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是北京市老年人口的聚居地之一。民以食为天,西城区共有243家养老助餐点加入“西城区父母食堂”。60岁以上老年人持养老助残卡或身份证即可享受就餐优惠。这些“老年餐桌”的菜品是否合口?价格是否合理?服务老年人是否满意?新闻广播记者以西城区多家老年餐桌的运营为例,展开调查——
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有老年人口465万人。每天新增60岁以上老年人约640人,其中,高龄人口(80岁以上),每天新增150人。其中,西城区是北京市老年人口的聚居地之一。民以食为天,西城区共有243家养老助餐点加入“西城区父母食堂”。60岁以上老年人持养老助残卡或身份证即可享受就餐优惠。
这些“老年餐桌”的菜品是否合口?价格是否合理?服务老年人是否满意?新闻广播记者以西城区多家老年餐桌的运营为例,展开调查——
现场|一口酒一碗肉,西城大爷的“沉浸式午餐”

中午11点半,西城区长安商场地下一层,月坛街道-华方居家养老餐集配中心招牌往里看,橘色调的灯光下座无虚席,老年人占到70-80%左右。档口处油焖大虾、鱼香肉丝、红烧狮子头等13道菜品冒着热气。一位身着灰色毛背心的大爷坐在邻窗的位置,不急不慢的掏出包里准备的小酒壶,配上8个小菜,抿一口小酒,王大爷直呼:“这日子太美了!”。
今年77岁的王大爷住在西城区月坛街道,自己和老伴有可观的退休工资,身体健康、也没有带孙子的“压力”,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但人少做饭是老两口的大难题。“一开始我和老伴在楼下的饭店点菜,我俩最多点4个菜,两三百不说,多了就剩。可在这儿我俩一顿能吃13道菜,也超不过一百!”王大爷说,自己花了半年时间,才找到这么“合心意”的食堂。
记者在现场采访发现,来“老年餐桌”就餐的以60-80岁老年人为主。菜品多样、口味清淡、价格合理几乎是老人们对“老年餐桌”排在前三位的诉求。“我是湖北人,他这儿的狮子头特别棒!里面真的有马蹄,而且口味清淡,软乎,适合我们老年人!”
今年68岁的周老先生也是这里的熟客,他和老伴一个湖南人一个湖北人,虽然在北京生活了30年,但还是改不了家乡胃。儿女们工作忙无法餐餐照料,好在他们在这家“老年餐桌”每顿都能从13道菜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菜品,“不论荤菜素菜,你随便挑,挑完称斤,我吃的多一顿30多块,那还有汤”。

记者在现场看到,2片就餐区域,共115个餐位迎来送往,热闹不已。西城区月坛街道“老年餐桌”店面经理钱孝广告诉记者,“仅中午11点到14点的堂食就能服务400-500人用餐,我们还有100-200失能老年人外送到家的需求。”
送餐|独居失能老年人的“解决方案”
下午5点,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老年餐桌”厨房十分热闹。餐厅送餐员武师傅把刚出锅的肉炒黄豆芽、黄焖鸡、素炒青菜和冒着热气的白米饭分格装进饭盒,再熟练地盛好小米粥,把酸奶吸管等一并塞进餐包,准备送餐。

“这个路线我走了5年,第一站是爱民街六楼的周阿姨那。”近50岁的武师傅来自甘肃,除了在后厨帮忙,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方圆5公里内一部分胡同和高层的高龄老人、失能老人们按时送去饭菜。这段耗时1小时,途径17个老年人家的路线仿佛刻在他脑子里,哪个胡同有块裂砖他都能熟练绕开。
“周阿姨我来了!”还没敲门,门就开了。一头银发的周阿姨穿着毛衣探出头来,笑着招呼道“你上到五层我就听到了!”周阿姨年近80,由于腰部受损,又住在老旧小区的顶层——6楼,于是做饭成了这个独居老年人的难题。

周阿姨是什刹海街道“老年餐桌”最忠实的粉丝之一。周阿姨说,连续15年,每周一到周五的中餐和晚餐都靠他们来送,“不论刮风下雨,都是他!我能听出他脚步声,他到5楼我就准备开门了。”
出门时,记者看到,武师傅不仅送餐,下楼时还主动帮老年人带走垃圾。他告诉记者,老年餐有公益属性,每天来送餐同时也来看看老人,发现老人有危险或需要帮助,他们会直接在社区群里求助。

社区、老年人均可根据口味要求 “下单”
什刹海街道“老年餐桌”配餐中心店长黄永周介绍,除了堂食,他们每天要给辖区内300多户独居、空巢、高龄和特困老年人配送20元-40元不等的套餐。包括2荤2素、一份主食、一份汤,还有一盒酸奶,有时还有水果。其中,面点尤其受到老人们喜爱。


问题|老年餐桌“槽点”集中:菜品少、供应短、订餐灵活性差
今年82岁的周奶奶身体好,爱好多。“年轻时工作辛苦,后来又为孩子忙,老了就想轻松点,不想被做饭拖累”,周奶奶说,她和老伴几乎每天都坐138路公交,一站地来“老年食堂”吃饭。为了吃到合口舒适的饭菜,她没少在周边“考察”。

“我们住在隔壁社区,其实我们家楼下就有一家自助餐,说是5个菜,但有时候你去晚了就变成3个菜了,再碰上自己不爱吃的就很凑合”周奶奶坦言,老年人经不起着急,有时候路上见到邻居都来不及多聊几句,因为去晚了,很可能荤菜就被挑得只剩配菜了。
旁边桌的吴阿姨也深表赞同,“我们社区能送餐到家,但得提前一周订餐。有时候我正逛街突然想起一周前订了餐,你说我要不要赶回去拿呢?太不科学了,家里来个客人肯定出去吃,我这餐也来不及取消。”
“都说老年人一周最好吃25种食物,我们如果在家做,一顿最多3个菜,中午吃不完晚上还得继续吃。但来这个老年食堂,我每种都尝尝,少拿一点,就能吃十来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追求健康、多样化的饮食。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父母食堂”
记者调查发现,菜品少、供应时间有限、灵活性差是老人们对“老年餐桌”主要的“槽点”。之所以能得到老人们认可,记者看到,月坛街道的“老年餐桌” 13:50临近用餐结束也依然能保持12个菜的供应,包括红焖大虾、鱼香肉丝等“硬菜”。
样本|经营探索:从“老年餐桌”到“全龄友好”
老年餐厅公益属性强,在发展初期往往难以做到盈亏平衡。如何能保证丰富菜品供应的同时满足成本核算?这是摆在很多“老年餐桌”经营者面前的难题。记者通过多家“网红老年餐桌”的走访,与经营者的对话中找到了答案。
吃什么?营养师+厨师共同决定。月坛街道“老年餐桌”负责人告诉记者,供应菜品提前一周由营养师和厨师共同决定。鸡鸭鱼虾、菌类各有涉及,注重低油低盐低糖、新鲜软烂。
除了健康丰富,不少社区还推出应季药膳供老人选择。什刹海街道“老年餐桌”冬季则推出养生药膳,利用周边医院中医资源,医师+厨师+营养师的豪华阵容推出菌类丰富、功能多样的“中医药膳”。
怎么做?智能机器配合后厨提高效率。月坛街道“老年餐桌”后厨三口大型自动炒菜机十分吸睛,工作人员介绍,后厨还有大型蒸箱、炖锅、洗菜机这些设备的使用可以快速大量的出菜,以保障集配中心的供应量。

厨房里的“大厨帮手”——自动炒菜机

怎么赚?“多点发力”探索盈利模式。除了提供老年助餐服务,一些社区还提供其他养老服务。西城区什刹海街道重新装修打造多功能餐厅。一层满足大量老人同时就餐需求,二层打造点餐包间,方便老年人招待亲人客人。充分利用社区空间举办老年书画、棋牌活动。
西城区月坛街道打造“全龄友好”食堂。不仅服务周边老年人,年轻快递小哥、售货员等也来“蹭饭” 。扩大客源,才能保障运营。
西城区白纸坊街道曾在“老年食堂”举办养老服务市民大集。摊位中不仅包含义诊、按摩、生活用品销售,还有养老配餐展示和主食、熟食售卖。

除了正餐,熟食外卖不仅为店面增收,也受到老人欢迎

老年餐厅的“暖心服务站”配有轮椅、拐杖、老花镜等物品供老年人免费使用
敬请关注!!!
如何让老年餐桌走得更近、更好?
选择“居家养老”还是“社区养老”?
老年人“出行难”、“就医难”如何破解?
近日,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了19项重点任务,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北京广播电视台推出“都来为老人办实事”系列调查报道。多路记者深入街道、社区、医院,了解老年群体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调研挖掘。系列报道请您持续关注。
记者:韩萌、陈翾
责编:郭峥
监制:刘萤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