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笔触下的房山:石与谷
FangShan
青春代言 房山有我
青春的画卷上,每一笔都闪耀着探索与热爱的光芒。2024年10月,“青春代言 房山有我”高校师生文旅体验季活动拉开帷幕。活动旨在引领高校师生“走进房山、了解房山、融入房山、爱上房山”的旅程,通过校地合作,共同讲好房山故事,推动房山文化、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
随着活动的展开,小编陆陆续续收到了各大高校“文旅体验官”的投稿,每一幅作品,都是青春最真挚的告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征稿作品鉴赏之十六
作品名称:石与谷——我在房山的一次青春行走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 | 马云凤
(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北京的西南,有一个地方,叫房山。
很多人对这里的印象还停留在“远”“山区”这样的字眼上。但我走了一趟后发现,房山的“远”,不是远离城市的落后,而是远离浮躁的那种沉静。
这次我们去了两个地方:石花洞和修德谷。一个向内——抵达大地的深处,一个向上——靠近心灵的光源。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房山。


石花洞,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灰岩溶洞,是地球沉默的日记。
这里没有烈焰和风暴,只有水滴一点一点“咬”破岩石的耐心。从岩溶水的滴落,到层层洞壁的褶皱,像是地球呼吸的痕迹。我走在这条路上,像走进另一个纪元,一切都慢下来,也深了起来。这是一个被时间一滴一滴刻出来的世界。
这里没有华丽的灯光秀,没有喧嚣的打卡人潮,有的只是岩石的沉默,和水滴穿山的耐心。钟乳石、石笋、石幔……一块块、一层层,像大地闭着眼在说话。走在昏黄的洞道里,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生活的节奏太快了,快到连这种“千年一点”的慢都快忘了怎么感受。那一刻,我确实停了下来,什么也不想。只是听着脚步声和水滴声,像是在和地球一起呼吸。
钟乳石、石幔、石笋……时间在这里不是线性的,而是缓慢沉积、倒挂于空中。滴水穿石不止是成语,它在这里,是肉眼可见的奇迹。
走出洞口的时候,我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字:缓慢。它提醒我,在快速消费一切的生活节奏之外,还有一种更本质的存在方式。



修德谷——遇见流动的传统文化
离石花洞不远,就是修德谷。
修德谷,带给我的是一种文化的“慢”生活,它让这些传统技艺从书本中走出来,真实地进入了我们的日常。文化不再是理论,而是通过手工艺、礼仪、体感去亲自体验的方式。每一项体验都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而这些体验又与我内心的平静相契合。修德谷不仅让我学会了“修身”,更让我明白了“宁静”背后的力量。

扎染 | 青蓝入布,心绪入色
在修德谷的山谷深处,阳光从树梢间斜斜洒落,空气里弥漫着青草的清新。老师教我们如何打褶、缠线,再一点点将白布浸入染缸中。青蓝的颜色缓缓渗透,那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了溪水涌动、山峦重叠的模样。
染料不语,却最懂人心。它记录下每一次手指的停顿,每一个缠绕的犹豫,就像我们的人生,错落有致,最终成就一块独一无二的纹路。扎染,不只是染布,而是在让我们慢下来,把生活染进时光。
香包 | 一捧清香,一份静心
修德谷的香包更像是一次心灵的调香。我们将艾草等植物香料混合在掌心,轻轻揉匀,再装入布袋之中,最后用丝线轻绕几圈系紧。没有繁复的工艺,却有一种素雅的仪式感。
香气徐徐,不张扬,却能沁入心脾。佩香包在身,是一种内敛的浪漫,也是中国古人流传千年的生活美学。你会发现,香气其实就是一种时间的痕迹,安静、持久、温柔,是送给自己的一场小小清净。

舞剑 | 拔剑起风,心随剑走
初见修德谷前的空地,便听见剑风划破空气的声音。老师执剑而立,身姿挺拔,步伐沉稳,剑光如水,影落衣襟。轮到我时,握住剑柄的那一刻,竟有些颤抖。可随着每一个起势、转身、收剑,身体慢慢沉进了节奏,心也随之静了。舞剑之后的呼吸,竟也清澈了许多。

汉服 | 一襟风雅,一步穿越
换上汉服那一刻,我像是走入了一个温柔的梦。云纹、盘扣、广袖,垂在身上的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也学着站如松、坐如钟,一举一动都被慢下来。
身着汉服行走于山谷中,那些现代的喧嚣与纷扰被轻轻褪去,只剩下风吹衣角、阳光落发的宁静。那是一次身体的穿越,更是一种文化的回望。你会发现,汉服并不只是美丽的服饰,它是沉淀在血液里的礼仪与美感,是中华文明里不动声色的底气。


走完这趟,我们都很安静。青春不是躁动的代名词,它也可以是缓慢的积累,是对“我是谁”“我要往哪走”的一点点摸索。真正的成长,是对自己动手,雕刻出那份宁静。我一直在想,青春到底应该代言什么?代言漂亮的词,还是闪光的梦?也许都不是。也许是像水滴一样耐心地雕刻自己,也许是像信仰一样不怕沉默、不怕孤独。

石花洞给了我关于时间的敬畏,
修德谷给了我关于宁静的自省。
石花洞让我看见了地球的脉络,修德谷让我听到了内心的声音。房山这一趟,没有刻意拔高青春,也没有煽情地谈信仰,它只是让我安静地在大地与人心之间,找到了属于“我”的位置。




代言青春,不是喊出来的。是走过、看见、理解、相信,然后继续前行。我们代言的,不该是口号,而是走过的路,是我们自己在路上留下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