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里的大运河|澄清闸:挖出来的世界遗产_北京时间

国宝里的大运河|澄清闸:挖出来的世界遗产

近年来,在万宁桥以东的玉河北段,随着河道与两岸风貌被进一步保护,碧波潺潺顺流而下,再现了700余年前“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这座极负盛名的古桥,在新时代的光阴流转中,逐渐显露其风貌。

国宝里的大运河|澄清闸:挖出来的世界遗产

鲸海遥通一水长,沧波深处石为梁。

平铺碧甃连驰道,倒泻银河入苑墙。

晴绿乍添垂柳色,春流时泛落花香。

微茫迥隔蓬莱岛,不放飞尘入建章。

这是明代诗人曾棨创作的七言律诗《海子桥》。如今的万宁桥曾被称为海子桥,它不仅是京杭运河北京段现存最早的古桥,还是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自建成迄今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元代,漕船沿通惠河一路北上,经过万宁桥进入积水潭,万宁桥遂成为繁忙的客运码头。如今,修缮后的万宁桥已成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万宁桥(澄清上闸)成为大运河北京段4个遗产点之一。

不仅如此,万宁桥还是中轴线与大运河交汇点,有北京中轴线第一桥之称。这里既是桥又是闸,桥下有闸,名叫澄清上闸。元代郭守敬在通惠河沿途设立闸坝用以控制水位,船来则提闸放水,无船则紧闭闸门。

这样的澄清上闸,在发掘之初,引起了考古人员浓厚的兴趣。他们好奇澄清上闸是一个单独的存在,还是在更大、更复杂的水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然有上闸,那中闸和下闸又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考古人员踏上了寻找答案的旅程,过了万宁桥,一路向东南,考古人员与澄清闸不期而遇。

在地安门和南锣鼓巷之间,有一条水流涓涓的河道,这是中轴线东侧的一片清雅风景——玉河。它是古代通惠河在城中的一段,后来随着水量减少,变成盖板河,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外。2007-2014年,考古人员发现了玉河的河道,更发现了史料中踪迹难寻的古闸。

在《元一统志》中记录着“海子东澄清闸三”。澄清闸共有3座,分别是万宁桥处的澄清上闸、丙寅桥处的澄清中闸、望云桥处的澄清下闸。

2007年,考古人员在玉河与平安大道的交汇处,发现了一座古桥的踪迹。这些整齐排列的砖块,是明清时期东不压桥的桥面,桥北侧雁翅全部用青石条错缝叠砌而成。而在东不压桥上游的雁翅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古闸的踪迹。这正是古志中的澄清中闸。

闸口宽6.1米、残高1.2米,门槽宽0.27米、进深0.25米,可惜闸的底部已被破坏。作为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它与澄清上闸相似,也是闸与桥合为一体,兼具着水利和交通功能。

上闸、中闸都找到了,考古人员对下闸的探寻更加迫切。2014年,考古人员从东不压桥到北河沿大街附近进行发掘,发现了一种八字撇的金刚墙,也就是雁翅。接着他们发掘出了闸槽,也就是古人用来放闸板的设施。

随着考古的深入,澄清下闸遗迹出现在人们面前。澄清下闸现在主要保存有闸口、闸墙、闸槽石、河底石等构件。

然而,澄清下闸却带来了大量的谜团,比如旧有的河道有27米宽,而到了闸前仅剩下6米,再比如澄清上闸、澄清中闸只是低于地面一两米,而澄清下闸却低于地面六七米。

为什么这座澄清下闸形成了一个漏斗形呢?考古人员经过测绘和对比发现,这三个闸垂直海拔相差2米,再加上澄清上中下三个闸,刚好在通惠河两个拐弯的位置,漕船既要急转拐弯,又要逆流爬高,因此这里必须有三个闸阶梯型控制水流,才能让漕船安全行驶。正是古人对于桥闸的设计与巧用,让通惠河的漕船可以逆流而上,让源源不断的物资运抵元大都皇城根下。

近年来,在万宁桥以东的玉河北段,随着河道与两岸风貌被进一步保护,碧波潺潺顺流而下,再现了700余年前“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这座极负盛名的古桥,在新时代的光阴流转中,逐渐显露其风貌。

来源:BRTV新闻 张晓达/摄

国宝里的大运河|澄清闸:挖出来的世界遗产

近年来,在万宁桥以东的玉河北段,随着河道与两岸风貌被进一步保护,碧波潺潺顺流而下,再现了700余年前“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这座极负盛名的古桥,在新时代的光阴流转中,逐渐显露其风貌。

国宝里的大运河|澄清闸:挖出来的世界遗产

鲸海遥通一水长,沧波深处石为梁。

平铺碧甃连驰道,倒泻银河入苑墙。

晴绿乍添垂柳色,春流时泛落花香。

微茫迥隔蓬莱岛,不放飞尘入建章。

这是明代诗人曾棨创作的七言律诗《海子桥》。如今的万宁桥曾被称为海子桥,它不仅是京杭运河北京段现存最早的古桥,还是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自建成迄今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元代,漕船沿通惠河一路北上,经过万宁桥进入积水潭,万宁桥遂成为繁忙的客运码头。如今,修缮后的万宁桥已成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万宁桥(澄清上闸)成为大运河北京段4个遗产点之一。

不仅如此,万宁桥还是中轴线与大运河交汇点,有北京中轴线第一桥之称。这里既是桥又是闸,桥下有闸,名叫澄清上闸。元代郭守敬在通惠河沿途设立闸坝用以控制水位,船来则提闸放水,无船则紧闭闸门。

这样的澄清上闸,在发掘之初,引起了考古人员浓厚的兴趣。他们好奇澄清上闸是一个单独的存在,还是在更大、更复杂的水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然有上闸,那中闸和下闸又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考古人员踏上了寻找答案的旅程,过了万宁桥,一路向东南,考古人员与澄清闸不期而遇。

在地安门和南锣鼓巷之间,有一条水流涓涓的河道,这是中轴线东侧的一片清雅风景——玉河。它是古代通惠河在城中的一段,后来随着水量减少,变成盖板河,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之外。2007-2014年,考古人员发现了玉河的河道,更发现了史料中踪迹难寻的古闸。

在《元一统志》中记录着“海子东澄清闸三”。澄清闸共有3座,分别是万宁桥处的澄清上闸、丙寅桥处的澄清中闸、望云桥处的澄清下闸。

2007年,考古人员在玉河与平安大道的交汇处,发现了一座古桥的踪迹。这些整齐排列的砖块,是明清时期东不压桥的桥面,桥北侧雁翅全部用青石条错缝叠砌而成。而在东不压桥上游的雁翅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古闸的踪迹。这正是古志中的澄清中闸。

闸口宽6.1米、残高1.2米,门槽宽0.27米、进深0.25米,可惜闸的底部已被破坏。作为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它与澄清上闸相似,也是闸与桥合为一体,兼具着水利和交通功能。

上闸、中闸都找到了,考古人员对下闸的探寻更加迫切。2014年,考古人员从东不压桥到北河沿大街附近进行发掘,发现了一种八字撇的金刚墙,也就是雁翅。接着他们发掘出了闸槽,也就是古人用来放闸板的设施。

随着考古的深入,澄清下闸遗迹出现在人们面前。澄清下闸现在主要保存有闸口、闸墙、闸槽石、河底石等构件。

然而,澄清下闸却带来了大量的谜团,比如旧有的河道有27米宽,而到了闸前仅剩下6米,再比如澄清上闸、澄清中闸只是低于地面一两米,而澄清下闸却低于地面六七米。

为什么这座澄清下闸形成了一个漏斗形呢?考古人员经过测绘和对比发现,这三个闸垂直海拔相差2米,再加上澄清上中下三个闸,刚好在通惠河两个拐弯的位置,漕船既要急转拐弯,又要逆流爬高,因此这里必须有三个闸阶梯型控制水流,才能让漕船安全行驶。正是古人对于桥闸的设计与巧用,让通惠河的漕船可以逆流而上,让源源不断的物资运抵元大都皇城根下。

近年来,在万宁桥以东的玉河北段,随着河道与两岸风貌被进一步保护,碧波潺潺顺流而下,再现了700余年前“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这座极负盛名的古桥,在新时代的光阴流转中,逐渐显露其风貌。

来源:BRTV新闻 张晓达/摄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