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正式印发实施,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从2004年至今21年连续参编,为统筹推动北京市交通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今年,行动计划坚持以人为本,聚焦“融合、织网、优化、集约、增效”,锚定“便捷、顺畅、绿色、智慧、安全”,从“规划引领、绿色发展、精治共治、智慧赋能、韧性交通”五方面发力,推动北京交通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超大城市
交通治理的北京方案
——解读2025年北京市
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
近日,《2025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正式印发实施,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从2004年至今21年连续参编,为统筹推动北京市交通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今年,行动计划坚持以人为本,聚焦“融合、织网、优化、集约、增效”,锚定“便捷、顺畅、绿色、智慧、安全”,从“规划引领、绿色发展、精治共治、智慧赋能、韧性交通”五方面发力,推动北京交通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注重交通规划,
引领城市与交通融合发展
交通规划是城市交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和格局,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升城市整体运行质量。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开启第十五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一年,行动计划充分落实交通强国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扎实推进“十四五”交通发展建设规划任务,为“十五五”时期交通发展打好基础。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围绕京津冀通勤出行的堵点痛点,开展一批进京检查站优化提升,今年重点实施白庙南和白庙北检查站2处,提高北三县进京通勤效率。同时,还将继续围绕优化通勤定制快巴线路、开通跨省旅游班线等措施,服务好跨省通勤和旅游,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开展城市副中心防堵治堵工作。城市副中心部分城市重点功能区即将投用,需要提前谋划交通治理工作,解决城市副中心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交通问题。今年,将持续推进轨道交通M101线一期建设、实现东六环路改造工程高质量开通、打造北运河沿线慢行系统,以绿色为主的多样化交通设施建设来支撑城市副中心的出行需求。

图1 京津冀协同发展

图2 城市副中心建设
注重基础设施供给,
聚焦历史遗留难点
今年继续结合城市更新、枢纽配套和片区开发,持续加密道路网、补齐道路短板,提高路网规划实现率,优化道路网层级结构,推动道路系统更高水平成网。在推进一批重大交通设施项目的基础上,还将发力建设重点难点项目,打通“断头路”和完成“立项超5年未完工项目”。
“断头路”是在城市或交通网络中,因各种原因导致道路在某一位置突然中断,无法按照规划或常规方式继续延伸连接到其他道路的情况。形成原因包括征地拆迁难、施工占用等多方面原因。不仅影响出行、导致交通拥堵,还阻碍经济发展、割裂城市空间,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硬骨头”,需通过优化规划、多方协商等措施进行解决。今年将打通东六环西侧路、马房寺村东路待贯通段、丽泽路改扩建工程等21条。
此外,还将推动完成21个“立项超5年未完工项目”,织补城市交通发展界面,解决长期以来影响市民出行的裉节问题。

图3 丽泽路“断头路”
注重公共交通,
推动“多网融合”发展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高效的运力承载了大量客流的日常出行,链接起城市的各个角落。同时,更是绿色出行的引领者,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支撑着城市的有序运转。今年,还将持续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多种交通方式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绿色交通吸引力,积极倡导绿色出行,调整交通出行结构和能源结构,促进城市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今年将开通轨道交通17号线剩余段(工人体育场-十里河)、6号线南延(潞城-东小营南)2条(段)线路,此外,一批轨道交通三期建设项目也将开工建设,包括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北延及北延支线)、R4线一期北段等,建成后轨道快线网络覆盖进一步增强,更多人可以享受到快速轨道交通的服务。
在地面公交方面,持续拓展公交通学、通医、通游服务,优化线路30条。重点围绕轨道网和公交网,差异化推动两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轨道公交两者互补优势,提高公共交通综合效能。如缩短轨道交通车站与地面公交站台的换乘距离、试点公交轨道应急联动运输、打造轨道公交融合交通样板、完善轨道站点接驳换乘指引等。
在慢行系统建设方面,继续实施非机动车道整治,在部分路段增设独立非机动车道以及拓宽较窄的非机动车道,进一步保障非机动车路权。实施6个慢行示范街道建设,引导市民采用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使用。

图4 17号线剩余段

图5 6号线南延
注重精细化治理,
倡导以人为本交通理念
交通精细化治理是指通过技术、数据分析和科学管理手段,对交通系统进行精准、高效的管理和优化。其核心在于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减少拥堵、改善出行体验。近年来,北京市交通治理模式已经从“粗放管理”转为“精细治理,促进交通综合治理实现从“有”向“好”、从“粗”向“精”的转变。
实施分级分类精准调度。固化多部门联合“席位制”会商调度机制,结合学校、医院、火车站等不同场景类型和不同时段的交通出行特征,实施分级分类精准调度,“一点一策”精细化治理。加强大型活动、学生开学日等交通重点日预测研判,通过多渠道向市民发布出行提示,建议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等方式、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同样,无障碍交通建设也是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城市包容性交通建设的重要一环。它旨在确保所有人,无论身体条件如何,都能在城市中自由、安全、便捷地出行。这种建设不仅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更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交通温度的重要举措。今年的行动计划继续增加对无障碍工作的关注,通过多项任务来提升无障碍交通服务能力,包括整治1000处盲道和缘石坡道、升级300处盲人音响信号灯、在2所医院周边城市人行天桥增设无障碍设施等。还将完成500辆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电车更新、打造30条地面公交敬老爱老线路、更新200辆无障碍出租车。


图6 地铁、公交无障碍设施
注重数据赋能,
交通发展更显智能化
智能交通系统在支持城市交通规划、提高交通效率、提升出行便捷性、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双智”城市是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交通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改变依靠高投入推动基础设施通行能力提升的传统基建模式,通过数据赋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在“双智”城市建设背景下,北京要在智能化路侧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布局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重点包括:推进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开展“双智”统一数据底座建设,配套出台交通行业自动驾驶应用场景配套管理政策、标准规范,为自动驾驶与城市出行服务深度融合打好基础。
此外,在智慧信控方面,也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市信号灯配时优化能力,通过强化数据共享、丰富应用场景等方式,打造一流智慧信控体系,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效率。今年,全市信号灯联网总数将会达到7000处,绿波道路达到350条,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600平方公里区域内也将实现信号灯配时动态优化,出行也将更加顺畅。
2025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不仅是对当前交通问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前瞻。通过系统化、精准化、智慧化等治理手段,北京正在加速构建一个“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安全通达”的综合交通治理体系。
记者陈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