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大型红色献礼剧目《马背摇篮》上演_北京时间

北京海淀大型红色献礼剧目《马背摇篮》上演

海淀区将该剧列为区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曾劲,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长利,区委副书记孟景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劲林,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田敬军等区领导与全区参加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处级单位党员干...

北京海淀大型红色献礼剧目《马背摇篮》上演

11月14日和15日晚,国庆七十周年大型红色献礼剧目《马背摇篮》在中国剧院上演。该剧以延安第二保育院“马背摇篮”的红色记忆为艺术创作源头,第一次以话剧形式将延安第二保育院这段感人的历史展现在舞台上。

以“马背摇篮”“驮行”延安精神

舞台上,暖色调的光晕照在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身上,作为这次战略转移的亲身经历者,他深情的讲述与大幕上出现的小孩手绘画,将观众带入延安第二保育院的远征剧情……

1945年6月1日,六一幼儿院的前身——延安第二保育院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承担保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重任。话剧选取了保育院在解放战争时期成立,以及之后的挥别延安、敌机空袭、东渡黄河、夜渡汾河、爬越绵山等历史事件,展现了保育院从1946年11月开始,历时两年零十个月、行程三千里,经历炮火硝烟,安全转移136名革命后代的感人故事。

一列长长的骡马队伍行进在陕北高原上,每头牲口的背上驮着两个小木床,孩子睡在小床里,盖得暖暖和和的,“马背摇篮”的称谓由此而来。在整部剧中,“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豪迈誓言贯穿始终,每一幕剧都精心遴选了典型的场景。该剧由六一幼儿院书记兼院长曹雪梅策划、六一幼儿院创作,以“致敬英雄、致敬人民教师、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题,曾在今年6月1日进行首次公演。

首次由艺术家携手幼儿院师生本色演出

这次参演的孩子大多是4-6岁,他们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孩子家长们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大家通过情境设置、情感带入、移情审美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共同完成了这次从园内教育到公共舞台,从主题活动到课程构建,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培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广大青年老师们在排演中对“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誓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孩子们在这场难得的艺术实践中完成了共同的思想进步和精神升华。

延安第二保育院(现“北京市六一幼儿院”),1946年冬随党中央撤离延安,向革命的大后方进行千里转移,直到1949年9月25日新中国成立前夕,才进入北京,追根溯源,是一所具有红色底蕴的幼儿院。74年来,六一幼儿院坚持弘扬革命传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将红色文化纳入学前教育课程,采取多种方式启蒙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的探索中不断寻求与时代的最深共鸣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在和平年代续写革命本色

在《尾声》中,队伍顺利到达北平,保育员按照花名册,将孩子们完整地送归到父母家人身边,为新中国的建设保留下充满希望的“红色火种”……

演出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跌宕起伏又真挚感人的故事牵动着观众的心,“通过深入了解当年那段感人至深的远征历程,我切身感受到师生之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浓情厚意,深深为延安第二保育院的教职员工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一位观众在现场表示。现场观看了此次专场演出的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更加矢志不渝地立足本职岗位,守初心、担使命,聚焦“两新两高”战略深化落实,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海淀区将该剧列为区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曾劲,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长利,区委副书记孟景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劲林,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田敬军等区领导与全区参加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处级单位党员干部2600余人共同观看了演出,接受了一场生动的革命传统专题教育。(通讯员 王洁)

北京海淀大型红色献礼剧目《马背摇篮》上演

海淀区将该剧列为区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曾劲,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长利,区委副书记孟景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劲林,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田敬军等区领导与全区参加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处级单位党员干...

北京海淀大型红色献礼剧目《马背摇篮》上演

11月14日和15日晚,国庆七十周年大型红色献礼剧目《马背摇篮》在中国剧院上演。该剧以延安第二保育院“马背摇篮”的红色记忆为艺术创作源头,第一次以话剧形式将延安第二保育院这段感人的历史展现在舞台上。

以“马背摇篮”“驮行”延安精神

舞台上,暖色调的光晕照在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身上,作为这次战略转移的亲身经历者,他深情的讲述与大幕上出现的小孩手绘画,将观众带入延安第二保育院的远征剧情……

1945年6月1日,六一幼儿院的前身——延安第二保育院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承担保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重任。话剧选取了保育院在解放战争时期成立,以及之后的挥别延安、敌机空袭、东渡黄河、夜渡汾河、爬越绵山等历史事件,展现了保育院从1946年11月开始,历时两年零十个月、行程三千里,经历炮火硝烟,安全转移136名革命后代的感人故事。

一列长长的骡马队伍行进在陕北高原上,每头牲口的背上驮着两个小木床,孩子睡在小床里,盖得暖暖和和的,“马背摇篮”的称谓由此而来。在整部剧中,“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豪迈誓言贯穿始终,每一幕剧都精心遴选了典型的场景。该剧由六一幼儿院书记兼院长曹雪梅策划、六一幼儿院创作,以“致敬英雄、致敬人民教师、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题,曾在今年6月1日进行首次公演。

首次由艺术家携手幼儿院师生本色演出

这次参演的孩子大多是4-6岁,他们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孩子家长们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大家通过情境设置、情感带入、移情审美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共同完成了这次从园内教育到公共舞台,从主题活动到课程构建,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培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广大青年老师们在排演中对“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誓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孩子们在这场难得的艺术实践中完成了共同的思想进步和精神升华。

延安第二保育院(现“北京市六一幼儿院”),1946年冬随党中央撤离延安,向革命的大后方进行千里转移,直到1949年9月25日新中国成立前夕,才进入北京,追根溯源,是一所具有红色底蕴的幼儿院。74年来,六一幼儿院坚持弘扬革命传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将红色文化纳入学前教育课程,采取多种方式启蒙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的探索中不断寻求与时代的最深共鸣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在和平年代续写革命本色

在《尾声》中,队伍顺利到达北平,保育员按照花名册,将孩子们完整地送归到父母家人身边,为新中国的建设保留下充满希望的“红色火种”……

演出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跌宕起伏又真挚感人的故事牵动着观众的心,“通过深入了解当年那段感人至深的远征历程,我切身感受到师生之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浓情厚意,深深为延安第二保育院的教职员工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一位观众在现场表示。现场观看了此次专场演出的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更加矢志不渝地立足本职岗位,守初心、担使命,聚焦“两新两高”战略深化落实,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海淀区将该剧列为区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曾劲,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长利,区委副书记孟景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劲林,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田敬军等区领导与全区参加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处级单位党员干部2600余人共同观看了演出,接受了一场生动的革命传统专题教育。(通讯员 王洁)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