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选青绿山水的复古和隐逸_北京时间

钱选青绿山水的复古和隐逸

摘要:动荡不安的乱世使钱选隐居山林、寄情山水,与诗书画做伴,绘画成为他排解心中愁闷的方式,其青绿山水作品无不体现复古思想和隐逸情结。本文以钱选的代表作《山居图》为例证,从朴素平和的用色、庄重单纯的画面氛围、清幽旷远的留白、古拙的笔墨语言四个方面,论述钱选山水画作品中蕴含的复古思想,并围绕其隐退的生活、寄托情怀的士夫画两个核心点来探寻其隐逸情怀。

钱选青绿山水的复古和隐逸

钱选(1239—1299),南宋遗民画家,字舜举,号玉潭,湖州人。宋朝国力的日益衰弱使钱选失去了仕进之路,无奈将其诸多著作烧毁,退居乡野,不问世事,终日与诗画作伴。但作为元初极具影响力的文人画家,钱选擅长画马、花鸟、人物及山水,代表作品有《八花图卷》《杨贵妃上马图》《浮玉山居图》《王羲之观鹅图》《山居图》《幽居图》等。

在蒙元政权的统治下,钱选深切怀念南宋故国的文化,主张返回晋唐五代青绿山水画的风格,向古老的传统学习,与同时期的文人画家一样,钱选的复古风是建立在恢复宋代及之前的古拙画风基础上的。钱选的山水画通过古意来表达自己对宋王朝的留恋以及不愿入仕的态度,坚定地选择与世无争的生活,隐居山林。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无不体现隐逸的情结。

01

复古的绘画语言

绘画中的“复古”指画家对前代经典绘画作品进行研究学习,然后效仿前人作品,同时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不尽相同的绘画方式强调古代绘画的部分特色,让作品显露出古拙的韵味。钱选的青绿山水作品取法魏晋、唐、北宋,又和前代的青绿山水画不同。他借鉴吸收前辈山水画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并进行创新,探索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采用抽象的符号表现自然景物,让文人画更具装饰性和审美性。另外,钱选的青绿山水画一改南宋精工细腻的作画风格,表现出简淡纯真的趣味,以及清新含蓄的古意画风,个性鲜明,为元代的青绿山水注入了新的活力,堪称复古典范。

《山居图》(图1)纵26.5厘米,横111.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钱选代表作之一,画卷描绘了钱选故乡的湖光山色。纵览全图,可以从朴素平和的用色、庄重单纯的画面氛围、清幽旷远的留白、古拙的笔墨语言四个方面对其复古思想进行简析。

(一)

朴素平和的用色

青绿山水画是施以石青、石绿为主要颜色的山水画,分大青绿、小青绿。前者线条细谨简约,皴笔少,用石青、石绿等厚重的颜色填充晕染,极具装饰意味;后者是在浅绛山水的基础上,赋以淡淡的青绿,色彩之间的变化细腻微妙,显得更加清雅端庄。钱选的山水画作品属于小青绿,他吸收晋唐时期的设色手法,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悟,打破了北宋院体画浓艳的设色,开启朴素平和的设色之风。

《山居图》的色彩整体上给人一种朴素平和的感觉,钱选性格宁静淡泊,他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色彩,融入个人情愫;更为独特的是,《山居图》的设色脱离了大自然固有色的约束,从自然景物中抽出,概括并加以提升,其用色鲜艳却不显火气,轻薄而不飘浮,仿佛被一场绵绵细雨滋润过。钱选通过色彩与水墨的调和,使整幅画卷的色彩纯度偏低、色系偏灰,对比不强烈、不刺眼,给人协调统一的感受。画面中的山石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坡脚用朱砂、赭石填染,泥金提染,整体用色清新单纯,两种颜色交融得相当自然且富有变化。画面中一座座山形成不同色块的间隔错落,拉长了画面的空间距离,给人无限遐想。山脚烟云弥漫笼罩丛林,树木设色浓重淡薄合理,双钩填色,分头绿、二绿、三绿,赤青相间,主次分明。茅屋潜藏其间,屋顶以淡赭石填染。屋舍后方有一片树林,环境闲雅,色彩因墨色和石绿的叠加而显得更加沉稳,又与前面的树木拉开距离,空间深度表现得恰如其分。远处若有若无的山峰则以淡墨打底、淡花青轻轻晕染,虚无缥缈间体现出深远的意境。

图1 元 钱选 《山居图》 26.5×111.6cm 故宫博物院藏 (横屏欣赏)

身为南宋人,钱选亲身经历了国家的败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隐居山林使得他能亲近大自然,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山水之乐。而北宋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创作主体多出身皇室贵族,或是宫墙内的画院画家,与钱选所处的时代背景截然不同,他们生活在歌舞升平、安定兴盛的时代。此外,北宋青绿山水风格多由皇室指导,山水画多体现祖国锦绣山河的壮丽宏伟。例如宫廷画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层峦起伏的群山气势逼人,设色富丽堂皇、强烈灿烂。山体以赭石为底,然后大胆利用石青、石绿层层叠加,青山色彩鲜艳厚重,山石轮廓加泥金勾勒,增加了金碧辉煌的效果。而钱选的山水画则是以缅怀回顾的姿态出现,用色清透、简淡质朴,流露出沉浸山林的淡然闲适。

(二)

庄重单纯的氛围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空间的“三远法”。而《山居图》采用的是自近山而望远山的平远法:以一江两岸、对江相望式的构图,以构成画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构图形式能极好体现江南山水河岸开朗、清逸宁静的境界,更让画中之景“可望、可居、可游”。《山居图》从北宋时期峰峦浑厚的大山大水中脱离出来,同时舍弃南宋时期秀丽小巧、抒情气质强的边角景物,结合手卷样式,徐徐展开,使观者体验到一股温婉质朴的文人气息。

《山居图》呈现开阔的山水风景。左侧近景湖畔长松高耸,苍松下坐落着一处茅舍。近景和中景利用小桥接应,桥上可以看到主人身骑白马,书童紧随其后,一同往前方的小岛走去。中景小岛碧峰突起,山坡水岸的皴法依据外缘线条平行组合,再以清淡的水墨填染,浓淡向背区别不大,因而立体感不强,仅利用不同色块的交叠体现山体之间的空间。山下绿树成林,树林中隐藏着以茅草搭建的房屋,屋内无人,竹篱围成的小院半掩着柴门,院子外仅一只小狗,环境清幽。小岛被湖水环抱,右侧一叶孤舟漂泊于空蒙的水面,舟上渔人描绘得极其传神细致。远景用纯度、明度极低的单色三角形表现群山,除去对沟壑的刻画,山体与水面交汇处逐渐淡去至最终消失,展现出水天融合的江南湖光山水美景。

画面近、中、远三个不同层次产生了色块的相互穿插、交替重叠,格调古朴淳厚,静谧幽远、庄重单纯的氛围正体现在这种平远的空间结构中。

图2 元 钱选 《秋江待渡图》 26.8×108.4cm 故宫博物院藏(横屏欣赏)

(三)

清幽旷远的留白

钱选的山水作品多采用大面积留白,使得湖面异常开阔渺远。在《山居图》中,画面两侧进行了大片留白处理;对于湖面的水纹,钱选则选择直接省去不画,广袤的湖泊上仅仅漂着一叶渔舟。远处的山丘薄薄地敷上一层淡花青,渐渐淡去、消失,并近乎和湖水融为一体。他所创造的强烈延伸感,让人怎么也望不到湖泊的尽头,思绪也被带到了虚无缥缈的远方。山体之间水汽的氤氲,钱选也做了留白处理,这让山与山的空间更显深远,并于飘渺间形成一种虚无,创造了一个空旷、萧条的湖光景色。钱选的画作用少量的艺术语言传达了更多的艺术内容,使观者产生更多的思绪。与李思训的《明皇幸蜀图》进行对比,《明皇幸蜀图》采用全景式构图,山体大而全,画面充实,囊括天地,包罗万象,主要体现崇山峻岭的雄伟和高大,给人以气派宏伟之感,画面虚与白的处理没有钱选夸张,所以带给观者的感受不同。

钱选山水画的留白不仅拉远了空间距离,还调动了人们的想象,营造了清幽旷远的意境,画卷中的景色完全不同于现实,更像是家中用于观赏的微型盆景。因此,钱选的山水画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还原再现,而是在营造一个他心中的桃花源,用以寄托自己隐逸的生活态度。

(四)

古拙的笔墨语言

钱选坎坷的经历塑造了他清高、不庸俗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他的笔墨语言中是有所体现的。《山居图》中刚劲从容的线条在于钱选重视对隶书的钻研,他通过书写排遣苦闷,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随意的笔墨挥洒。

仔细观摩钱选对物象的刻画,会错以为他的绘画技法不是很成熟。实则不然,这种“不成熟”正是他对自然景物的高度概括,并融入了自己的情绪体验,从而创造出的古拙韵味,这让他的作品有别于前代青绿山水的雍容华丽,展现出了他特有的庄重平和。

《山居图》中的山川树石无不散发出古拙的气息。钱选以尖细而遒劲有力的墨线对山石进行勾勒描绘,山石形状平直方折且有棱角。画卷内江南的山丘被支解为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如此简洁率真的处理显得平面化又具装饰美,给人不真实的感受,似乎看到了一个虚构的世界。山脚有根据山形而均匀排列的紧密墨线,似皴非皴,画面中的线条在造型美的基础上更有一种抽象美,给人稚拙生涩的感觉,这与宋代宫廷画家精细流畅的线条不同,透露出钱选山水画特有的古拙质朴的韵味。

钱选对树木的画法也十分特别,他免去了枝桠的描绘,仅画了树木的主干,且树干的高矮粗细变化较小,弯曲也不明显,大多直杆取势。树干描绘得极其细致,一处处树疤犹如一双双眼睛与观赏者产生了视觉上的交流,无意间透露出一股稳重肃穆的气息。对于树冠,他也只是简单地勾线填色,或者直接用色笔点画,这种平面式的画法,摒弃了宋代对树木精细的刻画,与魏晋时期顾恺之笔下的相似,以拙代巧,处理手法简洁概括,显得画中景色平静不喧哗、淳朴而不华美。

02

隐逸的审美追求

(一)

退隐的生活

钱选曾希望出仕治国,可惜南宋的灭亡使得他仕进道路断送,沦为元人控制下的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钱选没有心思和朝廷斗争,在对宋王朝哀悼的同时,他也对自己无法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而感到深深自责。为了让内心获得宽慰,他选择归隐山林,朝夕与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相依为伴,通过诗书画排遣哀愁,这直接导致了钱选的青绿山水不同于前代。

正因如此,钱选作品摒弃对达官显贵生活的刻画,展现社会底层人民在山水中悠闲生活的场景,描绘的人物大多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百姓,以此表明自己与世无争的出世态度以及隐居的生活方式。这也让他的绘画显露出孤单的情绪和对现实的冷漠气息。

钱选还有一类画作表现的是历史人物情节,如《王羲之观鹅图》《归去来图》等,借助王羲之、陶渊明等高人逸士的隐逸事迹,来表达自己对隐匿生活的向往。

而他的山水作品描绘的大多是家乡吴兴湖水环抱的碧峰小岛,水面开阔宁静,树林间隐藏着竹篱屋舍。如《山居图》《秋江待渡图》(图2)都描绘了清远辽阔的湖面,山峰苍茫而荒凉,展现出钱选心慕宁静淡泊、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而这正是归隐文人寻求的完美境界。

对于钱选来说,绘画是用来寄托情怀的,他的作品不受传统规则的束缚,致力于取悦自己、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以及沉浸于山林远离动荡的淡然闲适。前朝富丽堂皇的旧青绿山水创作于歌舞升平、安定兴盛的时代,这与钱选所处的时期截然不同。例如,大小李将军生活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唐朝,他们与皇室紧密联系,作画受到统治者的牵制,需要满足皇室的审美,所以创作的时候要竭尽全力将山水刻画得华丽富贵,这极大地约束了画家本身的自我意识。相对于宫廷画家,钱选的作品是对自我心灵的真实反映,绘画是乱世之中钱选在精神上的依靠和陪伴。

(二)

寄托情怀的士夫画

作为遭受亡国之痛的士大夫画家的典型代表,钱选不屑于元代朝廷的招贤政策,曾作诗曰:“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他归隐山林,寻求精神家园,以绘事自遣。这足以表明他不甘为元代统治者服务的决心,于是,写诗作画成为他怀念南宋故国的唯一途径。

钱选既是画家又是文人,他是将诗、书、画在山水画中相结合的实践者和推广者,其多数作品有自己的题诗和跋语,因此,他在注重技法修炼的同时也极其重视个人思想品格的修养。

《山居图》卷后的五言诗就是证明:“山居惟爱静,日午掩柴门。寡合人多忌,无求道自尊。鹦鹏俱有志,兰艾不同根。安得蒙庄叟,相逢与细论。”诗中,他对自己独居的生活环境进行了简单描述,结合山水画面不难体会他内心的宁静淡泊。尤其“鹦鹏俱有志,兰艾不同根”两句,表达出自己不屑入仕的态度,更表明对元人统治的不妥协立场。这首诗与画面透露的隐逸情感一致,题诗让画面感情更加深入。而且在绘画事物的表现上不再像南宋宫廷画家那样追求“形似”,而是更注重对山水物象“神似”的表达,并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悟——由诗文和画面均不难体验到他心中的苦闷、哀鸣,处处展现着隐居不仕、遁匿山林的生活状态,无不流露出对南宋王朝的思念。

钱选文学修养深厚,寄托远古而思怀当下,他对人生的体悟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留意。钱选所提倡的士气说为苏轼倡导的“士夫画”找到了归宿,同时对后代的文人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 语

作为宋末元初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人物,钱选在绘画思想上的复古和隐逸,导致其青绿山水不同于前代的富贵华丽,成就了其独特的古拙雅致。观赏钱选的青绿山水,画面上辽远静谧的湖面、虚无缥缈的远山、微小平凡的人物……所塑造出的寄托个人归隐情结的桃源景象,给观者以心灵上的净化、情感上的升华,带来了恰到好处的舒适感,同时也引发着更多的遐想。通过本文的探究,不难发现钱选在青绿山水上的创新为后世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将宋代青绿山水与元代写意山水连结,也为后人学习青绿山水提供了可贵的典范和参考。

转自:艺术市场

钱选青绿山水的复古和隐逸

摘要:动荡不安的乱世使钱选隐居山林、寄情山水,与诗书画做伴,绘画成为他排解心中愁闷的方式,其青绿山水作品无不体现复古思想和隐逸情结。本文以钱选的代表作《山居图》为例证,从朴素平和的用色、庄重单纯的画面氛围、清幽旷远的留白、古拙的笔墨语言四个方面,论述钱选山水画作品中蕴含的复古思想,并围绕其隐退的生活、寄托情怀的士夫画两个核心点来探寻其隐逸情怀。

钱选青绿山水的复古和隐逸

钱选(1239—1299),南宋遗民画家,字舜举,号玉潭,湖州人。宋朝国力的日益衰弱使钱选失去了仕进之路,无奈将其诸多著作烧毁,退居乡野,不问世事,终日与诗画作伴。但作为元初极具影响力的文人画家,钱选擅长画马、花鸟、人物及山水,代表作品有《八花图卷》《杨贵妃上马图》《浮玉山居图》《王羲之观鹅图》《山居图》《幽居图》等。

在蒙元政权的统治下,钱选深切怀念南宋故国的文化,主张返回晋唐五代青绿山水画的风格,向古老的传统学习,与同时期的文人画家一样,钱选的复古风是建立在恢复宋代及之前的古拙画风基础上的。钱选的山水画通过古意来表达自己对宋王朝的留恋以及不愿入仕的态度,坚定地选择与世无争的生活,隐居山林。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无不体现隐逸的情结。

01

复古的绘画语言

绘画中的“复古”指画家对前代经典绘画作品进行研究学习,然后效仿前人作品,同时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不尽相同的绘画方式强调古代绘画的部分特色,让作品显露出古拙的韵味。钱选的青绿山水作品取法魏晋、唐、北宋,又和前代的青绿山水画不同。他借鉴吸收前辈山水画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并进行创新,探索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采用抽象的符号表现自然景物,让文人画更具装饰性和审美性。另外,钱选的青绿山水画一改南宋精工细腻的作画风格,表现出简淡纯真的趣味,以及清新含蓄的古意画风,个性鲜明,为元代的青绿山水注入了新的活力,堪称复古典范。

《山居图》(图1)纵26.5厘米,横111.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钱选代表作之一,画卷描绘了钱选故乡的湖光山色。纵览全图,可以从朴素平和的用色、庄重单纯的画面氛围、清幽旷远的留白、古拙的笔墨语言四个方面对其复古思想进行简析。

(一)

朴素平和的用色

青绿山水画是施以石青、石绿为主要颜色的山水画,分大青绿、小青绿。前者线条细谨简约,皴笔少,用石青、石绿等厚重的颜色填充晕染,极具装饰意味;后者是在浅绛山水的基础上,赋以淡淡的青绿,色彩之间的变化细腻微妙,显得更加清雅端庄。钱选的山水画作品属于小青绿,他吸收晋唐时期的设色手法,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悟,打破了北宋院体画浓艳的设色,开启朴素平和的设色之风。

《山居图》的色彩整体上给人一种朴素平和的感觉,钱选性格宁静淡泊,他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色彩,融入个人情愫;更为独特的是,《山居图》的设色脱离了大自然固有色的约束,从自然景物中抽出,概括并加以提升,其用色鲜艳却不显火气,轻薄而不飘浮,仿佛被一场绵绵细雨滋润过。钱选通过色彩与水墨的调和,使整幅画卷的色彩纯度偏低、色系偏灰,对比不强烈、不刺眼,给人协调统一的感受。画面中的山石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坡脚用朱砂、赭石填染,泥金提染,整体用色清新单纯,两种颜色交融得相当自然且富有变化。画面中一座座山形成不同色块的间隔错落,拉长了画面的空间距离,给人无限遐想。山脚烟云弥漫笼罩丛林,树木设色浓重淡薄合理,双钩填色,分头绿、二绿、三绿,赤青相间,主次分明。茅屋潜藏其间,屋顶以淡赭石填染。屋舍后方有一片树林,环境闲雅,色彩因墨色和石绿的叠加而显得更加沉稳,又与前面的树木拉开距离,空间深度表现得恰如其分。远处若有若无的山峰则以淡墨打底、淡花青轻轻晕染,虚无缥缈间体现出深远的意境。

图1 元 钱选 《山居图》 26.5×111.6cm 故宫博物院藏 (横屏欣赏)

身为南宋人,钱选亲身经历了国家的败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隐居山林使得他能亲近大自然,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山水之乐。而北宋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创作主体多出身皇室贵族,或是宫墙内的画院画家,与钱选所处的时代背景截然不同,他们生活在歌舞升平、安定兴盛的时代。此外,北宋青绿山水风格多由皇室指导,山水画多体现祖国锦绣山河的壮丽宏伟。例如宫廷画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层峦起伏的群山气势逼人,设色富丽堂皇、强烈灿烂。山体以赭石为底,然后大胆利用石青、石绿层层叠加,青山色彩鲜艳厚重,山石轮廓加泥金勾勒,增加了金碧辉煌的效果。而钱选的山水画则是以缅怀回顾的姿态出现,用色清透、简淡质朴,流露出沉浸山林的淡然闲适。

(二)

庄重单纯的氛围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空间的“三远法”。而《山居图》采用的是自近山而望远山的平远法:以一江两岸、对江相望式的构图,以构成画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构图形式能极好体现江南山水河岸开朗、清逸宁静的境界,更让画中之景“可望、可居、可游”。《山居图》从北宋时期峰峦浑厚的大山大水中脱离出来,同时舍弃南宋时期秀丽小巧、抒情气质强的边角景物,结合手卷样式,徐徐展开,使观者体验到一股温婉质朴的文人气息。

《山居图》呈现开阔的山水风景。左侧近景湖畔长松高耸,苍松下坐落着一处茅舍。近景和中景利用小桥接应,桥上可以看到主人身骑白马,书童紧随其后,一同往前方的小岛走去。中景小岛碧峰突起,山坡水岸的皴法依据外缘线条平行组合,再以清淡的水墨填染,浓淡向背区别不大,因而立体感不强,仅利用不同色块的交叠体现山体之间的空间。山下绿树成林,树林中隐藏着以茅草搭建的房屋,屋内无人,竹篱围成的小院半掩着柴门,院子外仅一只小狗,环境清幽。小岛被湖水环抱,右侧一叶孤舟漂泊于空蒙的水面,舟上渔人描绘得极其传神细致。远景用纯度、明度极低的单色三角形表现群山,除去对沟壑的刻画,山体与水面交汇处逐渐淡去至最终消失,展现出水天融合的江南湖光山水美景。

画面近、中、远三个不同层次产生了色块的相互穿插、交替重叠,格调古朴淳厚,静谧幽远、庄重单纯的氛围正体现在这种平远的空间结构中。

图2 元 钱选 《秋江待渡图》 26.8×108.4cm 故宫博物院藏(横屏欣赏)

(三)

清幽旷远的留白

钱选的山水作品多采用大面积留白,使得湖面异常开阔渺远。在《山居图》中,画面两侧进行了大片留白处理;对于湖面的水纹,钱选则选择直接省去不画,广袤的湖泊上仅仅漂着一叶渔舟。远处的山丘薄薄地敷上一层淡花青,渐渐淡去、消失,并近乎和湖水融为一体。他所创造的强烈延伸感,让人怎么也望不到湖泊的尽头,思绪也被带到了虚无缥缈的远方。山体之间水汽的氤氲,钱选也做了留白处理,这让山与山的空间更显深远,并于飘渺间形成一种虚无,创造了一个空旷、萧条的湖光景色。钱选的画作用少量的艺术语言传达了更多的艺术内容,使观者产生更多的思绪。与李思训的《明皇幸蜀图》进行对比,《明皇幸蜀图》采用全景式构图,山体大而全,画面充实,囊括天地,包罗万象,主要体现崇山峻岭的雄伟和高大,给人以气派宏伟之感,画面虚与白的处理没有钱选夸张,所以带给观者的感受不同。

钱选山水画的留白不仅拉远了空间距离,还调动了人们的想象,营造了清幽旷远的意境,画卷中的景色完全不同于现实,更像是家中用于观赏的微型盆景。因此,钱选的山水画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还原再现,而是在营造一个他心中的桃花源,用以寄托自己隐逸的生活态度。

(四)

古拙的笔墨语言

钱选坎坷的经历塑造了他清高、不庸俗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他的笔墨语言中是有所体现的。《山居图》中刚劲从容的线条在于钱选重视对隶书的钻研,他通过书写排遣苦闷,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随意的笔墨挥洒。

仔细观摩钱选对物象的刻画,会错以为他的绘画技法不是很成熟。实则不然,这种“不成熟”正是他对自然景物的高度概括,并融入了自己的情绪体验,从而创造出的古拙韵味,这让他的作品有别于前代青绿山水的雍容华丽,展现出了他特有的庄重平和。

《山居图》中的山川树石无不散发出古拙的气息。钱选以尖细而遒劲有力的墨线对山石进行勾勒描绘,山石形状平直方折且有棱角。画卷内江南的山丘被支解为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如此简洁率真的处理显得平面化又具装饰美,给人不真实的感受,似乎看到了一个虚构的世界。山脚有根据山形而均匀排列的紧密墨线,似皴非皴,画面中的线条在造型美的基础上更有一种抽象美,给人稚拙生涩的感觉,这与宋代宫廷画家精细流畅的线条不同,透露出钱选山水画特有的古拙质朴的韵味。

钱选对树木的画法也十分特别,他免去了枝桠的描绘,仅画了树木的主干,且树干的高矮粗细变化较小,弯曲也不明显,大多直杆取势。树干描绘得极其细致,一处处树疤犹如一双双眼睛与观赏者产生了视觉上的交流,无意间透露出一股稳重肃穆的气息。对于树冠,他也只是简单地勾线填色,或者直接用色笔点画,这种平面式的画法,摒弃了宋代对树木精细的刻画,与魏晋时期顾恺之笔下的相似,以拙代巧,处理手法简洁概括,显得画中景色平静不喧哗、淳朴而不华美。

02

隐逸的审美追求

(一)

退隐的生活

钱选曾希望出仕治国,可惜南宋的灭亡使得他仕进道路断送,沦为元人控制下的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钱选没有心思和朝廷斗争,在对宋王朝哀悼的同时,他也对自己无法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而感到深深自责。为了让内心获得宽慰,他选择归隐山林,朝夕与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相依为伴,通过诗书画排遣哀愁,这直接导致了钱选的青绿山水不同于前代。

正因如此,钱选作品摒弃对达官显贵生活的刻画,展现社会底层人民在山水中悠闲生活的场景,描绘的人物大多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百姓,以此表明自己与世无争的出世态度以及隐居的生活方式。这也让他的绘画显露出孤单的情绪和对现实的冷漠气息。

钱选还有一类画作表现的是历史人物情节,如《王羲之观鹅图》《归去来图》等,借助王羲之、陶渊明等高人逸士的隐逸事迹,来表达自己对隐匿生活的向往。

而他的山水作品描绘的大多是家乡吴兴湖水环抱的碧峰小岛,水面开阔宁静,树林间隐藏着竹篱屋舍。如《山居图》《秋江待渡图》(图2)都描绘了清远辽阔的湖面,山峰苍茫而荒凉,展现出钱选心慕宁静淡泊、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而这正是归隐文人寻求的完美境界。

对于钱选来说,绘画是用来寄托情怀的,他的作品不受传统规则的束缚,致力于取悦自己、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以及沉浸于山林远离动荡的淡然闲适。前朝富丽堂皇的旧青绿山水创作于歌舞升平、安定兴盛的时代,这与钱选所处的时期截然不同。例如,大小李将军生活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唐朝,他们与皇室紧密联系,作画受到统治者的牵制,需要满足皇室的审美,所以创作的时候要竭尽全力将山水刻画得华丽富贵,这极大地约束了画家本身的自我意识。相对于宫廷画家,钱选的作品是对自我心灵的真实反映,绘画是乱世之中钱选在精神上的依靠和陪伴。

(二)

寄托情怀的士夫画

作为遭受亡国之痛的士大夫画家的典型代表,钱选不屑于元代朝廷的招贤政策,曾作诗曰:“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他归隐山林,寻求精神家园,以绘事自遣。这足以表明他不甘为元代统治者服务的决心,于是,写诗作画成为他怀念南宋故国的唯一途径。

钱选既是画家又是文人,他是将诗、书、画在山水画中相结合的实践者和推广者,其多数作品有自己的题诗和跋语,因此,他在注重技法修炼的同时也极其重视个人思想品格的修养。

《山居图》卷后的五言诗就是证明:“山居惟爱静,日午掩柴门。寡合人多忌,无求道自尊。鹦鹏俱有志,兰艾不同根。安得蒙庄叟,相逢与细论。”诗中,他对自己独居的生活环境进行了简单描述,结合山水画面不难体会他内心的宁静淡泊。尤其“鹦鹏俱有志,兰艾不同根”两句,表达出自己不屑入仕的态度,更表明对元人统治的不妥协立场。这首诗与画面透露的隐逸情感一致,题诗让画面感情更加深入。而且在绘画事物的表现上不再像南宋宫廷画家那样追求“形似”,而是更注重对山水物象“神似”的表达,并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悟——由诗文和画面均不难体验到他心中的苦闷、哀鸣,处处展现着隐居不仕、遁匿山林的生活状态,无不流露出对南宋王朝的思念。

钱选文学修养深厚,寄托远古而思怀当下,他对人生的体悟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留意。钱选所提倡的士气说为苏轼倡导的“士夫画”找到了归宿,同时对后代的文人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 语

作为宋末元初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人物,钱选在绘画思想上的复古和隐逸,导致其青绿山水不同于前代的富贵华丽,成就了其独特的古拙雅致。观赏钱选的青绿山水,画面上辽远静谧的湖面、虚无缥缈的远山、微小平凡的人物……所塑造出的寄托个人归隐情结的桃源景象,给观者以心灵上的净化、情感上的升华,带来了恰到好处的舒适感,同时也引发着更多的遐想。通过本文的探究,不难发现钱选在青绿山水上的创新为后世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将宋代青绿山水与元代写意山水连结,也为后人学习青绿山水提供了可贵的典范和参考。

转自:艺术市场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