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特大暴雨中的生命守护_北京时间

北京密云,特大暴雨中的生命守护

截至27日晚9点,密云全区大中型水库共蓄水33.6672亿方,有效地起到了削峰拦蓄洪水的作用。抢险救灾方面,共转移19个镇154个村1627户4015人,实现应转尽转。

北京密云,特大暴雨中的生命守护

7月26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攀岩爱好者小雅始料未及。当时,结束了一天登山的她,落脚在密云石城镇的一家民宿里。半梦半醒间,她被一阵急促的喊声惊醒。

“快走了,水都涨到膝盖了。”民宿大姐扯着嗓子在楼道里大声喊。

小雅腾地坐起身,下意识地抓起手机。“暴雨红色预警”,手机里不断推送的消息让她头皮发紧。她翻下身,抓起背包,跟着大姐就往外走。公路边,穿镇而过的白河水流已十分湍急。手机通信信号断断续续,最后完全找不到了。小雅只有一个信念——回家。

就在小雅匆忙准备逃离石城镇的同时,八十多公里外,北京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大厅灯火通明。北京市领导,相关委办局负责人紧盯着眼前的大屏,神情凝重地部署着应急救援。这是一场在天气系统作用下,超出预报的大雨。由于北京正处在西南气流的副高边缘,降雨云带自西向东北方向移动,遇到密云、怀柔、延庆的山区,形成了迎风坡,使得气流进一步发展旺盛,山前地区迎风坡降雨较大,累计降雨基本达到了100到200毫米。小雅所在的石城镇,以及密云的太师屯镇、冯家峪镇的雨量尤为大。“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现场部署会唯一的主题。

天像撕开了一道口子,雨哗哗啦啦地倒下来。从26日晚上八点多开始,密云消防救援支队的报警求救电话就“铃铃铃!”响个不停。警情如潮水般涌来,让副支队长刘东敏感地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支队全员进入最高等级备勤状态。晚上9点多,刘东带领一支突击小队,顶着疾风骤雨,冲向最危急的区域营救受困群众。在迅速排除几处险情后,根据指令,他们星夜兼程赶往此轮降雨中心所在的石城镇人民政府集结等待调度。暴雨如注,黄土梁等站点记录下了特大暴雨的量级。

雨噼里啪啦下个不停。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长宝心急如焚。“主街上沿河边还有几十户,都是行动缓慢的老人,最大的94岁了,我们心里着急啊,太揪心了。”

伴随着大雨,白马关河的水位不断上涨,湍急的河水如脱缰野马。刘长宝率先带着村干部冲向地势最低的主街,“养老院一层全淹了,把人员赶紧都转移到二楼,晚点儿就出危险了!”电力系统瘫痪了,西庄子村瞬间陷入一片黑暗,没过多久,手机信号也没了。57岁的刘长宝带着二十余名村干部和村民,用肩膀、木梯,借着手电筒的微光,摸着黑与时间赛跑,将这里70多岁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一个一个转移至安全地带。

凌晨一点,暴涨的白马关河水将三栋房屋围成孤岛,四户七人,当他们赶到时,用手电筒照过去,只能看见窗户里晃动的影子。救援队绕到屋后地势稍高的山坡,敲门救援。“雨太大,老人耳朵不好,敲很久门没回应,我们就赶紧破窗进入。”刘长宝说,进门的时候,水已经涨到一米多高,70多岁的老人正蜷缩在炕上,眼神里满是无助。村干部们没有皮划艇,他们就在暴雨中带着梯子一点一点挪,直到凌晨两点,最后这四户被困村民也全部被转移至安全地带。刘长宝哽咽地说:“我们所有的村民都是安全的,一个都没少。”

争分夺秒,抢通“生命线”

26日深夜,当西庄子村陷入黑暗与失联时,北京移动密云分公司的郭正章和他的7人抢修小组正冒雨向冯家峪镇进发。

一路上,消防队伍开着大型机械车在前面开路,通信应急车紧随其后。雨一直下,郭正章看到,路边众多树木、路灯、电线杆被冲毁,路面泥泞不堪。凌晨4:30左右,抢修小组抵达了冯家峪镇西庄子村,这是车辆能够抵达的最后一个地点,再往前,道路已经被暴雨引发的洪水截断。

“通信孤岛必须打通!”为了保障更深处居民的通信,抢修小组决定,由两人扛着七八十斤重的背包基站,跟随消防人员涉水徒步前进。又走了大约两公里,他们开启了应急通信背包基站。虽然背包电池只够支撑约一小时,但这短暂的信号,第一时间为受暴雨影响的居民解了燃眉之急。

“原计划走4公里到达冯家峪镇政府,但在两公里处路就断了,哪怕淌着水走也实在没办法前进。”郭正章的语气里带着无奈和焦急。于是,抢修小组在西庄子村就地停下了通信应急车。柴油供电机轰鸣,通信车化身临时基站,一公里半径内的几个村庄重新被纳入通信网络。有信号了!可以和家人报平安了!也正是就着这个信号,郭正章哑着嗓子接受完了记者简短的采访,随即又投入到工作中。“等路通了,我们再往里走走!”

劈波斩浪,向孤岛挺进的接力

凌晨三四点,小雅在张家坟村刚刚被抢通的塌方隧道旁,与众多惊魂未定的旅客们汇入了逃离的车流。晨曦中,她看到了集结的消防、武警官兵,一辆辆轰鸣着的救援铲车向着她逃离的方向逆行,这才长长舒了口气。在密云城区六点半的包子铺里,她点了包子和牛肉烧饼了,尝到了“劫后余生”的滋味,很甜。

27号清晨,一夜几乎没怎么睡的刘东和队员们又接到命令,要前往石城镇东湾子村救援抢险。无人机侦察发现,受困群众有十六位之多——雨势太大,根本来不及转移。“灾情就是命令!”没有丝毫的等待,刘东带领队伍和前来增援的蓝天救援队汇合,向着东湾子村进发。一路泥泞、积水严重,时不时还能看到从山上滑坡下来的土石。克服千难万险,救援队来到一处码头。

放下橡皮艇,出发,马达的轰鸣声,撕破了白河口“烟雾弥漫”的“诗情画意”。走到一半时,队伍遇到了难题——由于彻夜暴雨,白河口两岸山上有不少树木倒伏,与残枝败叶一起被卷入河。队伍只能放慢速度,用船桨拨开树木等漂浮物,“劈”出一条通道。短短的一段积淤区,就走了25分钟。

终于抵达东湾子村。消防救援力量和蓝天救援队迅速登岸进村,全力呼喊。“有人吗……有人吗……”一声声的呼喊,回荡在山水间。经过大约十分钟的搜寻,队伍并没有发现人的踪影。后方传来消息,就在大约半个小时前,16名受困群众已经被密云水库保水大队转移脱离危险。这段充满艰辛的冲锋舟救援,以“扑空”画上了句号。尽管如此,所有的队员们疲惫的脸上却挂满了笑容。“只要人没事儿,谁救的都一样!”

而在另一处“孤岛”——捧河湾景区捧河岩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接力进行着。

27日中午,密云区鼓楼消防救援站接到报警,称捧河湾景区捧河岩村道路被洪水冲毁,有人员被困。接警后,消防救援站站长刘振升带领着第一救援分队徒步穿越被泥石流摧毁的道路抵达现场。原以为只有13人被困,后经核实,共有40名游客需要转移安置,其中包括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儿童。

第二批救援队带来了雨衣和生活补给。不过,正当救援人员组织群众准备转移时,暴雨再次倾盆而下。队员们不得不等到雨停后,再按计划分组撤离。由于再次降雨的影响,刚清通的道路再次变得泥泞危险。清障及修路车辆同步作业,为救援保驾护航。历经约5小时,40名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至景区外安全区域。转移途中,一名女孩不慎被树枝划伤,也得到了及时消毒包扎处理。所有人,包括一只小狗,都安然无恙!

守护密云水库

密云防汛的重中之重,在密云水库。这座修建于50年代的大型水库不仅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更起到了拦截洪峰,保下游城市安全的作用,是首都北京水安全的生命线。

密云水库的最高水位出现在2024年11月1日,为155.35米,受暴雨和上游来水影响,截至27日下午三点,密云水库蓄水量达32.986亿立方米,水位153.62米,已经十分接近历史最高水位。

为保障大坝的安全,也是为后续降雨腾出库容,经过科学研判,密云水库于27日下午三点进行泄流。

随着一声“开闸”令下,密云水库启动泄流。滚滚清水化作巨龙,奔腾而下,注入潮河。泄流启动后,下泄流量不断调增,从最初的200立方米每秒,增加到500立方米每秒。经过4个多小时的流淌,泄流水头于晚上7时抵达潮汇大桥———潮河和白河的交汇点。滚滚水流中汇入潮白河,继续向下游奔涌。

潮汇大桥上,有不少市民正在纳凉。看见来水,市民赵先生感慨道:“我30多岁了,好多年没见过这泄流场景。上一次三道开闸泄洪,还是我小时候的事儿!”

与市民一起看水的,还有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在忙着做水文监测,有的提醒市民远离行洪通道。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做一项工作,就是追水头。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潮河管理所副所长郝邺正是“追水大军”的一员。

“追水头,就是水流到哪儿,我们就得跟到哪儿。就是要在水头前抵达位置,记录水头抵达的时间、测算水流速度等,以保障水头在河道内平稳通过。”郝邺介绍道。

郝邺打比方说,追水头,不是一项短跑比赛,拼的不是速度;它更像是一场接力赛,拼的是接力配合和彼此协作。水流汩汩向下,郝邺这样的水务工作者们也将追水头的接力棒向下传递,齐心协力,共同保障河道畅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雨不停歇,守护在继续

27日晚上9点,石城镇中心小学安置点内,120多名村民生活井然有序,有的人已经安卧在床,进入了梦乡。在西庄子村,刘长宝书记布满血丝的双眼仍紧盯着天气预警,郭正章的通信应急车还在轰鸣。刘东、刘振升和他们的队员们在各自的站位继续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为了生命而出发……而更多的道路抢修和隐患排查正在争分夺秒进行。红色预警没有解除,一级应急响应还在继续。

不过,可以看到阶段性的胜利。截至27日晚9点,密云全区大中型水库共蓄水33.6672亿方,有效地起到了削峰拦蓄洪水的作用。抢险救灾方面,共转移19个镇154个村1627户4015人,实现应转尽转。

当阶段性胜利的消息传来,那些惊险的瞬间仍让亲历者心有余悸。网友韩先生,这位在27日早晨仍“偏向虎山行”打算去云蒙山游玩的“冒险家”,在返程途中经历了此生难忘的恐惧:破损的路面不断出现管涌,方向盘在手中左右猛打,“真的很怕路面随时会塌陷,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开”。

安全回城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之前我确实对自然灾害缺乏敬畏之心。虽然我可以回家睡觉了,但这轮降水似乎并未结束。感谢在防汛一线辛苦工作的所有人!”

是的,有无数人因为暴雨而坚守一线。他们闻讯而动,众志成城,守护生命,守护家园!这场与残酷大自然的战斗,仍在坚韧不拔地继续着!

采写:马骏、康利坡、王乐陶、赵爻之、杨帆、胡韵卿、杨迪

编辑:陆健、王劲清、师铨泽、刘旭、陈翾、张冰冰、李小趣

责编:彭妍

监制:刘萤萤

北京密云,特大暴雨中的生命守护

截至27日晚9点,密云全区大中型水库共蓄水33.6672亿方,有效地起到了削峰拦蓄洪水的作用。抢险救灾方面,共转移19个镇154个村1627户4015人,实现应转尽转。

北京密云,特大暴雨中的生命守护

7月26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攀岩爱好者小雅始料未及。当时,结束了一天登山的她,落脚在密云石城镇的一家民宿里。半梦半醒间,她被一阵急促的喊声惊醒。

“快走了,水都涨到膝盖了。”民宿大姐扯着嗓子在楼道里大声喊。

小雅腾地坐起身,下意识地抓起手机。“暴雨红色预警”,手机里不断推送的消息让她头皮发紧。她翻下身,抓起背包,跟着大姐就往外走。公路边,穿镇而过的白河水流已十分湍急。手机通信信号断断续续,最后完全找不到了。小雅只有一个信念——回家。

就在小雅匆忙准备逃离石城镇的同时,八十多公里外,北京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大厅灯火通明。北京市领导,相关委办局负责人紧盯着眼前的大屏,神情凝重地部署着应急救援。这是一场在天气系统作用下,超出预报的大雨。由于北京正处在西南气流的副高边缘,降雨云带自西向东北方向移动,遇到密云、怀柔、延庆的山区,形成了迎风坡,使得气流进一步发展旺盛,山前地区迎风坡降雨较大,累计降雨基本达到了100到200毫米。小雅所在的石城镇,以及密云的太师屯镇、冯家峪镇的雨量尤为大。“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现场部署会唯一的主题。

天像撕开了一道口子,雨哗哗啦啦地倒下来。从26日晚上八点多开始,密云消防救援支队的报警求救电话就“铃铃铃!”响个不停。警情如潮水般涌来,让副支队长刘东敏感地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支队全员进入最高等级备勤状态。晚上9点多,刘东带领一支突击小队,顶着疾风骤雨,冲向最危急的区域营救受困群众。在迅速排除几处险情后,根据指令,他们星夜兼程赶往此轮降雨中心所在的石城镇人民政府集结等待调度。暴雨如注,黄土梁等站点记录下了特大暴雨的量级。

雨噼里啪啦下个不停。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长宝心急如焚。“主街上沿河边还有几十户,都是行动缓慢的老人,最大的94岁了,我们心里着急啊,太揪心了。”

伴随着大雨,白马关河的水位不断上涨,湍急的河水如脱缰野马。刘长宝率先带着村干部冲向地势最低的主街,“养老院一层全淹了,把人员赶紧都转移到二楼,晚点儿就出危险了!”电力系统瘫痪了,西庄子村瞬间陷入一片黑暗,没过多久,手机信号也没了。57岁的刘长宝带着二十余名村干部和村民,用肩膀、木梯,借着手电筒的微光,摸着黑与时间赛跑,将这里70多岁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一个一个转移至安全地带。

凌晨一点,暴涨的白马关河水将三栋房屋围成孤岛,四户七人,当他们赶到时,用手电筒照过去,只能看见窗户里晃动的影子。救援队绕到屋后地势稍高的山坡,敲门救援。“雨太大,老人耳朵不好,敲很久门没回应,我们就赶紧破窗进入。”刘长宝说,进门的时候,水已经涨到一米多高,70多岁的老人正蜷缩在炕上,眼神里满是无助。村干部们没有皮划艇,他们就在暴雨中带着梯子一点一点挪,直到凌晨两点,最后这四户被困村民也全部被转移至安全地带。刘长宝哽咽地说:“我们所有的村民都是安全的,一个都没少。”

争分夺秒,抢通“生命线”

26日深夜,当西庄子村陷入黑暗与失联时,北京移动密云分公司的郭正章和他的7人抢修小组正冒雨向冯家峪镇进发。

一路上,消防队伍开着大型机械车在前面开路,通信应急车紧随其后。雨一直下,郭正章看到,路边众多树木、路灯、电线杆被冲毁,路面泥泞不堪。凌晨4:30左右,抢修小组抵达了冯家峪镇西庄子村,这是车辆能够抵达的最后一个地点,再往前,道路已经被暴雨引发的洪水截断。

“通信孤岛必须打通!”为了保障更深处居民的通信,抢修小组决定,由两人扛着七八十斤重的背包基站,跟随消防人员涉水徒步前进。又走了大约两公里,他们开启了应急通信背包基站。虽然背包电池只够支撑约一小时,但这短暂的信号,第一时间为受暴雨影响的居民解了燃眉之急。

“原计划走4公里到达冯家峪镇政府,但在两公里处路就断了,哪怕淌着水走也实在没办法前进。”郭正章的语气里带着无奈和焦急。于是,抢修小组在西庄子村就地停下了通信应急车。柴油供电机轰鸣,通信车化身临时基站,一公里半径内的几个村庄重新被纳入通信网络。有信号了!可以和家人报平安了!也正是就着这个信号,郭正章哑着嗓子接受完了记者简短的采访,随即又投入到工作中。“等路通了,我们再往里走走!”

劈波斩浪,向孤岛挺进的接力

凌晨三四点,小雅在张家坟村刚刚被抢通的塌方隧道旁,与众多惊魂未定的旅客们汇入了逃离的车流。晨曦中,她看到了集结的消防、武警官兵,一辆辆轰鸣着的救援铲车向着她逃离的方向逆行,这才长长舒了口气。在密云城区六点半的包子铺里,她点了包子和牛肉烧饼了,尝到了“劫后余生”的滋味,很甜。

27号清晨,一夜几乎没怎么睡的刘东和队员们又接到命令,要前往石城镇东湾子村救援抢险。无人机侦察发现,受困群众有十六位之多——雨势太大,根本来不及转移。“灾情就是命令!”没有丝毫的等待,刘东带领队伍和前来增援的蓝天救援队汇合,向着东湾子村进发。一路泥泞、积水严重,时不时还能看到从山上滑坡下来的土石。克服千难万险,救援队来到一处码头。

放下橡皮艇,出发,马达的轰鸣声,撕破了白河口“烟雾弥漫”的“诗情画意”。走到一半时,队伍遇到了难题——由于彻夜暴雨,白河口两岸山上有不少树木倒伏,与残枝败叶一起被卷入河。队伍只能放慢速度,用船桨拨开树木等漂浮物,“劈”出一条通道。短短的一段积淤区,就走了25分钟。

终于抵达东湾子村。消防救援力量和蓝天救援队迅速登岸进村,全力呼喊。“有人吗……有人吗……”一声声的呼喊,回荡在山水间。经过大约十分钟的搜寻,队伍并没有发现人的踪影。后方传来消息,就在大约半个小时前,16名受困群众已经被密云水库保水大队转移脱离危险。这段充满艰辛的冲锋舟救援,以“扑空”画上了句号。尽管如此,所有的队员们疲惫的脸上却挂满了笑容。“只要人没事儿,谁救的都一样!”

而在另一处“孤岛”——捧河湾景区捧河岩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接力进行着。

27日中午,密云区鼓楼消防救援站接到报警,称捧河湾景区捧河岩村道路被洪水冲毁,有人员被困。接警后,消防救援站站长刘振升带领着第一救援分队徒步穿越被泥石流摧毁的道路抵达现场。原以为只有13人被困,后经核实,共有40名游客需要转移安置,其中包括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儿童。

第二批救援队带来了雨衣和生活补给。不过,正当救援人员组织群众准备转移时,暴雨再次倾盆而下。队员们不得不等到雨停后,再按计划分组撤离。由于再次降雨的影响,刚清通的道路再次变得泥泞危险。清障及修路车辆同步作业,为救援保驾护航。历经约5小时,40名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至景区外安全区域。转移途中,一名女孩不慎被树枝划伤,也得到了及时消毒包扎处理。所有人,包括一只小狗,都安然无恙!

守护密云水库

密云防汛的重中之重,在密云水库。这座修建于50年代的大型水库不仅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更起到了拦截洪峰,保下游城市安全的作用,是首都北京水安全的生命线。

密云水库的最高水位出现在2024年11月1日,为155.35米,受暴雨和上游来水影响,截至27日下午三点,密云水库蓄水量达32.986亿立方米,水位153.62米,已经十分接近历史最高水位。

为保障大坝的安全,也是为后续降雨腾出库容,经过科学研判,密云水库于27日下午三点进行泄流。

随着一声“开闸”令下,密云水库启动泄流。滚滚清水化作巨龙,奔腾而下,注入潮河。泄流启动后,下泄流量不断调增,从最初的200立方米每秒,增加到500立方米每秒。经过4个多小时的流淌,泄流水头于晚上7时抵达潮汇大桥———潮河和白河的交汇点。滚滚水流中汇入潮白河,继续向下游奔涌。

潮汇大桥上,有不少市民正在纳凉。看见来水,市民赵先生感慨道:“我30多岁了,好多年没见过这泄流场景。上一次三道开闸泄洪,还是我小时候的事儿!”

与市民一起看水的,还有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在忙着做水文监测,有的提醒市民远离行洪通道。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做一项工作,就是追水头。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潮河管理所副所长郝邺正是“追水大军”的一员。

“追水头,就是水流到哪儿,我们就得跟到哪儿。就是要在水头前抵达位置,记录水头抵达的时间、测算水流速度等,以保障水头在河道内平稳通过。”郝邺介绍道。

郝邺打比方说,追水头,不是一项短跑比赛,拼的不是速度;它更像是一场接力赛,拼的是接力配合和彼此协作。水流汩汩向下,郝邺这样的水务工作者们也将追水头的接力棒向下传递,齐心协力,共同保障河道畅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雨不停歇,守护在继续

27日晚上9点,石城镇中心小学安置点内,120多名村民生活井然有序,有的人已经安卧在床,进入了梦乡。在西庄子村,刘长宝书记布满血丝的双眼仍紧盯着天气预警,郭正章的通信应急车还在轰鸣。刘东、刘振升和他们的队员们在各自的站位继续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为了生命而出发……而更多的道路抢修和隐患排查正在争分夺秒进行。红色预警没有解除,一级应急响应还在继续。

不过,可以看到阶段性的胜利。截至27日晚9点,密云全区大中型水库共蓄水33.6672亿方,有效地起到了削峰拦蓄洪水的作用。抢险救灾方面,共转移19个镇154个村1627户4015人,实现应转尽转。

当阶段性胜利的消息传来,那些惊险的瞬间仍让亲历者心有余悸。网友韩先生,这位在27日早晨仍“偏向虎山行”打算去云蒙山游玩的“冒险家”,在返程途中经历了此生难忘的恐惧:破损的路面不断出现管涌,方向盘在手中左右猛打,“真的很怕路面随时会塌陷,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开”。

安全回城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之前我确实对自然灾害缺乏敬畏之心。虽然我可以回家睡觉了,但这轮降水似乎并未结束。感谢在防汛一线辛苦工作的所有人!”

是的,有无数人因为暴雨而坚守一线。他们闻讯而动,众志成城,守护生命,守护家园!这场与残酷大自然的战斗,仍在坚韧不拔地继续着!

采写:马骏、康利坡、王乐陶、赵爻之、杨帆、胡韵卿、杨迪

编辑:陆健、王劲清、师铨泽、刘旭、陈翾、张冰冰、李小趣

责编:彭妍

监制:刘萤萤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