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庖丁”53年练就切肉绝技
本期主荐
——东来顺涮羊肉——
传承百年的手切肉工艺,要从“庖丁解羊”学起
东来顺饭庄(apm总店)
店铺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38号北京apm5层542-547
人均消费:154元/人
涮羊肉,北京的地道美食。看似是清水涮白肉,但门道儿却不少。对于会吃的主顾来说,会更偏爱手切肉,因为手切肉的师傅会根据每块羊肉的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刀,让肌肉纤维保持连贯,切出来的肉片肉质更加紧实。正所谓一片肉入口,便知师傅的功力几何。

手切羊肉是老字号东来顺自打开始售卖涮羊肉以来就有的手艺,到现在已经超过一百年了,如今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刀功,决定着肉片的口感。薄,是最基础的要求,每一片切出的羊肉片都长约13厘米,宽约3.3厘米,厚0.9毫米,还要脂肪厚瘦肉薄,这样能一涮即熟,久涮不老。

东来顺的手切羊肉片薄得能透光
为了更好的锻炼每一位切肉师傅,东来顺的手工切肉练习是从整羊剔骨开始学起的。因为羊的骨骼走向决定了肉丝纹路的走向,只有清晰了解羊的生理结构,才更容易领悟手工切肉的要领。

东来顺资历最深的师傅五分钟之内就能完成整羊剔骨
如果说整羊剔骨考验的是师傅们对于筋骨和肌理的掌握,那么肉片切制就是真正考验刀工的时刻。手切肉的刀用的都是长刀,重1斤7两,长42厘米。因为手切羊肉并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来回剌肉,斩断肉丝纹路,所以只有长刀才能有来回剌的余量。

切肉时还有折片的讲究,要把肉片在中间对折起来。这样切出来的一盘羊肉,摆在盘子里高度一致,形状美观。

涮手切的羊肉时,不能豪爽的半盘肉一起下锅,要吃多少涮多少,涮至变色就捞起,此时口感最嫩。涮出来的肉片,少不了小料的加持。作为老字号,东来顺的秘制小料也有自己的讲究,由七味调味料调制而成,讲究:芝麻酱酱油为主,韭菜花酱豆腐为辅,虾油料酒少许,辣椒油自由。

其中,东来顺会选用老字号品牌王致和出品的大块腐乳,采用传统配方制作,自然发酵而成,鲜红油润。特殊的发酵菌群,优良的水质,更造就了入口细腻软糯的品质。

本期掌门
——陈立新——
“现代庖丁”53年练就切肉绝技
陈立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北京市首批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获得过全国首届清真烹饪大赛金奖,今年是他在东来顺工作的第53年。

陈立新
1971年,16岁的陈立新刚来东来顺当学徒就分到了切肉组,师从京城名厨何凤清。这一切,就是50多年。多年的刀口生涯,让他练就了一手手工切肉的绝活。

上世纪70年代初,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在北京举办,东来顺承接了接待外宾的任务,为1400多名宾客安排了三天涮羊肉。平时,切肉组的师傅们定额是一天切90盘,徒弟切60盘。可这次,要求一天就要切出1000盘来。切肉组的同志们连轴转了三天三夜,才出色完成了任务。也正是这次辛苦,让机械化切肉这件事被提上了日程。1975年,第一台立式切肉机诞生了。

立式切肉机
手工切肉一天只能切四十斤,切肉机一分钟就能切一斤。虽然切肉机的诞生极大的解放了劳动力,可也让手工切肉这门手艺遭遇了危机。渐渐地,陈立新的师哥们转了行,有的去了炒菜组,有的去了面点组。再后来,入门的师弟们已经不手工切肉了,也就没了学习的机会。于是,陈立新成了“末代徒弟”。陈立新不想让手艺荒废,所以没事的时候,他还会抡着空刀比划比划,锻炼锻炼。

图为1975年东来顺手工切肉的场面,右二为陈立新,当时他是切肉组年龄最小的徒弟
一晃五十年过去了,陈立新从切肉组最年轻的小徒弟,成为了东来顺资历最深的老师傅。他换过很多岗位,从一线到管理,但是始终没有放下手艺。时间进入21世纪,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直没丢下手艺的陈立新,成为了这项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如今,陈立新已经收了36位徒弟了。为了更好的给徒弟们上课,他还自学了朗诵、摄影、视频拍摄和制作ppt。他觉得热爱,就是一直值得。既然当年命运让他成了东来顺最后一个精于手工切肉的师傅,那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也是命运留给他的使命。
热爱,执着,钻研,精进。陈立新用他的五十年,诠释了什么是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精于这件事,一生热爱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