伴奏等方面都日臻完善。
在娄同安的家中摆放着红黄两条巨龙,这都是他亲手扎制的。谈起舞龙的扎制,娄同安介绍说:“扎制舞龙的主要材料是竹条、木架、铁丝、段布。扎龙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麻烦。“扎龙的工序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像劈竹篾、扎粗坯、装饰、上色等,十分费时繁复。如今的制作技艺在沿用旧有的规制的同时也有很大的创新,比如已不再使用旧时的纸糊工艺,而改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布,不仅更加轻便美观,也更加结实耐用,可以做出更大幅度的舞动。另外,在龙背上做出龙纹装饰,舞动时更加飘逸等等,这些变化都是在数百年的不断完善改进中人们智慧的结晶。”
“龙腾千里看龙头!”娄同安告诉我们,最难扎的就是龙头。他一有时间就会去扎龙头,这是个细活,可急不得,看着龙头从一个竹框框渐渐栩栩如生,就好像看到了老百姓脸上乐开的笑容。
娄同安说:“舞龙为我的生活增色添光,如今我的生活已经和舞龙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现在我去舞龙也不仅是一种爱好,而更多的是一种传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