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计划内预留名额”?9名高考生家长真上当了!_北京时间

高校有“计划内预留名额”?9名高考生家长真上当了!

近日,多地公布高考分数线,高校招生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据最高人民法院消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审结了一起涉及高考招生的诈骗案件。

高校有“计划内预留名额”?9名高考生家长真上当了!

近日,多地公布高考分数线,高校招生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据最高人民法院消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审结了一起涉及高考招生的诈骗案件。

在该案件中,被告人刘某对肖某称自己和A音乐学院有“计划内预留名额”的协议,只要肖某支付12万元操作费,孩子不用考试就可以通过特招被A音乐学院录取,并且会找A音乐学院的老师给孩子进行免费培训。随后肖某发现并未有事先约定好的艺术培训,且A音乐学院录取名单中也没有肖某好友孩子的名字,肖某也联系不到刘某。后经肖某电话咨询,A音乐学院招生办回复其从来没有“计划内预留名额”,肖某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同时,被告人刘某向杨某介绍称,可以托关系让孩子在合同期间被某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业录取。杨某便与刘某签订了一份居间协议,支付9.5万元的费用。之后杨某在约定日期未收到孩子的录取通知书,于是询问刘某,刘某欺骗杨某称其孩子已被录取,但还需要缴纳某体育学院大一的学费,杨某遂向刘某转账1.1万元。

刘某后续给杨某寄了一份某体育学院补充入学行程安排、补录申请表和补充入学说明书让其填写,称其孩子可以被某体育学院录取了。但直到杨某报案,都未能收到录取通知书。

对于其他被害人,刘某采取的也是类似的诈骗方式,最终骗取9名高考学生家长共计80余万元。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被告人刘某向被害人所声称的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被害人子女进入国内或国外高校就读的办事能力系其虚构,各被害人因对刘某所虚构的办事能力陷入错误认识而交付钱款,刘某也并未将钱款用于被害人所托事项。刘某在明知其受托事项无法办理的情况下,面对被害人长时间、多次的质疑、追问和催要钱款,仍编造种种借口予以拖延,在案发前拒不退还相关款项,足见其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之目的,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应予惩处。

一审法院判决刘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一万元。刘某不服,提出上诉,经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警方提醒:警惕志愿填报“套路”骗局

正值高考报志愿期间,警方提醒警惕5种骗局:

1培训“免试入学” 专攻落榜考生。家长和考生应认清,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分数线,不存在经过培训无需参加高考即可上“一本”的特例。

2填报志愿指导骗局。填报志愿可在官方网站查询资料,对于收费的指导一定要提高警惕;

3补录名额骗局。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都是诈骗;

4补助金骗局。收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单位工作人员的信息,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联系求证。

5虚假高招链接 病毒攻击盗刷存款。不要轻易点开手机中来源不明的网站链接,未核实网站真伪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输入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更不要填写银行卡号、密码以及来源不明的验证码,收到与录取相关的信息应第一时间与学校老师核实。

高考

既要金榜题名

也要火眼金睛

提高警惕

谨防被骗

来源:综合中国青年报、半月谈、光明日报

编辑:高飞

责编:刘婧

高校有“计划内预留名额”?9名高考生家长真上当了!

近日,多地公布高考分数线,高校招生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据最高人民法院消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审结了一起涉及高考招生的诈骗案件。

高校有“计划内预留名额”?9名高考生家长真上当了!

近日,多地公布高考分数线,高校招生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据最高人民法院消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审结了一起涉及高考招生的诈骗案件。

在该案件中,被告人刘某对肖某称自己和A音乐学院有“计划内预留名额”的协议,只要肖某支付12万元操作费,孩子不用考试就可以通过特招被A音乐学院录取,并且会找A音乐学院的老师给孩子进行免费培训。随后肖某发现并未有事先约定好的艺术培训,且A音乐学院录取名单中也没有肖某好友孩子的名字,肖某也联系不到刘某。后经肖某电话咨询,A音乐学院招生办回复其从来没有“计划内预留名额”,肖某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同时,被告人刘某向杨某介绍称,可以托关系让孩子在合同期间被某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业录取。杨某便与刘某签订了一份居间协议,支付9.5万元的费用。之后杨某在约定日期未收到孩子的录取通知书,于是询问刘某,刘某欺骗杨某称其孩子已被录取,但还需要缴纳某体育学院大一的学费,杨某遂向刘某转账1.1万元。

刘某后续给杨某寄了一份某体育学院补充入学行程安排、补录申请表和补充入学说明书让其填写,称其孩子可以被某体育学院录取了。但直到杨某报案,都未能收到录取通知书。

对于其他被害人,刘某采取的也是类似的诈骗方式,最终骗取9名高考学生家长共计80余万元。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被告人刘某向被害人所声称的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被害人子女进入国内或国外高校就读的办事能力系其虚构,各被害人因对刘某所虚构的办事能力陷入错误认识而交付钱款,刘某也并未将钱款用于被害人所托事项。刘某在明知其受托事项无法办理的情况下,面对被害人长时间、多次的质疑、追问和催要钱款,仍编造种种借口予以拖延,在案发前拒不退还相关款项,足见其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之目的,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应予惩处。

一审法院判决刘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一万元。刘某不服,提出上诉,经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警方提醒:警惕志愿填报“套路”骗局

正值高考报志愿期间,警方提醒警惕5种骗局:

1培训“免试入学” 专攻落榜考生。家长和考生应认清,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分数线,不存在经过培训无需参加高考即可上“一本”的特例。

2填报志愿指导骗局。填报志愿可在官方网站查询资料,对于收费的指导一定要提高警惕;

3补录名额骗局。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都是诈骗;

4补助金骗局。收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单位工作人员的信息,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联系求证。

5虚假高招链接 病毒攻击盗刷存款。不要轻易点开手机中来源不明的网站链接,未核实网站真伪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输入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更不要填写银行卡号、密码以及来源不明的验证码,收到与录取相关的信息应第一时间与学校老师核实。

高考

既要金榜题名

也要火眼金睛

提高警惕

谨防被骗

来源:综合中国青年报、半月谈、光明日报

编辑:高飞

责编:刘婧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