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国际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4篇我国科研人员关于鱼类化石的最新发现,研究人员在重庆、贵州相继发现了大量有颌类鱼类化石,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将化石最早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因其中一种鱼类发现的地点,临近沈从文《边城》中川湘交界的地方,因此命名为“沈氏棘鱼”,科学家希望以此将中国文化推介到全世界。
(记者崔倩)9月29日,国际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4篇我国科研人员关于鱼类化石的最新发现,研究人员在重庆、贵州相继发现了大量有颌类鱼类化石,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将化石最早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因其中一种鱼类发现的地点,临近沈从文《边城》中川湘交界的地方,因此命名为“沈氏棘鱼”,科学家希望以此将中国文化推介到全世界。
有颌类鱼类化石的发现究竟有多重要?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即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 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人类的很多重要器官与身体构型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然而,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何地、又是如何发生?这些问题需要古生物学证据来回答。200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云南曲靖发现了距今4.25亿年前,志留纪晚期的梦幻鬼鱼,这是全球最古老且保存完整的有颌脊椎动物化石。如今,科研人员在重庆又发现了完整的有颌类蠕纹沈氏棘鱼和有颌类奇迹秀山鱼,距今4.36亿年前,属于志留纪早期,将有颌类化石的最早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
“不单单是我们非常兴奋,我们的同行也都非常兴奋,包括《自然》编辑部的编辑也很兴奋!”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激动地说。不仅如此,发表在《自然》杂志中的四篇论文,还记载了约4.39亿年前,含有数量多、保存好的有颌类微体化石。如发现在贵州的双列黔齿鱼,将牙齿最早化石证据前推了1400万年。同样在贵州发现的新塑梵净山鱼,证明在志留纪早期,原始软骨鱼类已经演化出典型的栅棘鱼形态,同时具有硬骨鱼类的组织学特征。
制作:拟石科技/ScienceApe
科研人员推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由于这些鱼类是全球首次发现,科研人员特意将这它们的名字以本土的特色和文化来命名。比如,蠕纹沈氏棘鱼化石发现的地点离沈从文《边城》中所描述的川湘交界的地方非常近,为了纪念沈从文,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沈氏棘鱼”。其中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幼安表示,“我们希望随着这些鱼类的命名,可以将中国本土的特色和文化推介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