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清室覆亡,孙文、黄兴居功至伟,二人一主思想,一主实干,同道莫逆,尽瘁国事,时人以「孙黄」并称。本季中国书画拍卖集二人重要墨迹,皆书赠同道,由其家属珍藏逾百年,今首度面世。邓泽如家族藏孙文书札十通,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后,内容屡为学术界引用,刊载者多不胜数,乃研究历史及孙文至为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武昌起义,清室覆亡,孙文、黄兴居功至伟,二人一主思想,一主实干,同道莫逆,尽瘁国事,时人以「孙黄」并称。本季中国书画拍卖集二人重要墨迹,皆书赠同道,由其家属珍藏逾百年,今首度面世。邓泽如家族藏孙文书札十通,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后,内容屡为学术界引用,刊载者多不胜数,乃研究历史及孙文至为重要的第一手史料。黄兴〈行书吴均《与顾章书》〉,为讨袁役后写赠张群,复得谭延闿、于右任题于裱边,谭氏评曰黄克强「绝笔」,足堪宝之。另及民国军政界元老如李烈钧、吴稚晖、戴季陶等写赠张岳军。世纪回首,墨迹依然,烈风长存。

孙文
邓泽如家族收藏

孙文 致邓泽如等信札及手批中国同盟会分会总章
水墨纸本 三十开册 一九〇八至一九一〇年作
胡汉民、古应芬题耑
尺寸不一
估价:2,000,000 - 3,000,000 港元
来源:邓泽如家族递藏


(左) 邓泽如
(右)1927年4月18日,南京政府举行定都典礼。前排自左至右为:萧佛成、邓泽如、吴稚晖、伍朝枢、胡汉民、王宠惠
邓泽如(1869-1934),字远秋,广东新会人。少年出洋谋生,先后在马来西亚开采锡矿、经营橡胶种植园、药材、杂货等生意。一九〇七年加入同盟会,并任瓜拉庇朥分会会长,为起义筹款。一九〇九年接替赴港之胡汉民,主持同盟会南洋支部,负责党务、财政、接洽、联系等。革命军数度起义,海外募捐是经费重要来源,邓泽如即南洋募款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筹饷不遗余力,在其领导下,南洋地区遂成革命运动的重要支援力量。一九一四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邓氏受命财政部长,后又任南洋各埠筹款委员长,一九二四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当选中央监察委员。
本册共三十开,内含:
— 胡汉民、古应芬题耑
— 孙文致邓泽如信札七通
— 孙文致邓泽如并黄心持信札一通
— 孙文致同盟会瓜拉庇朥分会会员信札一通
— 孙文致同盟会南洋支部会员信札一通
— 孙文手批〈中国同盟会分会总章〉
册内各开,全收录于邓泽如一九二七年所辑之〈孙中山先生廿年来手札〉中。日后,他为各通信札撰写背景及年款,刊于上海正中书局〈中国国民党二十年史迹〉(一九四八年六月)。

题识:〈胡汉民〉泽如同志出所存中山先生手札盈尺,汉民受而读之,乃自民国纪元前六年以来,几于无月无书,此二十年间先生提掣海内外同志为革命奋斗百折不挠之精神一一可见。有如民国纪元前后军事、财政、实业、教育之计画,外交之政策,由中国同盟会以至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之变迁,其真相有他种记载所未及详者,俱可由先生手书补证其阙。盖不惟为先生手泽之足珍,而实今日修订党史与传述先生生平者不能不资以参考之文献也。先生早识泽如,以泽如努力革命,

为南洋华侨冠,故常重倚用之,泽如亦未尝一日违先生所教,而于二十年之手泽葆存无少遗失,足征泽如敬慎异于他人。汉民敢信数十万党人,无存先生之书多于泽如者矣。汉民亦尝什袭先生所赐书者屡,然辄遇兵险荡尽,今所遗者不及百一,睹泽如之藏,祗增感恸。抑尝审观前史,凡伟大之革命领袖,未有不遭谤讟于生前,为其时社会所不容者,及其死也,则从而馨香膜拜之。此例盖无间于地球东西,惟先生亦然。先生致力革命四十年,未尝一日得行其志,悠悠之口,毁多于誉,而今则称道惟恐不及,且有得

先生之片鳞只爪珍如鸿宝者,谚云「盖棺论定」,殆犹不足以语此理。而先生之〈序《民报》〉则曰「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今日三民主义是也。然则于先生何憾哉?民国十五年九月一日,汉民谨识。先生生平语不及私,惟民国前一年七月八日书一论家事,而于此乃益见革命领导者之人格,为后来之模范,此可与遗嘱第二节并存者也。汉民又识。
>
胡汉民题耑
据书中所载,册中各件写于一九〇八年四月至一九一〇年三月间。一九〇八年三月二十七日,黄兴自安南进入广西,与清兵战于钦州小峰与马笃山,是为钦廉之役。首、次两函即述及此役之形势,并催促筹款事。具体募款方式,即以矿产资源、商业等经营权相许,并允诺数倍偿所捐经费,以此游说于南洋富商。

款识:〈一〉泽如同志仁兄鉴:刻接精卫、应培两同志函,备述足下热心革命,力任筹饷,以济军需,钦佩无极。现下我西路义师在钦、廉连战大胜,声势大张,广西边防营勇之思反正以为义师内应者甚众。今有数营已经定约与我广西别军同时起事,急需花红并月饷万元。精卫来函谓足下处力能筹五千,如此当可克期集事,务望足下早日筹便付来,以便转汇军前,令立行事。若于此时广西能大活动,以为钦、廉义师之声援,则西路大局可定,而东路惠、潮亦可预备再举矣。云南之局,亦有布置,广西得手,则云南之师亦可

随之而动。如此,则两广、云、贵可期恢复,而革命军之根本固矣。全局关键,系于广西边防营勇之向应,而向应之迟速,又系于筹款之成否。今得足下力任一臂,事可无忧矣。惟机局之来,难得而易失,今诚千载一时之机,若不致迟延错过,则南方基础可定,而破竹之形成矣。恳为留意,幸甚。得款请汇星加坡张永福兄代收便妥。张兄住址列下。此致,即候义安,不一。各同志统此问好,不另。弟孙文谨启。西四月十七日发。Mr. Teo Eng Hock, 105 Beach Road, Singapore.
>
函一
一九〇八年秋,孙文在新加坡成立同盟会南洋支部,胡汉民主其事,此时孙氏汲取数度起义失败之教训,全力营造正式军队,手批〈中国同盟会分会总章〉提到「仿革命军军队编制之法以组织会众」,孙氏批曰「此条请即施之实事」。为了避免会员互不熟悉、一盘散沙的情形,还特别批示注意排、列、队、营的组织形式,以密切会员之感情、坚固其团体。


>
手批〈中国同盟会分会总章〉
另函则寄自美国,并请邓泽如及南洋分会成员考虑是否可统揽华人所产之锡矿,销往美国。


>
函十一
著录:
函〈一、二、三、四、五〉见于〈孙中山先生廿年来手札〉卷一,邓泽如辑(广州,述志公司,一九二七年一月),页37-55、73-75、 87-90
函〈六、七、八、九、十、十一〉见于〈孙中山先生廿年来手札〉卷二,邓泽如辑(广州,述志公司,一九二七年一月),页15-36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九辑·孙中山先生廿年来手札〉(台北,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八年),页5-13、39-57、75-77、89-92、124-145
函〈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十一〉见于〈中山墨宝〉第六卷(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月),页65-75、 77-87、111-118、120-123、160-164、188-192
函〈五〉见于〈中山墨宝〉第十卷(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月),页310
函〈四、八、十〉见于〈伟人墨迹·孙中山手书真迹〉(中央文献出版社,二〇〇六年一月),页54-60、64-70

函中文字内容刊于以下著录:
函〈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十一〉录于〈孙中山全集‧补编〉第二辑(上海,三民公司,一九二七年七月),页8-14、24-30
〈中国国民党二十年史迹〉,邓泽如撰(上海,正中书局,一九四八年六月),页1-3、10-14、18-19、27-31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八月),页363-369、392-394、406-408、410-413、423-424、446-447
〈民国丛书‧总理全集〉第三集(上海书店,一九九〇年十月),页125-129、137-139、145-150、157
函〈五〉录于〈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五年十一月),页325-326
函〈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十一〉录于〈孙中山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五年十一月),页74- 79、106-108、110、112-113、120-121、142

张群「中行庐」藏

黄兴 行书吴均〈与顾章书〉
水墨纸本 立轴 一九一六年作
谭延闿、于右任跋于裱边
张群署签
144.6 x 38.2 公分
估价:500,000 - 1,000,000 港元

张群署签
款识︰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岳军我兄正之。丙辰秋月,黄兴书。
题识︰
〈谭延闿〉克强先生自辛亥伤指后,仅右手拇、食两指挟管作书,故下笔空灵,异于前时,惜其不屑屑于此也。此书为殁前数日书,为当时绝笔,不可得矣。事往人亡,弥可珍贵。岳军先生其永宝之。十八年双十节,谭延闿记。
〈于右任〉开国之功未可忘,遗民犹自说孙黄。黄花满地天如晦,猛忆将军旧战场。题克强先生遗墨应岳军兄之嘱。四十五年六月。于右任。

黄兴
黄克强矢志缔造共和,一生竭诚罄力。一九一六年初,他自美取道东瀛返国,力振讨袁旗鼓,期间亲与购械、编练军队等事,及袁卒,复倡规复旧约法,至七月方抵上海。十月,积劳遘疾,胃出血病复发,延医两旬,骤然溘逝。

1913年3月,孙中山与黄兴等在上海商讨反袁时合摄
本幅书于是年秋月,黄氏抵沪不久,四出奔走筹谋,然已不欲为政职所缚,纵黎元洪聘其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亦恳辞未受。同期,张群亦获聘为总统府顾问,惟因北方政局暗涌而辞谢之。本幅黄氏书赠岳公,题诗涉隐居山水之乐,对照二人政途之决择,岂非巧合!

于右任跋局部及谭延闿跋
一九二九年武昌起义纪念日,张群以本幅倩时任行政院长之谭延闿题跋记念。谭氏跋中述黄兴书法之特色,且谓此乃其绝笔。两人政见虽未一致,然于革命途上相互倚重,私下尤称莫逆,得其补志,意义尤深。一九五六年,复得监察院长于右任添题七绝一首于跋边。黄兴传世书迹极稀,本幅汇三家笔墨,集政坛四元老之情谊,殊堪珍贵。

于右任题诗〈题张岳军藏黄克强先烈遗墨〉可参照〈右任诗文集〉

李烈钧 行书四言联
水墨纸本 镜框 一九二五年作
各 146.5 x 39.5 公分 (2)
估价:40,000 - 80,000 港元
款识︰轻裘缓带,文采风流。
乙丑重五日于繁塔寺书赠岳军学兄。袭明山人烈钧。
李烈钧,江西南昌人。士官学校肆业,参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讨袁护法等,累功升至军政府参谋总长,护法运动时尝派遣张群赴渝组「川事维持会」,一九二四年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一九二五年三月,孙中山病逝,李烈钧往北京参与主持丧事,后未归粤,遂往张家口晤冯玉祥,担任西北参议,本联写于六月,即于任上,上题「繁塔」即位于河南开封。

戴季陶 行书〈维摩诘所说经〉
水墨纸本 立轴 四屏 一九三一年作
张群署签
估价:200,000 - 400,000 港元

张群署签
款识︰(节录〈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民国二十年首夏,传贤书于宝华山。
岳军盟兄嘱为作字,久无以应。此屏悬室中已三年,字虽劣而文义足宝,敬以赠之。小弟传贤于宁远楼敬志。
戴氏笃信佛学,显密兼修,尝力遏庙产兴学之风,九一八事变后,且以讽诵经咒为日课。一九三一年夏,时任考试院院长之戴传贤在江苏之宝华山寺中潜修佛学,修缮寺宇又立碑,本四屏即书成于此时。书毕惬意,悬置室中三载,复检赠时主鄂政之张群,以应索书之举。

戴季陶 行书〈易传〉
水墨纸本 十一开册 一九三六年作
各 28.4 x 34 公分 (11)
估价:220,000 - 400,000 港元
款识︰日月为易,古人穴居而野处,其所触于目而印于心者,即为天地万物之自然现象。日往月来,暑往寒来,易而不易,不易而易,于是对于宇宙万物之理,确然知而明之矣。然后再反观一切人事变迁,以之与自然之理相配合,神而明之。易象、易理、易数皆于是乎,成此中国文化之所由来,亦一切哲学科学之所由始也。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传贤敬识于温故斋。
(录〈易传〉系辞上传第十二章 、系辞下传 第一、六、七章)
岳军先生嘱书,三年未报,兹乃写〈易〉以应之,当此忧患之世,或亦非闲文字耳。戴传贤。
钤印︰「戴传贤印」(两钤)。
一九三六年,日寇对华进逼愈肆,张群时任外交部长,与日方谈判无果,且国共内战未息,翌年爆发芦沟桥事变。本册题具体创作日期「一九三六年三月十八日」,正张群与新任驻华大使有田八郎会谈之时。戴氏节书〈易传〉以报张群,以世道无常慨观国势忧戚,既抱道自处,亦抵砺互勉矣。

吴敬恒 篆书〈说文解字‧叙〉
水墨纸本 立轴 一九四○年作
146 x 40.5 公分
估价:60,000 - 120,000 港元
款识︰(节书许慎〈说文解字‧叙〉)岳军先生方家正瑑。民国第一庚辰。弟吴敬恒制鄦叔重语。
钤印︰「吴敬恒印」、「稚晖七十六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