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大幕将正式开启。一些细心的观众发现,去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而再早一点的年份还有7月13日、7月17日入伏的。为什么每年入伏的日前不一样呢,对此,天文科普专家进行了解释。
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大幕将正式开启。一些细心的观众发现,去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而再早一点的年份还有7月13日、7月17日入伏的。为什么每年入伏的日前不一样呢,对此,天文科普专家进行了解释。
7月11日正式入伏 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年份之一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伏天不仅天数不确定,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就连入伏开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入伏开始的日期是通过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但要准确数出伏天,还需要了解农历的夏至日,以及干支纪日法的顺序。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而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阳历”的部分——它是把太阳运行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24份来确定的,所以节气的时间点在阳历上反而比较固定。比如夏至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只会在6月20日、6月21日和6月22日这三天变动,绝大多数年份为6月21日。
夏至后不久,便是伏天。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这句话的意思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而这一天何时到来,就没有什么规律了,只能去查黄历上的干支日期。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庚午日,对应的公历日期是7月11日,所以这天就成了今年入伏开始的日期。专家表示,每年入伏的开始日期虽然都不一样,但均在公历的7月中旬。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为7月11日至20日。所以,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从时间上来讲,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好处在小暑和立秋之间,天气既潮湿又闷热。专家提醒,伏天期间,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顺利度过这段酷热难熬的时节。
入伏以后 天气还会更热吗?
今年夏天真的是“热晴高涨”,还没完全进入盛夏,就已经热得屡屡破纪录。高温炙烤下,不少网友表示,感觉在户外都快被“烤化了”。那么,入伏以后还会更热吗?
专家介绍,北方的高温往往集中在初夏,而南方则在盛夏时段进入高温季。因此,当前我国正处于“北高温、南暴雨”的格局,后续南方降雨减弱,高温天气也会增多。而入伏是温、湿度的一个总体概括,我国通常在7月中旬左右入伏,副热带高压北抬控制北方地区,出现无雨、高温、高湿的天气现象。
入伏后一般以“桑拿天”为代表,与现在的晴热、干热天气大相径庭。就人的个体感受而言,体感温度不仅和气温有关,还受湿度影响。“桑拿天”因湿度较高,身体排出的汗蒸发不掉,热量散不出去,此时人的体感温度也更高,就会感觉到闷热、易中暑。
气象部门提醒,未来一段时间,雨带将逐渐北移,北方地区将进入雨季,干热天气会随之结束,转入闷热天气。届时,高温天气的防范应从高温干热转为高温高湿,大家也应做好针对性的应对。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北京日报
编辑:王大伟
责编: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