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子生日祭典_北京时间

老子生日祭典是流传于老子故里鹿邑县的民俗文化活动。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汇频道讯】

  老子生日祭典是流传于老子故里鹿邑县的民俗文化活动。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鹿邑是老子故里,祭拜习俗起源于汉。《后汉书·桓帝本纪》所载延熹八年(165年)汉桓帝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并建老子祠。东汉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教开始,道教就把老子尊为道祖,把老子的《道德经》尊为道义。李唐王朝以老子为自己的祖先,祭拜老子的活动到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唐高宗李渊武德三年以“老子庙”为太庙,“特起宫阙,如帝者居”。宋大中祥符七年,真宗赵恒亲率群臣至鹿邑朝谒老子,宿于迎喜殿,理政于玄元殿,追封老子“太上老君”,为老子的母亲立“三御碑”。金、元、明、清历代王朝都有帝王亲谒或派大臣朝谒。清以后虽未再有大规模的朝廷祭祀,但道家祭祀、民间祭拜、李氏家族及地方官员主持的各种祭祀活动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从方志文献与文物保存等材料可知,今天鹿邑老子故里祭拜习俗中的祭祀拜祀方式保存了春秋时期的礼俗,以老君台、太清宫两地的大型庙会为典型,堪称民间社会老子信仰的百科全书。

   老子升仙台,又名老君台

  鹿邑县是老子的诞生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特色鲜明的祭拜习俗。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民间传说是老子的诞生日,以太清宫为中心形成拜祀的高潮,庆贺老子的出世。正月十五,民间传说是老子得道成仙的日子,以老君台为中心形成祭祀的高潮,纪念老子升仙。二月十五、正月十五和平时的初一、十五,鹿邑民众举行庙会,表达对这位圣贤的敬爱。

  太清宫太极殿

  老子祭祀是祭祀老子中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祭祀活动,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现在的老子祭祀从农历二月十五日持续到三月十五日。

  纪念老子诞辰2587周年拜典

  文献中对老子祭祀最早的记载是汉延熹八年春,桓帝“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以后的魏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唐穆宗、宋真宗、宋徽宗先后到鹿邑祭拜老子。民间、李氏家族、宗教组织以及地方官员对老子生日祭祀活动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内外老子文化影响的扩大和寻根文化的升温,老子祭祀波及海内外道教区域、李氏后裔居住区域等逾亿人群。

  老子祭祀分为家族祭、宗教祭、民众祭、公祭四种。家族祭、宗教祭、公祭多融为一体,主要包括乐、舞、歌、礼四种形式,仪程有鸣炮奏乐、上香敬酒、恭读祭文、行鞠躬礼、歌舞表演等;民众祭有社团或会首组织,形式丰富多彩,除上供进香、跪拜祈福外,还衍生了走旱船、踩高跷、担花蓝、打铁舞,舞龙、舞狮,盘鼓队等技艺表演。

  家族祭:老子是正史记载的李姓第一人,也是文物遗存中所知的李姓第一人唐朝帝王对老子尊崇有加,唐高祖李渊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追封老子为李姓先祖,扩建老子祠为老子庙,并以“老子庙”为家庙,亲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两度谒拜“老子庙”,更其名为“太清宫”。还将祭祀老子母亲的“李夫人祠”更名为“洞宵宫”。唐代太清宫建筑颇类长安皇宫,宏伟壮观,金碧辉煌。李氏祭祀自此不绝。

  2009年老子生日祭典,世界李氏宗亲代表献爵(右二为总会执行理事长·台湾·李国宪,右三为美国宗亲元老李可乔献爵)

  宗教祭:汉桓帝尊老子李耳为道家鼻祖,在东汉延熹八年在鹿邑建“老子祠”进行祭拜。宋朝皇帝好道,北宋徽宗称道君皇帝,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大兴土木,进一步扩大太清宫、洞霄宫、明道宫的面积,建筑规模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从此道教祭祀不断。

  祈福法会

  民众祭:伴随着皇祭而兴盛。清《鹿邑县志》记载,每年二三月间,民众来往各道观间,进香朝拜络绎不绝,习俗延续至今。

  民众祭拜

  公祭:从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并建老子祠始,唐、宋、金、元、清等朝代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祭。近两千年来,可谓延绵不绝,高潮迭起。

  规模盛大从地理空间看,参加老子祭典的人们,从老子出生地太清宫到传说中的老子升天地老君台,延绵十数里,朝拜的人群如潮。从时间空间看,祭祀活动从老子诞生日农历二月十五到三月十五历时一个月,民间祭拜的人流络绎不绝。

  老子生日进香朝拜的群众,不仅是来自以鹿邑为中心的豫、鲁、苏、皖交界地区,还辐射到河北、山西等省。李氏家族祭祀、道家祭祀影响至国内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国际友人也专程前来朝拜。

  公祭拜大典

  老子生日祭典活动是对老子文化的传承。在鹿邑关于老子的传说,丰富、生动而独特。老子出生,相传是老子母亲理氏,一天清晨去河边洗衣服,看到上游飘浮过来一个黄澄澄的李子,就打捞上来,吃了下去,因此而有身孕。老子得名,是因为老子在娘肚里81年而降生,出生时已是一个胡须皆白的老头。在传说中,老子是位骑着青牛逍遥自在的学者,是得道升天,无所不能的老君。在传说中,鹿邑是大山连绵,为了把大山赶走,老子用七七四十九天,把石炼成铁,又用七七四十九天把铁锻成铁鞭。他举起铁鞭向大山连抽三下,使鹿邑变成了平原。铁匠敬老子成为一种社会习俗。丰富多彩的民问传说、民问艺术、民间戏曲、传统武术与各种民俗生活等,以老子生日祭典活动为平台,得以广泛传播。祭典对于研究老子,研究神话,研究风俗人情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老子生日祭典活动是连接海内外华夏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文化桥梁.对于推动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白1991年以来.在老子生日祭典期间,鹿邑县每年举办国际、国内老子学术思想研讨会、李氏宗亲恳谈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全国道教祭拜活动等大型纪念、祭拜活动。李鹏、乔石、姜春云、王汉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老子亲笔题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亲书“道教祖庭”。鹿邑“老子故里、李氏之根、道教祖庭”的地位,得到海峡两岸和海外李氏、道教协会的认同。

  老子祭祀集中体现了老子文化和根亲文化、道家文化的统一,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研究老子思想、根亲文化、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认识,凝聚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老子生日祭典是流传于老子故里鹿邑县的民俗文化活动。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汇频道讯】

  老子生日祭典是流传于老子故里鹿邑县的民俗文化活动。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鹿邑是老子故里,祭拜习俗起源于汉。《后汉书·桓帝本纪》所载延熹八年(165年)汉桓帝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并建老子祠。东汉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教开始,道教就把老子尊为道祖,把老子的《道德经》尊为道义。李唐王朝以老子为自己的祖先,祭拜老子的活动到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唐高宗李渊武德三年以“老子庙”为太庙,“特起宫阙,如帝者居”。宋大中祥符七年,真宗赵恒亲率群臣至鹿邑朝谒老子,宿于迎喜殿,理政于玄元殿,追封老子“太上老君”,为老子的母亲立“三御碑”。金、元、明、清历代王朝都有帝王亲谒或派大臣朝谒。清以后虽未再有大规模的朝廷祭祀,但道家祭祀、民间祭拜、李氏家族及地方官员主持的各种祭祀活动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从方志文献与文物保存等材料可知,今天鹿邑老子故里祭拜习俗中的祭祀拜祀方式保存了春秋时期的礼俗,以老君台、太清宫两地的大型庙会为典型,堪称民间社会老子信仰的百科全书。

   老子升仙台,又名老君台

  鹿邑县是老子的诞生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特色鲜明的祭拜习俗。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民间传说是老子的诞生日,以太清宫为中心形成拜祀的高潮,庆贺老子的出世。正月十五,民间传说是老子得道成仙的日子,以老君台为中心形成祭祀的高潮,纪念老子升仙。二月十五、正月十五和平时的初一、十五,鹿邑民众举行庙会,表达对这位圣贤的敬爱。

  太清宫太极殿

  老子祭祀是祭祀老子中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祭祀活动,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举行。现在的老子祭祀从农历二月十五日持续到三月十五日。

  纪念老子诞辰2587周年拜典

  文献中对老子祭祀最早的记载是汉延熹八年春,桓帝“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以后的魏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唐穆宗、宋真宗、宋徽宗先后到鹿邑祭拜老子。民间、李氏家族、宗教组织以及地方官员对老子生日祭祀活动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内外老子文化影响的扩大和寻根文化的升温,老子祭祀波及海内外道教区域、李氏后裔居住区域等逾亿人群。

  老子祭祀分为家族祭、宗教祭、民众祭、公祭四种。家族祭、宗教祭、公祭多融为一体,主要包括乐、舞、歌、礼四种形式,仪程有鸣炮奏乐、上香敬酒、恭读祭文、行鞠躬礼、歌舞表演等;民众祭有社团或会首组织,形式丰富多彩,除上供进香、跪拜祈福外,还衍生了走旱船、踩高跷、担花蓝、打铁舞,舞龙、舞狮,盘鼓队等技艺表演。

  家族祭:老子是正史记载的李姓第一人,也是文物遗存中所知的李姓第一人唐朝帝王对老子尊崇有加,唐高祖李渊自称是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追封老子为李姓先祖,扩建老子祠为老子庙,并以“老子庙”为家庙,亲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两度谒拜“老子庙”,更其名为“太清宫”。还将祭祀老子母亲的“李夫人祠”更名为“洞宵宫”。唐代太清宫建筑颇类长安皇宫,宏伟壮观,金碧辉煌。李氏祭祀自此不绝。

  2009年老子生日祭典,世界李氏宗亲代表献爵(右二为总会执行理事长·台湾·李国宪,右三为美国宗亲元老李可乔献爵)

  宗教祭:汉桓帝尊老子李耳为道家鼻祖,在东汉延熹八年在鹿邑建“老子祠”进行祭拜。宋朝皇帝好道,北宋徽宗称道君皇帝,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大兴土木,进一步扩大太清宫、洞霄宫、明道宫的面积,建筑规模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从此道教祭祀不断。

  祈福法会

  民众祭:伴随着皇祭而兴盛。清《鹿邑县志》记载,每年二三月间,民众来往各道观间,进香朝拜络绎不绝,习俗延续至今。

  民众祭拜

  公祭:从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并建老子祠始,唐、宋、金、元、清等朝代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祭。近两千年来,可谓延绵不绝,高潮迭起。

  规模盛大从地理空间看,参加老子祭典的人们,从老子出生地太清宫到传说中的老子升天地老君台,延绵十数里,朝拜的人群如潮。从时间空间看,祭祀活动从老子诞生日农历二月十五到三月十五历时一个月,民间祭拜的人流络绎不绝。

  老子生日进香朝拜的群众,不仅是来自以鹿邑为中心的豫、鲁、苏、皖交界地区,还辐射到河北、山西等省。李氏家族祭祀、道家祭祀影响至国内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国际友人也专程前来朝拜。

  公祭拜大典

  老子生日祭典活动是对老子文化的传承。在鹿邑关于老子的传说,丰富、生动而独特。老子出生,相传是老子母亲理氏,一天清晨去河边洗衣服,看到上游飘浮过来一个黄澄澄的李子,就打捞上来,吃了下去,因此而有身孕。老子得名,是因为老子在娘肚里81年而降生,出生时已是一个胡须皆白的老头。在传说中,老子是位骑着青牛逍遥自在的学者,是得道升天,无所不能的老君。在传说中,鹿邑是大山连绵,为了把大山赶走,老子用七七四十九天,把石炼成铁,又用七七四十九天把铁锻成铁鞭。他举起铁鞭向大山连抽三下,使鹿邑变成了平原。铁匠敬老子成为一种社会习俗。丰富多彩的民问传说、民问艺术、民间戏曲、传统武术与各种民俗生活等,以老子生日祭典活动为平台,得以广泛传播。祭典对于研究老子,研究神话,研究风俗人情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老子生日祭典活动是连接海内外华夏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文化桥梁.对于推动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白1991年以来.在老子生日祭典期间,鹿邑县每年举办国际、国内老子学术思想研讨会、李氏宗亲恳谈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全国道教祭拜活动等大型纪念、祭拜活动。李鹏、乔石、姜春云、王汉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老子亲笔题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亲书“道教祖庭”。鹿邑“老子故里、李氏之根、道教祖庭”的地位,得到海峡两岸和海外李氏、道教协会的认同。

  老子祭祀集中体现了老子文化和根亲文化、道家文化的统一,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研究老子思想、根亲文化、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认识,凝聚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