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阵织:一寸光阴一寸「锦」_北京时间

西阵织:一寸光阴一寸「锦」

西阵织是在京都孕育发展的高级织锦,是一种将丝线先染过色后才织成图样的织纹品。

西阵织:一寸光阴一寸「锦」

文/ 苑城 摄影/ 乔彬

西阵织是在京都孕育发展的高级织锦,是一种将丝线先染过色后才织成图样的织纹品。从古典的和服到日常的领带、钱包,从京都的旧街巷到巴黎迪奥专卖店,都可以看到西阵织的身影。声声机杼中,织匠们埋首于织机前,用丝线绘成一幅幅图画,以每天70厘米的速度,将一生的岁月换成了华贵的织锦。

满城风雅

川端康成曾说:「我想写一篇小说,借以探访日本的故乡。」于是他选择在京都住下来,写出了以京都为背景的代表作《古都》。在作家笔下,京都是日本的故乡。如今在这个岛国,可能再也没有一个地方,拥有京都这样的优雅气质。

樱花与枫叶交替,勾勒出跨越千年的古典诗意。身着和服的曼妙女子,从出租车款款步下,一缕鬓发滑落到脸颊,尽显那一低头的温柔。在京都的街头,和服随处可见。作为历代贵族的所在地,京都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这里出产的和服也最为华美精致。在和服文化中,西阵织是最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和服在京都随处可见

西阵织因出产于京都的西阵地区而得名,以多品种少量生产方式为基础,最大的特点是先将丝线染色而后手工编织图案。完成织布需要20余道工序,这些工序大部分由专业手工人员分别完成,可分为企划、制图、原料准备、机械准备、织造、收尾6大部分,各道工序都要求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知识。西阵织的品种十分丰富,仅国家指定的品种就有12种,包括缀织、经锦、纬锦、缎子、锦缎、绍巴、风通织、模仿织、凹凸织、天鹅绒织、飞白花纹和茧绸等。

西阵织以图案华美著称,也因其复杂的手工制作而让外界好奇不已。我们来到京都,便慕名前去西阵织会馆探访了一番。西阵织会馆位于上京区,是一座三层楼的建筑。一层设有和服展示台,一日之内会上演七次和服表演。二层为商品部和体验教室,游客可以观赏编织现场,还可以购买到西阵织的高级腰带、和服、领带以及各种生活工艺品等。三层为历史资料室,展示了众多布匹、衣饰、文献,帮助你了解西阵织的历史发展。

西阵织会馆和服表演

西阵织品种丰富

到了固定时间,西阵织会馆就会上演华丽的和服表演。循着音乐声望去,一楼舞台下挤满了观众,连二楼的走廊也站了许多人驻足观望。表演开始,身着和服的模特从古色古香的屏风后姗姗走来。模特年龄从20岁到50岁不等,和服的样式也各不相同,或雍容华贵,或恬淡素雅,每一种风格都贴合了模特的气质,将各个年龄的美演绎得恰到好处。

据说每年会有许多父母带孩子来西阵织会馆参观学习,教育孩子如何织和服。在传统习俗中,女孩 20岁成人节时,父母都会送她两套和服。日本人对和服文化分外关注,而西阵织的工匠们对自己手中的作品则更加百般珍视。

一生悬命

「一生悬命」是一句日本短语,意思是将自己的生命全部投注到某一件事情上。这句短语从古日语「一所悬命」演化而来,原本指中世纪的武士们拼死守卫祖先传下来的一方领地。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西阵织的工匠们,那么「一生悬命」就再恰当不过了。

在西阵织会馆,织匠埋首于织机前,麻利地将缠有纬线的梭子穿过经线,然后搬动机杼,将纬线靠密压实,同时双脚一上一下地踩动牵制机综的踏板,使得经线上下交叠,又继续飞快地将梭子穿过,循环往复,几十年如一日。有的织机旁放着设计图,上边标记着织线的编号,多达几百个颜色。而不可思议的是,织布过程中,织匠并不会频繁地看设计图,而是专注于将各色梭子来回穿动,手中的动作如同行云流水,不存丝毫犹豫。因为开始织制不久,他们就已经记住了顺序,这正是几十年手艺积累的体现。

织线有上千种颜色

馆内的织匠们都有着多年的经验,其中藤原弘子年过八十,已经从事编织50多年。阵阵机杼声中,一个人从风华正茂走到白发苍苍,这是每个织匠选择的道路。采访时,我们遇到了藤原弘子的学生,她已经从事编织20多年。她使用的机器叫「手织机」,平时操作时需要手脚并用,腿会感到有些累。但是,大家都很敬业,每天都要在织机前工作六七个小时。她指了指织机上的布,向我们介绍说:「一般情况下,1小时差不多能织10厘米左右,一天下来也只能织出70厘米左右。如果图案复杂的话,就需要更长时间。因为这样纬线在经线间往返折回的次数就要增加,不是很轻松就能不断前进的。」

说到这里,她伸出手,让我们看看她的指甲。原来无名指的指甲与其他都不相同,呈现出规则的锯齿状。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一种缀织的编织手法。缀织是西阵织中最高技法之一,仿佛在用线绘画。缀织的基本要点是,所有纹样以横线描绘,以样底为蓝本,配合纹样的宽度,将彩线一段一段编入。缀织技法的秘诀在于指甲尖上,织匠把食指、中指的指甲尖削成锯齿状,看起来像是一个个小梳子。在织复杂图样的时候,织匠就能灵巧地运用指甲,将横线牢牢地编入机械杠、梳子无法深入的细微部分。缀织手法十分复杂,即使熟练的工匠,每天也不过能织出几厘米而已。

织布时要手脚并用

藤原弘子的学生

手指甲呈锯齿状

据藤原弘子的学生介绍,目前从事西阵织的员工约有几百人,但实际上能织布的也就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左右。这些经历岁月洗礼的工匠,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织出完美的作品,将西阵织的手艺传承下去。

不易流行

在日本,百年老店比比皆是。这里流传着一个笑话,一位老铺店主说:「我们家隔壁换了铺子。嗯,就在400年前。」有人用松尾芭蕉的一句话解释了这种现象——不易流行。不易,指的是无论外界怎么变化,自身也不会改变;流行,则是追随社会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东西。将不易和流行融为一体,既保持原有的手艺,又追随时代变化而不被淘汰,这也是西阵织能够留存至今的秘诀。

早在5、6世纪左右,京都的纺织业便已开始起步。从大陆来的秦氏一族开拓了山城之地,他们以京都以西的太秦为根据地,不仅将新的农耕技术引了进来,还将养蚕缫丝的技术传到这里。后来随着平安京迁都,负责管理宫廷织物的「织部司」设立,京都的纺织业得以发展。平安时代后半,这种官营的织物作坊逐渐衰退,工匠们便在织部司东边的大舍人町聚集定居,脱离宫廷的管理,开始自由作业,制造出「大舍人之绫」、「大宫之绢」等纺织品。除此之外,他们还钻研从中国传来的绫织技术,开发出独特的唐绫,作为与神社寺院的装潢相配的典雅织品而广受欢迎。

然而室町中期, 在京都爆发了东西军之争,史称应仁之乱。战乱持续了11年之久,许多工匠流离失所,大舍人町的纺织业陷入毁灭状态。战乱平息后他们重返京都,在离原先场所不远的白云村重新开始发展纺织业。而另外一批织匠,在西军的大本营遗址建立起大舍人座(一种行会),复兴了战乱中中断的大舍人绫,这里的大舍人绫就是后来的西阵织。

到了明治时期,首都迁至东京,整个京都失去了威势。然而从过去便开始积极引进海外先进技术的西阵织却迅速地抓住了文明开化的机遇。他们向法国等地派遣人才,引进提花织物的技术,成功实现了近代化。到了大正、昭和年代,工匠们在推动高档绸缎大众化的同时,也致力于发展传统手织工艺,创造更为文雅的图案与设计,确立了日本代表性高档绸缎的地位。

和服展示

手织机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后,西阵织面临销量下滑,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境。不过,西阵织工匠们没有退缩,他们与丹麦设计师合作,通过对绢纱施以不同力量的绞捻,再经高温烫整,使织物表面呈现出如3D效果般的立体纹饰,耐磨持久,目前这款西阵织装饰素材已运用于法国巴黎迪奥专卖店的墙面之上。如今,西阵织着手拓展制品的用途,除了传统的和服布料,也成为了领带、披肩、钱包的材料。此外,最近又在室内装饰、舞台幕布等各个新领域创造了众多新产品。

梭子

织成的布

职人精神

在西阵织的历史中,工匠们面临天灾人祸,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手艺。或许正是这种「职人精神」才使得西阵织蓬勃发展至今。在日文维基百科上,有一段对于「职人精神」的定义是这么说的:「追求自己手艺的进步,并对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钱和时间的制约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协,只做自己能够认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算完全弃利益于不顾,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完成。」

在《古都》中,川端康成塑造了一位生活在西阵的织匠秀男。他出场时,在织一条双层腰带,这是和服腰带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因为全神贯注在织布上,他根本没有听到父亲在叫他招呼客人。等秀男回过神来,对客人解释道:「织双层腰带即使乏味,也要硬着头皮去织啊。」客人赞赏他织匠就应该这样,秀男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即使是没意思的东西,但还是可以看出我的手艺,这就更使我难堪了。」西阵织的工匠对自己手艺的珍视可见一斑。

在西阵织会馆,藤原弘子的学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即使已经从事编织工作20多年,她依然觉得自己在技艺上远远不足。她拿起手中的图稿说:「比如图案已经确定了,但是究竟用怎样的手法使图案表现得更为完美,这方面我还远远功力不够。每次织完后,总觉得还有其他更好的表现方法。」二十年的积累,没有让她停滞自满,而是更为谦逊,想要追求技艺的更高层次。采访的最后,她表示很向往中国的刺绣工艺,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到那里学习。

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一书中诚恳地指出:「这些朴素的手艺人,绝不是圣人君子,更不是人间国宝。他们就是每天拼了命养活家人而勤奋劳作的最普通的人。当我们对于人生道路产生迷茫的时候,可以去认识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劳动的认识,以及他们在手艺上的气质,也许那才是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

织匠在工作

西阵织会馆中人来人往,织匠们却仿佛制造出一个自己的世界。在机杼声的包围中,他们埋首工作,极少抬头看看外面的世界。梭子飞快地穿过经线,将纬线织了进去,然后机杼一靠,布就一点点前进。在西阵织的世界中,所谓岁月如梭,不光是在说梭子走得飞快,而是因为梭子穿过,再回头看,身后留下或简单或绮丽的图案。那些舞台上被人赞叹的和服,那一幅幅用丝线织成的图画,就是织匠们的一生岁月,就是他们关于人生活法的答案。

文字及图片版权归本刊所有,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sunyue@ingen.net.cn

西阵织:一寸光阴一寸「锦」

西阵织是在京都孕育发展的高级织锦,是一种将丝线先染过色后才织成图样的织纹品。

西阵织:一寸光阴一寸「锦」

文/ 苑城 摄影/ 乔彬

西阵织是在京都孕育发展的高级织锦,是一种将丝线先染过色后才织成图样的织纹品。从古典的和服到日常的领带、钱包,从京都的旧街巷到巴黎迪奥专卖店,都可以看到西阵织的身影。声声机杼中,织匠们埋首于织机前,用丝线绘成一幅幅图画,以每天70厘米的速度,将一生的岁月换成了华贵的织锦。

满城风雅

川端康成曾说:「我想写一篇小说,借以探访日本的故乡。」于是他选择在京都住下来,写出了以京都为背景的代表作《古都》。在作家笔下,京都是日本的故乡。如今在这个岛国,可能再也没有一个地方,拥有京都这样的优雅气质。

樱花与枫叶交替,勾勒出跨越千年的古典诗意。身着和服的曼妙女子,从出租车款款步下,一缕鬓发滑落到脸颊,尽显那一低头的温柔。在京都的街头,和服随处可见。作为历代贵族的所在地,京都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这里出产的和服也最为华美精致。在和服文化中,西阵织是最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和服在京都随处可见

西阵织因出产于京都的西阵地区而得名,以多品种少量生产方式为基础,最大的特点是先将丝线染色而后手工编织图案。完成织布需要20余道工序,这些工序大部分由专业手工人员分别完成,可分为企划、制图、原料准备、机械准备、织造、收尾6大部分,各道工序都要求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知识。西阵织的品种十分丰富,仅国家指定的品种就有12种,包括缀织、经锦、纬锦、缎子、锦缎、绍巴、风通织、模仿织、凹凸织、天鹅绒织、飞白花纹和茧绸等。

西阵织以图案华美著称,也因其复杂的手工制作而让外界好奇不已。我们来到京都,便慕名前去西阵织会馆探访了一番。西阵织会馆位于上京区,是一座三层楼的建筑。一层设有和服展示台,一日之内会上演七次和服表演。二层为商品部和体验教室,游客可以观赏编织现场,还可以购买到西阵织的高级腰带、和服、领带以及各种生活工艺品等。三层为历史资料室,展示了众多布匹、衣饰、文献,帮助你了解西阵织的历史发展。

西阵织会馆和服表演

西阵织品种丰富

到了固定时间,西阵织会馆就会上演华丽的和服表演。循着音乐声望去,一楼舞台下挤满了观众,连二楼的走廊也站了许多人驻足观望。表演开始,身着和服的模特从古色古香的屏风后姗姗走来。模特年龄从20岁到50岁不等,和服的样式也各不相同,或雍容华贵,或恬淡素雅,每一种风格都贴合了模特的气质,将各个年龄的美演绎得恰到好处。

据说每年会有许多父母带孩子来西阵织会馆参观学习,教育孩子如何织和服。在传统习俗中,女孩 20岁成人节时,父母都会送她两套和服。日本人对和服文化分外关注,而西阵织的工匠们对自己手中的作品则更加百般珍视。

一生悬命

「一生悬命」是一句日本短语,意思是将自己的生命全部投注到某一件事情上。这句短语从古日语「一所悬命」演化而来,原本指中世纪的武士们拼死守卫祖先传下来的一方领地。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西阵织的工匠们,那么「一生悬命」就再恰当不过了。

在西阵织会馆,织匠埋首于织机前,麻利地将缠有纬线的梭子穿过经线,然后搬动机杼,将纬线靠密压实,同时双脚一上一下地踩动牵制机综的踏板,使得经线上下交叠,又继续飞快地将梭子穿过,循环往复,几十年如一日。有的织机旁放着设计图,上边标记着织线的编号,多达几百个颜色。而不可思议的是,织布过程中,织匠并不会频繁地看设计图,而是专注于将各色梭子来回穿动,手中的动作如同行云流水,不存丝毫犹豫。因为开始织制不久,他们就已经记住了顺序,这正是几十年手艺积累的体现。

织线有上千种颜色

馆内的织匠们都有着多年的经验,其中藤原弘子年过八十,已经从事编织50多年。阵阵机杼声中,一个人从风华正茂走到白发苍苍,这是每个织匠选择的道路。采访时,我们遇到了藤原弘子的学生,她已经从事编织20多年。她使用的机器叫「手织机」,平时操作时需要手脚并用,腿会感到有些累。但是,大家都很敬业,每天都要在织机前工作六七个小时。她指了指织机上的布,向我们介绍说:「一般情况下,1小时差不多能织10厘米左右,一天下来也只能织出70厘米左右。如果图案复杂的话,就需要更长时间。因为这样纬线在经线间往返折回的次数就要增加,不是很轻松就能不断前进的。」

说到这里,她伸出手,让我们看看她的指甲。原来无名指的指甲与其他都不相同,呈现出规则的锯齿状。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一种缀织的编织手法。缀织是西阵织中最高技法之一,仿佛在用线绘画。缀织的基本要点是,所有纹样以横线描绘,以样底为蓝本,配合纹样的宽度,将彩线一段一段编入。缀织技法的秘诀在于指甲尖上,织匠把食指、中指的指甲尖削成锯齿状,看起来像是一个个小梳子。在织复杂图样的时候,织匠就能灵巧地运用指甲,将横线牢牢地编入机械杠、梳子无法深入的细微部分。缀织手法十分复杂,即使熟练的工匠,每天也不过能织出几厘米而已。

织布时要手脚并用

藤原弘子的学生

手指甲呈锯齿状

据藤原弘子的学生介绍,目前从事西阵织的员工约有几百人,但实际上能织布的也就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左右。这些经历岁月洗礼的工匠,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织出完美的作品,将西阵织的手艺传承下去。

不易流行

在日本,百年老店比比皆是。这里流传着一个笑话,一位老铺店主说:「我们家隔壁换了铺子。嗯,就在400年前。」有人用松尾芭蕉的一句话解释了这种现象——不易流行。不易,指的是无论外界怎么变化,自身也不会改变;流行,则是追随社会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东西。将不易和流行融为一体,既保持原有的手艺,又追随时代变化而不被淘汰,这也是西阵织能够留存至今的秘诀。

早在5、6世纪左右,京都的纺织业便已开始起步。从大陆来的秦氏一族开拓了山城之地,他们以京都以西的太秦为根据地,不仅将新的农耕技术引了进来,还将养蚕缫丝的技术传到这里。后来随着平安京迁都,负责管理宫廷织物的「织部司」设立,京都的纺织业得以发展。平安时代后半,这种官营的织物作坊逐渐衰退,工匠们便在织部司东边的大舍人町聚集定居,脱离宫廷的管理,开始自由作业,制造出「大舍人之绫」、「大宫之绢」等纺织品。除此之外,他们还钻研从中国传来的绫织技术,开发出独特的唐绫,作为与神社寺院的装潢相配的典雅织品而广受欢迎。

然而室町中期, 在京都爆发了东西军之争,史称应仁之乱。战乱持续了11年之久,许多工匠流离失所,大舍人町的纺织业陷入毁灭状态。战乱平息后他们重返京都,在离原先场所不远的白云村重新开始发展纺织业。而另外一批织匠,在西军的大本营遗址建立起大舍人座(一种行会),复兴了战乱中中断的大舍人绫,这里的大舍人绫就是后来的西阵织。

到了明治时期,首都迁至东京,整个京都失去了威势。然而从过去便开始积极引进海外先进技术的西阵织却迅速地抓住了文明开化的机遇。他们向法国等地派遣人才,引进提花织物的技术,成功实现了近代化。到了大正、昭和年代,工匠们在推动高档绸缎大众化的同时,也致力于发展传统手织工艺,创造更为文雅的图案与设计,确立了日本代表性高档绸缎的地位。

和服展示

手织机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后,西阵织面临销量下滑,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境。不过,西阵织工匠们没有退缩,他们与丹麦设计师合作,通过对绢纱施以不同力量的绞捻,再经高温烫整,使织物表面呈现出如3D效果般的立体纹饰,耐磨持久,目前这款西阵织装饰素材已运用于法国巴黎迪奥专卖店的墙面之上。如今,西阵织着手拓展制品的用途,除了传统的和服布料,也成为了领带、披肩、钱包的材料。此外,最近又在室内装饰、舞台幕布等各个新领域创造了众多新产品。

梭子

织成的布

职人精神

在西阵织的历史中,工匠们面临天灾人祸,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手艺。或许正是这种「职人精神」才使得西阵织蓬勃发展至今。在日文维基百科上,有一段对于「职人精神」的定义是这么说的:「追求自己手艺的进步,并对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钱和时间的制约扭曲自己的意志或做出妥协,只做自己能够认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算完全弃利益于不顾,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完成。」

在《古都》中,川端康成塑造了一位生活在西阵的织匠秀男。他出场时,在织一条双层腰带,这是和服腰带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因为全神贯注在织布上,他根本没有听到父亲在叫他招呼客人。等秀男回过神来,对客人解释道:「织双层腰带即使乏味,也要硬着头皮去织啊。」客人赞赏他织匠就应该这样,秀男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即使是没意思的东西,但还是可以看出我的手艺,这就更使我难堪了。」西阵织的工匠对自己手艺的珍视可见一斑。

在西阵织会馆,藤原弘子的学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即使已经从事编织工作20多年,她依然觉得自己在技艺上远远不足。她拿起手中的图稿说:「比如图案已经确定了,但是究竟用怎样的手法使图案表现得更为完美,这方面我还远远功力不够。每次织完后,总觉得还有其他更好的表现方法。」二十年的积累,没有让她停滞自满,而是更为谦逊,想要追求技艺的更高层次。采访的最后,她表示很向往中国的刺绣工艺,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到那里学习。

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一书中诚恳地指出:「这些朴素的手艺人,绝不是圣人君子,更不是人间国宝。他们就是每天拼了命养活家人而勤奋劳作的最普通的人。当我们对于人生道路产生迷茫的时候,可以去认识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劳动的认识,以及他们在手艺上的气质,也许那才是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

织匠在工作

西阵织会馆中人来人往,织匠们却仿佛制造出一个自己的世界。在机杼声的包围中,他们埋首工作,极少抬头看看外面的世界。梭子飞快地穿过经线,将纬线织了进去,然后机杼一靠,布就一点点前进。在西阵织的世界中,所谓岁月如梭,不光是在说梭子走得飞快,而是因为梭子穿过,再回头看,身后留下或简单或绮丽的图案。那些舞台上被人赞叹的和服,那一幅幅用丝线织成的图画,就是织匠们的一生岁月,就是他们关于人生活法的答案。

文字及图片版权归本刊所有,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sunyue@ingen.net.cn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