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涛说:“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这句话我常挂在嘴边,不仅是因为我赶上了我国着力发展国防工业的机遇,还因为恢复高考,我才有了从河南汝阳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机会。”
(记者 颜葵)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涛说:“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这句话我常挂在嘴边,不仅是因为我赶上了我国着力发展国防工业的机遇,还因为恢复高考,我才有了从河南汝阳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机会。”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大地,樊会涛也在这一年很幸运的被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录取。他至今还记得,那是整个学校都充满着浓厚的学习氛围,每个人都在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每天晚上,教学楼自习室总是灯火通明。在食堂排队打饭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拿着英语单词本记单词。
樊会涛很怀念在西北工业大学学习的7年,那段经历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生毕业后,他曾有机会留校或者分配到北京,但亲恩难报,故土难离,他还是选择回到河南老家,加入了位于洛阳的空空导弹研究院。这一年,隶属于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正在研究我国第三代空空导弹,而他也因此与空空导弹结缘,这份缘分在命运齿轮的运转下越来越深,最终成为了他一生的牵挂。

那么,空空导弹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它是导弹大家族中的一员,就是从空中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主要挂在战斗机上用于在战斗机之间的空战。空战是一项高危险、强对抗的活动,对每个飞行员而言都是“瞬间决定生死”,在这生死关键的几十秒,武器性能些微的差距往往就决定着空战的胜负。这就对空空导弹的性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还要要求射程远、机动性强,同时空空导弹的发射平台和攻击目标都处于高速机动飞行,也就是常说的“动打动”,因而空空导弹研制具有特殊的难度。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空空导弹这么难研发,那我们可不可以不研发?很遗憾的说,不可以,我们必须要研发出来。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空中实力的较量,夺取制空权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意义,空空导弹是夺取制空权的主要武器。从20世纪80年代起,空空导弹就在多次战争中精彩亮相,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作战样式更是向世人证明,仅靠空中打击就可以夺得战争胜利。因此要想维护中国的和平,就必须加强我国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发。
虽然当时樊会涛刚刚参加工作,但好在航空发动机和空空导弹在基础知识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这让他在空空导弹研制方面不至于两眼一抹黑。当时他就职于总体部,而空空导弹涉及几大系统、近万个元器件、上百个学科领域,真的让他深切体会到自身知识面的不足,只能逼着自己去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
那时候,樊会涛常常一边向老师傅请教,一边自己慢慢摸索。而除了他之外,其实整个研究院都在“补课”。因为空空导弹每一代的跨越就是十几年,很多技术甚至是全新的,研究院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十几年的功课补回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型号的研发中,岁月悄然逝去,樊会涛也在一步步成长。然后,时间来到了那一天----
2000年6月30日清晨,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空空导弹总设计师董秉印突发心脏病去世。在失去了敬爱的老师的情况下,千斤重担压到了樊会涛的肩上----他被任命为新的总设计师,接下研发的使命。
那一年樊会涛还不满38岁,一位年轻的空空导弹总设计师无疑是受人瞩目的。一时间,投到他身上的目光有支持也有质疑。坦白的说,就连他自己也并没有绝对的自信,但他愿意用努力去填平自身的不自信,更想用成绩去应对所有的质疑。
当时,摆在樊会涛和同事面前的任务,是第四代空空导弹的研制。与第三代空空导弹相比,第四代在性能上有了质的飞跃,是夺取制空权的有力武器,被称为空战效能的倍增器。如果空空导弹存在代差,在空战中几乎没有任何获胜的机会,第四代空空导弹研发势在必行。而与任务的紧迫性相对的,却是第四代导弹研制关键技术一片空白的科研现状。国内过于薄弱的技术基础,令外国专家断言,单靠中国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完成研制工作。
雪上加霜的是,仿佛是为了证实这些断言一样,樊会涛刚刚担任总设计师之后,就连续发生了几次发射试验失败的情况,这无疑给了他当头一棒,令他压力倍增。

但他也没想太多,樊会涛坚持两条信念:第一,绝不言弃,既然组织把自己放到这个岗位上,就是拼了性命也要把国家急需的型号干出来!第二,认真查找技术问题,试验失败说明大家还没有吃透技术,说明自己和同事还有没认识的规律。
“科学是实打实的,来不得一点虚,容不得半点假。”这是樊会涛做科研的态度。他给型号线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试”的要求,带领团队仔细分析试验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透过表面的故障现象探究背后的故障机理,虚心向国内专家求教集智攻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在研制这个型号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共进行过7次大的的技术攻关,最长的一次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攻关最紧张的时候,采取的是“712工作制”(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有时做攻关试验甚至通宵达旦。
除了睡觉,团队里的人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就算是吃饭,也要集中在一起,将各自的工作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一起讨论。后来我们特意为这饭起了个名字,叫“攻关饭”。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攻关,新一代空空导弹发射的日子终于到了。
那天,樊会涛早早去了试验现场。在确保准备十分充分,100多个环节都已经经过严格检查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敢放松,因为这是全新的空空导弹,能不能成功,只有在发射出去后才能知道。
“十,九,八,七……. 发射!”当在大屏幕上看到导弹成功遇靶,樊会涛还是没有忍住高呼起来“成功了!成功了!”大漠中,靶机凌空爆炸后一头扎进大地。
樊会涛之所以这么激动,是因为这声巨响不仅标志着我国研制出第四代空空导弹,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的跨代发展,也标志着我国摸索出了一条自主研制空空导弹的路子。
科研之路永无止境,导弹研发同样如此。从事机载武器研制三十多年了,初心是铸霹雳神箭,使命是固蓝天长城,很开心看到我国空空导弹成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到世界第一方阵行列。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一点:在战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二就意味着失败,因此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进行更新一代空空导弹的研发,争取在空空导弹领域实现领跑。(编辑:白雪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