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晋绥 浩气长存”系列报道(三)_北京时间

“英雄晋绥 浩气长存”系列报道(三)

又一个清明节临近,时刻牵挂晋绥革命老区的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晋绥儿女们,将再次回到第二故乡,与吕梁军分区,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中共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离石区委、区人民政府,中共方山县县委...

“英雄晋绥 浩气长存”系列报道(三)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翠柏苍松,堪慰逝后英灵。又一个清明节临近,时刻牵挂晋绥革命老区的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晋绥儿女们,将再次回到第二故乡,与吕梁军分区,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中共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离石区委、区人民政府,中共方山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共同为新近收迁回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的散葬烈士遗骸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同时举行“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墓”揭幕、遗物安放以及“晋绥革命烈士事迹展室”开馆仪式。

  牺牲是一个强大国家和优秀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脉,崇尚英雄则是一个民族崛起必须拥有的价值取向与自强情怀。80多年过去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英烈们终于回家了,他们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重新集结,遥望祖国巨变,追忆往日峥嵘,鞭策后辈奋进……

在晋绥解放区烈士塔前留影。左起第一排:贺秦岭、何亚平、李曼俊、续大田、乔丹林、贺雷生、左凌、林炎志、贺晓明、饶涛、冯琍、李晓英、北航学生、廖晓理、李力清、张和平;第二排:粟志云、张伟东、王小秋、任唤英、工作人员、龚奋生、周翠英、牛铁航、梁京祥、周勇、李西平、秦次森、苏斌、郭忠、陈德延、廖涤青、孙巨、段晓飞;第三排:罗旭东、黎章斌、罗海曦、纪小军、梁宁宁、马小鸣、武坚平、代贺、段翔、北航学生、李琦、马军(北航老师)、田小明、关世功。

忠烈事迹传千秋 晋绥儿女报泽恩

  晋绥根据地的抗战史,是一部凝聚着晋绥军民精神特质的英雄诗篇。

  “我们父辈把鲜血洒在了晋绥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永远不忘晋绥人民是他们的遗愿,也是对我们的嘱托。老区人民为抗战做出过重大贡献,作为晋绥儿女应该反哺老区人民,为老区的发展尽自己的力。”贺龙元帅之女、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贺晓明的这段话,道出了晋绥儿女的心声。

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贺晓明大姐在祭奠烈士时讲话。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晋绥儿女们从不懈怠,更没有忘记晋绥老区和这片土地上勤劳淳朴的人民。

  多年来,晋绥革命前辈和他们的后代,一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老区经济建设及教育事业献计献策,捐款捐物,努力回报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

  为了促进老区的经济发展,晋绥儿女奔走呼吁,成立了“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晋绥儿女和晋绥老同志的捐赠,企事业单位的捐助。

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单膝跪地为烈士献花。

  “把散落在当年战场和各地的烈士遗骨安葬在烈士陵园,让他们魂归故里,是替我们的父辈做他们未完成的事,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基金会理事长、林枫之子林炎志的一席话振聋发聩,直击心灵。

  从2015年起,晋绥儿女已连续4年组团回到兴县,参加清明祭扫活动,合计为收迁散葬烈士捐款数百万元。

  基金会还发起了“捐赠一件革命文物,留住一段红色历史”的公益活动,充实丰富晋绥边区纪念馆的馆藏文物,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弘扬晋绥精神。

时任山西省军区政委郭志刚整理花篮缎带。

  为了留住红色记忆,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善款一百余万元,资助兴县政府修建革命文物保护纪念碑。目前选定的黑峪口、高家村、任家湾、张家湾、赵家川口、西平、碧村、石椤则、石岭则、张家圪碢、胡家沟、玉龙堂、李家湾、后木兰岗等48个红色遗址,首批已建成二十里铺、田家会、甄家庄、南沟门前战斗等9座纪念碑。

  晋绥情,永不忘。有一次,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祭奠先烈的活动中讲:“我的父亲告诉我,他的很多战友就在这个地方牺牲了,埋在这里,‘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多回去看看,这个地方叫第二故乡’……今天,我们来啦!”

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与儿子段翔给陈学曾烈士敬酒。

  “去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日,年过七旬的贺晓明大姐亲笔手书:‘不忘毛主席1952年为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题词的嘱托。烈士陵园是英雄的家。’在全国2000多个县里,毛主席唯一给县级陵园题词就是这一处。希望三晋人民都能关注晋西北,关注黑茶山下这座陵园。”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告诉记者。

  为了全力帮扶老区贫困县,为了烈士陵园新墓区早日动工,为了收迁安葬更多的晋绥根据地散葬烈士遗骸,去年12月,基金会支持兴县县委、县政府完成烈士陵园二期工程征地,决定捐款108万元用于二期工程墓区征地。

  在今年即将举行的清明祭扫活动中,还有一个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墓揭幕仪式。原来,120师老部队离开晋西北后,转战南北并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战斗中,这支老部队中的一个团的团指挥所,被一枚炸弹击中,团长、政委及以下114人全部牺牲,遗骨至今仍在异国他乡。“贺大姐希望能为这些牺牲在朝鲜的烈士们修一座衣冠冢,建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内,让烈士后人有个地方能祭拜先辈。”据段晓飞介绍,“抗战期间,在晋绥牺牲的八路军烈士,加起来共有14000多人,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没有收迁回来,他们大多都是无名烈士。我们不该忘记他们。所以,大家一直在努力四处寻找。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把他们找回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晋绥情永远在路上。

三晋都市报记者 任冬梅 李尚鸿

“英雄晋绥 浩气长存”系列报道(三)

又一个清明节临近,时刻牵挂晋绥革命老区的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晋绥儿女们,将再次回到第二故乡,与吕梁军分区,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中共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离石区委、区人民政府,中共方山县县委...

“英雄晋绥 浩气长存”系列报道(三)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翠柏苍松,堪慰逝后英灵。又一个清明节临近,时刻牵挂晋绥革命老区的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晋绥儿女们,将再次回到第二故乡,与吕梁军分区,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中共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中共离石区委、区人民政府,中共方山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共同为新近收迁回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的散葬烈士遗骸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同时举行“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墓”揭幕、遗物安放以及“晋绥革命烈士事迹展室”开馆仪式。

  牺牲是一个强大国家和优秀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脉,崇尚英雄则是一个民族崛起必须拥有的价值取向与自强情怀。80多年过去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英烈们终于回家了,他们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重新集结,遥望祖国巨变,追忆往日峥嵘,鞭策后辈奋进……

在晋绥解放区烈士塔前留影。左起第一排:贺秦岭、何亚平、李曼俊、续大田、乔丹林、贺雷生、左凌、林炎志、贺晓明、饶涛、冯琍、李晓英、北航学生、廖晓理、李力清、张和平;第二排:粟志云、张伟东、王小秋、任唤英、工作人员、龚奋生、周翠英、牛铁航、梁京祥、周勇、李西平、秦次森、苏斌、郭忠、陈德延、廖涤青、孙巨、段晓飞;第三排:罗旭东、黎章斌、罗海曦、纪小军、梁宁宁、马小鸣、武坚平、代贺、段翔、北航学生、李琦、马军(北航老师)、田小明、关世功。

忠烈事迹传千秋 晋绥儿女报泽恩

  晋绥根据地的抗战史,是一部凝聚着晋绥军民精神特质的英雄诗篇。

  “我们父辈把鲜血洒在了晋绥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永远不忘晋绥人民是他们的遗愿,也是对我们的嘱托。老区人民为抗战做出过重大贡献,作为晋绥儿女应该反哺老区人民,为老区的发展尽自己的力。”贺龙元帅之女、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贺晓明的这段话,道出了晋绥儿女的心声。

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贺晓明大姐在祭奠烈士时讲话。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晋绥儿女们从不懈怠,更没有忘记晋绥老区和这片土地上勤劳淳朴的人民。

  多年来,晋绥革命前辈和他们的后代,一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老区经济建设及教育事业献计献策,捐款捐物,努力回报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

  为了促进老区的经济发展,晋绥儿女奔走呼吁,成立了“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晋绥儿女和晋绥老同志的捐赠,企事业单位的捐助。

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单膝跪地为烈士献花。

  “把散落在当年战场和各地的烈士遗骨安葬在烈士陵园,让他们魂归故里,是替我们的父辈做他们未完成的事,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基金会理事长、林枫之子林炎志的一席话振聋发聩,直击心灵。

  从2015年起,晋绥儿女已连续4年组团回到兴县,参加清明祭扫活动,合计为收迁散葬烈士捐款数百万元。

  基金会还发起了“捐赠一件革命文物,留住一段红色历史”的公益活动,充实丰富晋绥边区纪念馆的馆藏文物,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弘扬晋绥精神。

时任山西省军区政委郭志刚整理花篮缎带。

  为了留住红色记忆,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善款一百余万元,资助兴县政府修建革命文物保护纪念碑。目前选定的黑峪口、高家村、任家湾、张家湾、赵家川口、西平、碧村、石椤则、石岭则、张家圪碢、胡家沟、玉龙堂、李家湾、后木兰岗等48个红色遗址,首批已建成二十里铺、田家会、甄家庄、南沟门前战斗等9座纪念碑。

  晋绥情,永不忘。有一次,基金会理事长林炎志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祭奠先烈的活动中讲:“我的父亲告诉我,他的很多战友就在这个地方牺牲了,埋在这里,‘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多回去看看,这个地方叫第二故乡’……今天,我们来啦!”

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与儿子段翔给陈学曾烈士敬酒。

  “去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日,年过七旬的贺晓明大姐亲笔手书:‘不忘毛主席1952年为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题词的嘱托。烈士陵园是英雄的家。’在全国2000多个县里,毛主席唯一给县级陵园题词就是这一处。希望三晋人民都能关注晋西北,关注黑茶山下这座陵园。”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告诉记者。

  为了全力帮扶老区贫困县,为了烈士陵园新墓区早日动工,为了收迁安葬更多的晋绥根据地散葬烈士遗骸,去年12月,基金会支持兴县县委、县政府完成烈士陵园二期工程征地,决定捐款108万元用于二期工程墓区征地。

  在今年即将举行的清明祭扫活动中,还有一个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墓揭幕仪式。原来,120师老部队离开晋西北后,转战南北并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战斗中,这支老部队中的一个团的团指挥所,被一枚炸弹击中,团长、政委及以下114人全部牺牲,遗骨至今仍在异国他乡。“贺大姐希望能为这些牺牲在朝鲜的烈士们修一座衣冠冢,建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内,让烈士后人有个地方能祭拜先辈。”据段晓飞介绍,“抗战期间,在晋绥牺牲的八路军烈士,加起来共有14000多人,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没有收迁回来,他们大多都是无名烈士。我们不该忘记他们。所以,大家一直在努力四处寻找。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把他们找回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晋绥情永远在路上。

三晋都市报记者 任冬梅 李尚鸿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