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脊梁陈绍蕃:铸魂育人立丰碑_北京时间

钢铁脊梁陈绍蕃:铸魂育人立丰碑

从无到有,填补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空白钢结构建筑是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为主要构件组成的建筑结构,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

钢铁脊梁陈绍蕃:铸魂育人立丰碑

鸟巢、央视大楼、广州“小蛮腰”等诸多钢结构建筑在各个城市已经成为地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钢结构用量最大、制造施工能力最强、产业规模第一、企业规模第一的钢结构大国。

今天介绍的科学家就与我国钢结构发展相关,他就是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和教育家,我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深教授——陈绍蕃

陈绍蕃

他曾承担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起草和历次修订工作;他培养过我国第一批钢结构领域的硕士研究生;他所编写的《钢结构设计原理》先后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入选国家100本研究生优秀教材,并多次再版。

从无到有,填补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空白

钢结构建筑是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为主要构件组成的建筑结构,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

国外的钢结构建筑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例如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建造于1889年;日本的东京铁塔建造于1958年,然而我国的钢结构建筑起步却很晚。

埃菲尔铁塔(来源:网络)

20世纪70年代初,因为技术原因限制,我国的钢结构建筑落后于发达国家,而钢结构建筑的需求却日益剧增,但我国此时甚至连属于自己的钢结构设计规范都尚未建立。没有规范,建造大型钢结构建筑便没有能够遵循的技术指导文件,无法开展大规模建设。

国家下定决心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从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抽调人员完全脱离本职工作,专心从事规范课题研究。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便是在这时接到了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承担我国第一部钢结构设计规范压杆部分的编制,陈绍蕃从此开始参加制定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TJl7-74)。

对于参加这项工作,陈绍蕃的内心是激动的,他知道很多欧洲小国都有自己的设计规范,而我国却没有自己的钢结构规范,这与大国地位不符。

规范编制需要有可靠的数据支持,为了获得数据,陈绍蕃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仅为确定轴心压杆的稳定系数,他就做了107根压杆试件的试验。对受弯构件、压弯构件(包括平面内失稳和平面外失稳)、格构式杆件和单面连接的单角钢等也都进行了试验。理论分析和试验工作齐头并进,获得了相当喜人的成果。

在此期间,陈绍蕃不但成为学术研究的带头人,还担负起难度最大的“压弯构件弹塑弯扭屈曲”题目的研究。除了检索大量国外文献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外,他还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根据我国钢材性能与型钢规格,和整个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试件试验。

陈绍蕃通过理论研究了大量实验数据,终于找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轴心压杆φ曲线和偏心压杆平面内外的φp与φ1曲线。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简化了计算方式,在钢材产量匮乏的年代,减少了钢材的不必要浪费,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内的空白,与当时美国和日本规范的水平很接近,还为我国1974年颁行第一部自己的《钢结构设计规范》(TJ17-74)做出了重要贡献。该规范于1978年荣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计委“工程建设优秀国家标准规范奖”。

《钢结构设计规范》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第一本正式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在1974年问世,陈绍蕃觉得“它的制订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工程”。

这本规范虽然以原来借用的苏联规范为蓝本,但编制组基于大量分析和试验研究在主要内容上做了不少改进,纠正了苏规的错误和不完善之处,并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

陈绍蕃对其成果颇为欣慰,他觉得:“这是我国钢结构技术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2016年3月,陈绍蕃教授在家中书桌前

基于在钢结构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陈绍蕃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授予“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的荣誉称号。

出版《钢结构》,结束全国无统一教材可用的窘境

解放后,一些高校虽开设了钢结构课程,但课程内容却大有差异,一部分是直接套用苏联译作,另一部分则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掌握的外国研究资料来讲授,造成同一主题的讲授内容参差不齐。

1980年末,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四院校合编《钢结构》教科书并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钢结构》通用教材,结束了持续近30年全国无统一教材可用的状态,而它的诞生就是在陈绍蕃的主导下完成的。

当时教科书采取统编方式,编撰成集后将在各大院校全面推广,因此陈绍蕃倍感压力。在他看来,这本教材既要反映70年代的科技水平,又要便于学生学习演练,因此每编写一道习题,他都会考虑如何安排才能对理解和掌握教材有帮助、有启发,力求达到“做一道题有一道题收获”的效果。

由于这本教材是集四个院校、十余名专家之力共同编写的,因此把握好编著风格至关重要。陈绍蕃作为主编,对于其他学者的文字极为审慎,既带着学习的态度认真阅读,又担负着保证和提高质量的责任,其中辛劳如他所说:“该改的要改,但尽量做到不做大的改动就能解决问题,这也是颇费脑筋的事情。

教材出版后,陈绍蕃还主动讲了第一遍课,“以便了解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为如何使用这本书积累一点经验。”

在编写的关键时刻,年近花甲的陈绍蕃因腿部骨折住进了医院。虽然饱受疼痛折磨,但他硬是坚持在资料包围的病床上完成了所有工作。

《钢结构》教科书于1992年12月被建设部评为优秀教材一等奖,它是全国众多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钢结构课程的首选,印刷数量始终保持全国钢结构教材之冠。从1988年至2002年先后12次印刷,总印刷数量达到10万余册。

1995年,陈绍蕃教授在亚太地区钢结构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以后,陈绍蕃并没有闲下来享受自己退休之后的生活,而是开始寻找一些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继续开展研究,并致力于将这些新发现纳入到自己此前的著作中,对这些著作的再版进行内容增补。《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一书便是修订的著作之一。2013年2月,他为这本书写了三版的序言,这时他已94岁。

递薪传火,为我国钢结构事业培养下一代接班人

1950年初,陈绍蕃结束在中国桥梁公司的任职之后接受了沈阳工学院的邀请,成为沈阳工学院的一名教师。钢结构设计便是他主要讲授的课程之一,但当时这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

陈绍蕃(20世纪40年代)

陈绍蕃曾在美国实习,实习期间他搜集了很多美国的最新资料。参考这些资料,他自编了《钢结构混凝土桥梁设计》教材,还将这些资料翻译成中文发给学生作为讲义。

建国伊始,国家刚刚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能够获得美国最新资料难能可贵。他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当时学校对陈绍蕃的调查评议中这样写道:“他是教师中评论最好的一个。”

1956年,陈绍蕃随校西迁至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陈绍蕃被评为国务院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随后,他招收了钢结构研究方向的第一批博士生,分别为顾强、郭彦林、童根树。对于这三名博士生,陈绍蕃倾其心力予以培养。

陈绍蕃(中)指导研究生,右为童根树,左为杨应华

他们有人成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人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参加深圳文化中心、新白云国际机场主航站楼、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多项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并获得多项金奖。

有人用热力学的公式来计算钢结构加热冷却后的应力变化,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所获荣誉,他说:“文章是他们自己写的,我做的工作也不及他们多,这是实事求是。”

在陈绍蕃看来,这三个学生是对他的教学工作的考验,而他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导师。

陈绍蕃正在上课

1986年9月,因为在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和在教材编写方面的特殊贡献,陈绍蕃被国家教委和中国教育工会评选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同年,他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在教学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陈绍蕃始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据一位学生讲,大概在1996年,陈绍蕃布置的课程作业学生们有一次做得非常不好,陈绍蕃对大家不但没有责备或是训诫,反而在讲台上向学生们做了一个长篇的自责和反省,责备自己没有严格要求学生。

陈绍蕃向研究生授予学位

陈绍蕃80岁时,因为身体原因,在上课已经不方便的情况下,他还坚持让学生去家里将他搀扶至教室来为大家讲课。

弥留之际,陈绍蕃还一直惦念要给学校做点贡献,要为学生留下点什么,于是他将所留书籍全部捐赠给学校,另捐赠了5万元给图书馆。他还将公积金10万元以及去世后的所有稿费捐赠,成立了陈绍蕃教育基金,资助众多学子,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最后一份光和热。

1991年,陈绍蕃(右)参加全国人大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留影

2018年5月,在陈绍蕃去世一年之后,“陈绍蕃教育基金”在“陈绍蕃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交流会”开幕式上正式启动。先人虽去,风范长存!

作者:

高瑞龙、詹鹏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钢铁脊梁陈绍蕃:铸魂育人立丰碑

从无到有,填补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空白钢结构建筑是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为主要构件组成的建筑结构,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

钢铁脊梁陈绍蕃:铸魂育人立丰碑

鸟巢、央视大楼、广州“小蛮腰”等诸多钢结构建筑在各个城市已经成为地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钢结构用量最大、制造施工能力最强、产业规模第一、企业规模第一的钢结构大国。

今天介绍的科学家就与我国钢结构发展相关,他就是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和教育家,我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深教授——陈绍蕃

陈绍蕃

他曾承担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起草和历次修订工作;他培养过我国第一批钢结构领域的硕士研究生;他所编写的《钢结构设计原理》先后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入选国家100本研究生优秀教材,并多次再版。

从无到有,填补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空白

钢结构建筑是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为主要构件组成的建筑结构,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

国外的钢结构建筑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例如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建造于1889年;日本的东京铁塔建造于1958年,然而我国的钢结构建筑起步却很晚。

埃菲尔铁塔(来源:网络)

20世纪70年代初,因为技术原因限制,我国的钢结构建筑落后于发达国家,而钢结构建筑的需求却日益剧增,但我国此时甚至连属于自己的钢结构设计规范都尚未建立。没有规范,建造大型钢结构建筑便没有能够遵循的技术指导文件,无法开展大规模建设。

国家下定决心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从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抽调人员完全脱离本职工作,专心从事规范课题研究。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便是在这时接到了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承担我国第一部钢结构设计规范压杆部分的编制,陈绍蕃从此开始参加制定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TJl7-74)。

对于参加这项工作,陈绍蕃的内心是激动的,他知道很多欧洲小国都有自己的设计规范,而我国却没有自己的钢结构规范,这与大国地位不符。

规范编制需要有可靠的数据支持,为了获得数据,陈绍蕃进行了大量的试验。

仅为确定轴心压杆的稳定系数,他就做了107根压杆试件的试验。对受弯构件、压弯构件(包括平面内失稳和平面外失稳)、格构式杆件和单面连接的单角钢等也都进行了试验。理论分析和试验工作齐头并进,获得了相当喜人的成果。

在此期间,陈绍蕃不但成为学术研究的带头人,还担负起难度最大的“压弯构件弹塑弯扭屈曲”题目的研究。除了检索大量国外文献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外,他还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根据我国钢材性能与型钢规格,和整个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试件试验。

陈绍蕃通过理论研究了大量实验数据,终于找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轴心压杆φ曲线和偏心压杆平面内外的φp与φ1曲线。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简化了计算方式,在钢材产量匮乏的年代,减少了钢材的不必要浪费,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内的空白,与当时美国和日本规范的水平很接近,还为我国1974年颁行第一部自己的《钢结构设计规范》(TJ17-74)做出了重要贡献。该规范于1978年荣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计委“工程建设优秀国家标准规范奖”。

《钢结构设计规范》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第一本正式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在1974年问世,陈绍蕃觉得“它的制订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工程”。

这本规范虽然以原来借用的苏联规范为蓝本,但编制组基于大量分析和试验研究在主要内容上做了不少改进,纠正了苏规的错误和不完善之处,并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

陈绍蕃对其成果颇为欣慰,他觉得:“这是我国钢结构技术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2016年3月,陈绍蕃教授在家中书桌前

基于在钢结构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陈绍蕃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授予“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的荣誉称号。

出版《钢结构》,结束全国无统一教材可用的窘境

解放后,一些高校虽开设了钢结构课程,但课程内容却大有差异,一部分是直接套用苏联译作,另一部分则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掌握的外国研究资料来讲授,造成同一主题的讲授内容参差不齐。

1980年末,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四院校合编《钢结构》教科书并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钢结构》通用教材,结束了持续近30年全国无统一教材可用的状态,而它的诞生就是在陈绍蕃的主导下完成的。

当时教科书采取统编方式,编撰成集后将在各大院校全面推广,因此陈绍蕃倍感压力。在他看来,这本教材既要反映70年代的科技水平,又要便于学生学习演练,因此每编写一道习题,他都会考虑如何安排才能对理解和掌握教材有帮助、有启发,力求达到“做一道题有一道题收获”的效果。

由于这本教材是集四个院校、十余名专家之力共同编写的,因此把握好编著风格至关重要。陈绍蕃作为主编,对于其他学者的文字极为审慎,既带着学习的态度认真阅读,又担负着保证和提高质量的责任,其中辛劳如他所说:“该改的要改,但尽量做到不做大的改动就能解决问题,这也是颇费脑筋的事情。

教材出版后,陈绍蕃还主动讲了第一遍课,“以便了解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为如何使用这本书积累一点经验。”

在编写的关键时刻,年近花甲的陈绍蕃因腿部骨折住进了医院。虽然饱受疼痛折磨,但他硬是坚持在资料包围的病床上完成了所有工作。

《钢结构》教科书于1992年12月被建设部评为优秀教材一等奖,它是全国众多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钢结构课程的首选,印刷数量始终保持全国钢结构教材之冠。从1988年至2002年先后12次印刷,总印刷数量达到10万余册。

1995年,陈绍蕃教授在亚太地区钢结构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以后,陈绍蕃并没有闲下来享受自己退休之后的生活,而是开始寻找一些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继续开展研究,并致力于将这些新发现纳入到自己此前的著作中,对这些著作的再版进行内容增补。《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一书便是修订的著作之一。2013年2月,他为这本书写了三版的序言,这时他已94岁。

递薪传火,为我国钢结构事业培养下一代接班人

1950年初,陈绍蕃结束在中国桥梁公司的任职之后接受了沈阳工学院的邀请,成为沈阳工学院的一名教师。钢结构设计便是他主要讲授的课程之一,但当时这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

陈绍蕃(20世纪40年代)

陈绍蕃曾在美国实习,实习期间他搜集了很多美国的最新资料。参考这些资料,他自编了《钢结构混凝土桥梁设计》教材,还将这些资料翻译成中文发给学生作为讲义。

建国伊始,国家刚刚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能够获得美国最新资料难能可贵。他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当时学校对陈绍蕃的调查评议中这样写道:“他是教师中评论最好的一个。”

1956年,陈绍蕃随校西迁至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陈绍蕃被评为国务院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随后,他招收了钢结构研究方向的第一批博士生,分别为顾强、郭彦林、童根树。对于这三名博士生,陈绍蕃倾其心力予以培养。

陈绍蕃(中)指导研究生,右为童根树,左为杨应华

他们有人成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人成为清华大学教授,参加深圳文化中心、新白云国际机场主航站楼、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多项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并获得多项金奖。

有人用热力学的公式来计算钢结构加热冷却后的应力变化,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所获荣誉,他说:“文章是他们自己写的,我做的工作也不及他们多,这是实事求是。”

在陈绍蕃看来,这三个学生是对他的教学工作的考验,而他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导师。

陈绍蕃正在上课

1986年9月,因为在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和在教材编写方面的特殊贡献,陈绍蕃被国家教委和中国教育工会评选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同年,他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在教学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陈绍蕃始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据一位学生讲,大概在1996年,陈绍蕃布置的课程作业学生们有一次做得非常不好,陈绍蕃对大家不但没有责备或是训诫,反而在讲台上向学生们做了一个长篇的自责和反省,责备自己没有严格要求学生。

陈绍蕃向研究生授予学位

陈绍蕃80岁时,因为身体原因,在上课已经不方便的情况下,他还坚持让学生去家里将他搀扶至教室来为大家讲课。

弥留之际,陈绍蕃还一直惦念要给学校做点贡献,要为学生留下点什么,于是他将所留书籍全部捐赠给学校,另捐赠了5万元给图书馆。他还将公积金10万元以及去世后的所有稿费捐赠,成立了陈绍蕃教育基金,资助众多学子,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最后一份光和热。

1991年,陈绍蕃(右)参加全国人大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留影

2018年5月,在陈绍蕃去世一年之后,“陈绍蕃教育基金”在“陈绍蕃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交流会”开幕式上正式启动。先人虽去,风范长存!

作者:

高瑞龙、詹鹏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