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服务、新突破、新生态——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_北京时间
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于10月28日下午在航宇大厦成功举办。
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于10月28日下午在航宇大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合作承办,以“新服务、新突破、新生态——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搭建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推动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落地见效,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燕瑛,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严卫群担任论坛主持人。国家有关部门、市区有关单位、相关驻华使馆、金融机构、部分头部民营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商协会代表,境外嘉宾180余人参会。
凝聚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共识
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罗来君在致辞中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支持民营企业25条等政策落地显著改善了融资环境。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痛点,他强调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的紧迫性,提出通过信用体系建设破解“连环债”难题,推动融资方式从依赖实物抵押向信用融资转变。同时,面对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浪潮,要鼓励民营企业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工商联也将持续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推动政策落地。
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骏在致辞中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拥有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众多金融基础设施平台、行业协会以及机构总部的聚集地和首选地。丰富的金融资源,为民营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市有关部门要着眼国家大局,加强协调联动,进一步发挥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金融机构要优化金融服务,进一步精准赋能民营经济发展,大力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持续滋养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民营企业要胸怀报国热情、坚定发展信心,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多方协同,搭建平台,努力营造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让发展信心持续提振的健康金融生态。
生产性服务业是民营企业发展新赛道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赛道”作主旨演讲。黄奇帆指出,我国制造业已实现“五大领跑、五大并跑”——汽车、造船、电力装备、高铁装备、新能源装备领域领跑全球,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领域与发达国家并跑,制造业全球占比达32%。黄奇帆详细解读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十大类范畴(涵盖研发、物流、检验检测、金融、绿色低碳、数字化、贸易、知识产权、专业咨询、人力资源),强调其是GDP增长极、独角兽培育极、服务贸易提升极、全要素生产率驱动极,呼吁民营企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赛道,既能缓解制造业内卷,又能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还可盘活写字楼资源,为“十五五”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
多维度探索金融创新路径
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分享了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局长周诚君提出“可信数据空间”解决方案,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使用可追溯”,破解中小微企业信用数据采集难题,助力构建精准化梯度融资体系。据了解,目前江苏省内已有金融可信数据空间实验室等主体,正积极推动该模式落地。
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合介绍,作为注册于北京金融街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建信投资累计落地项目超5000亿元,连续九年同业第一,约1/3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面向“十五五”,公司将全面融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生态,为民营企业提供“广覆盖、长期限”“全产品、全周期”“零距离、伙伴式”“差异化、高效率”“强协同、深赋能”五大特色服务。未来三年,公司股权支持民企的规模和数量将大幅增加,有效助力破解融资难题、推动创新与产业融合。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新金融行业总经理张翅以“深化金融服务,金融大模型的破局时刻”为题,以“AI赋能金融数字化升维”为核心展开演讲。他提出金融行业全栈AI能力体系构建的四个方向:一是从战略认知层面推动经营范式升级,将AI从工具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二是将区域产业优势和企业经营的数据和知识内化到AI模型,形成差异化价值;三是重构人机协同、碳硅共生的制度,为金融专业专家配备“专业助手”;四是构建全流程AI风险防控体系,应对新技术伴生风险。阿里云计划未来持续投入,推动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助力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以“智能体引领AI革命——推动产业升级,重塑经济形态”为题在演讲中重点阐述了“智能体”概念,指出大模型若要落地百行千业,需进化为智能体。他强调,智能体革命将重新定义生产关系、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对民营企业而言,可降低成本、提升创新能力与存活率,鼓励更多人创业。他呼吁企业主动拥抱变化,学会与智能体协作,在时代变革中抢占先机,助力金融服务创新与民营经济活力激活。
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从“生命科学与科技创新融合”视角分享。他以诺奖得主莫基尔、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理论切入,指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创造性破坏”,即通过颠覆性技术突破实现发展,而非单纯依赖劳动力或资本积累。他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革命性突破,比如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6G等本质上都是新质生产力。这也就意味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而企业则必将在以大科学工程、大数据驱动的基础研究中大放异彩。
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指出,“政策活、企业活、资金活”,中国企业在AI、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生物医药等领域表现突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兴趣回升,国内资金对权益资产关注度恢复。他强调,重科技与促民生并不矛盾,完善的社保体系能扩大内需,让民营企业产品“卖得上价”,形成“研发-生产-消费”良性循环,助力打破低物价循环,推动经济回归正循环。
共商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长效机制
以“金融与科技的双向奔赴:构建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长效机制”为主题的圆桌交流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主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投资总监杨叶阳、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国际金融协会IIF亚太地区首席代表兼中国研究主管马青、北京福佑多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长兼CEO单丹丹、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彭小波等嘉宾,从政策设计、基金运作、投资实践、国际经验、企业需求等维度深入探讨。
嘉宾们一致认为,培育耐心资本需政府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市场发挥专业价值发现作用、企业夯实技术自主与基本面,三方协同打破壁垒,形成“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兴于产业”的良性循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遴选子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峰瑞资本等市场化机构则呼吁政策规则协同,减少“合成谬误”;企业代表则强调与资本的“透明互信”,通过深度尽调建立长期共识。
论坛还发布了金融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金融机构与企业代表现场签约,深化合作共赢。
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于10月28日下午在航宇大厦成功举办。
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于10月28日下午在航宇大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合作承办,以“新服务、新突破、新生态——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搭建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推动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落地见效,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燕瑛,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严卫群担任论坛主持人。国家有关部门、市区有关单位、相关驻华使馆、金融机构、部分头部民营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商协会代表,境外嘉宾180余人参会。
凝聚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共识
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罗来君在致辞中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支持民营企业25条等政策落地显著改善了融资环境。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痛点,他强调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的紧迫性,提出通过信用体系建设破解“连环债”难题,推动融资方式从依赖实物抵押向信用融资转变。同时,面对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浪潮,要鼓励民营企业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工商联也将持续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推动政策落地。
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马骏在致辞中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拥有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众多金融基础设施平台、行业协会以及机构总部的聚集地和首选地。丰富的金融资源,为民营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市有关部门要着眼国家大局,加强协调联动,进一步发挥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金融机构要优化金融服务,进一步精准赋能民营经济发展,大力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持续滋养民营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民营企业要胸怀报国热情、坚定发展信心,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多方协同,搭建平台,努力营造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让发展信心持续提振的健康金融生态。
生产性服务业是民营企业发展新赛道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赛道”作主旨演讲。黄奇帆指出,我国制造业已实现“五大领跑、五大并跑”——汽车、造船、电力装备、高铁装备、新能源装备领域领跑全球,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领域与发达国家并跑,制造业全球占比达32%。黄奇帆详细解读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十大类范畴(涵盖研发、物流、检验检测、金融、绿色低碳、数字化、贸易、知识产权、专业咨询、人力资源),强调其是GDP增长极、独角兽培育极、服务贸易提升极、全要素生产率驱动极,呼吁民营企业拓展生产性服务业赛道,既能缓解制造业内卷,又能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还可盘活写字楼资源,为“十五五”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
多维度探索金融创新路径
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分享了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局长周诚君提出“可信数据空间”解决方案,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使用可追溯”,破解中小微企业信用数据采集难题,助力构建精准化梯度融资体系。据了解,目前江苏省内已有金融可信数据空间实验室等主体,正积极推动该模式落地。
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合介绍,作为注册于北京金融街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建信投资累计落地项目超5000亿元,连续九年同业第一,约1/3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面向“十五五”,公司将全面融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生态,为民营企业提供“广覆盖、长期限”“全产品、全周期”“零距离、伙伴式”“差异化、高效率”“强协同、深赋能”五大特色服务。未来三年,公司股权支持民企的规模和数量将大幅增加,有效助力破解融资难题、推动创新与产业融合。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新金融行业总经理张翅以“深化金融服务,金融大模型的破局时刻”为题,以“AI赋能金融数字化升维”为核心展开演讲。他提出金融行业全栈AI能力体系构建的四个方向:一是从战略认知层面推动经营范式升级,将AI从工具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二是将区域产业优势和企业经营的数据和知识内化到AI模型,形成差异化价值;三是重构人机协同、碳硅共生的制度,为金融专业专家配备“专业助手”;四是构建全流程AI风险防控体系,应对新技术伴生风险。阿里云计划未来持续投入,推动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助力金融创新赋能民营经济。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以“智能体引领AI革命——推动产业升级,重塑经济形态”为题在演讲中重点阐述了“智能体”概念,指出大模型若要落地百行千业,需进化为智能体。他强调,智能体革命将重新定义生产关系、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对民营企业而言,可降低成本、提升创新能力与存活率,鼓励更多人创业。他呼吁企业主动拥抱变化,学会与智能体协作,在时代变革中抢占先机,助力金融服务创新与民营经济活力激活。
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从“生命科学与科技创新融合”视角分享。他以诺奖得主莫基尔、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理论切入,指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创造性破坏”,即通过颠覆性技术突破实现发展,而非单纯依赖劳动力或资本积累。他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革命性突破,比如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6G等本质上都是新质生产力。这也就意味着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而企业则必将在以大科学工程、大数据驱动的基础研究中大放异彩。
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指出,“政策活、企业活、资金活”,中国企业在AI、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生物医药等领域表现突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兴趣回升,国内资金对权益资产关注度恢复。他强调,重科技与促民生并不矛盾,完善的社保体系能扩大内需,让民营企业产品“卖得上价”,形成“研发-生产-消费”良性循环,助力打破低物价循环,推动经济回归正循环。
共商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长效机制
以“金融与科技的双向奔赴:构建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长效机制”为主题的圆桌交流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主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投资总监杨叶阳、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国际金融协会IIF亚太地区首席代表兼中国研究主管马青、北京福佑多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长兼CEO单丹丹、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彭小波等嘉宾,从政策设计、基金运作、投资实践、国际经验、企业需求等维度深入探讨。
嘉宾们一致认为,培育耐心资本需政府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市场发挥专业价值发现作用、企业夯实技术自主与基本面,三方协同打破壁垒,形成“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兴于产业”的良性循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遴选子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峰瑞资本等市场化机构则呼吁政策规则协同,减少“合成谬误”;企业代表则强调与资本的“透明互信”,通过深度尽调建立长期共识。
论坛还发布了金融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金融机构与企业代表现场签约,深化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