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凌晨,将发生今年最重要、最值得观赏的月全食(红月亮)天象,从天文角度,这次月全食我国除东北小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可见全过程。
等待近3年,我国公众再次迎来“红月亮”。北京时间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天宇将上演一次壮观的月全食——圆圆的满月将完全进入地球阴影,染上标志性的“红妆”。只要夜空晴朗,朝向月亮的半个地球上的人们抬头都能看见。
这场“共享的天象”,不仅是视觉盛宴,更与我们熟知的农历、日月运行规律紧密相连。从古至今,月食始终是人类读懂天文的重要窗口。
月食可分为半影月食、月偏食和月全食三种。月全食是月球、地球和太阳依次排成一条直线而发生的特殊天象。太阳和月球在星空运行的轨迹分别为黄道和白道,由于白道和黄道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呈现一个五度九分的倾角,因此,月食不会每月都出现。多数情况下,望月在地球本影的上面(北面)或下面(南面)越过。月全食和月偏食,在一年中,最多出现三次,如2010年和2028年;最少一次也没有,如2009年和2016年。
据介绍,今年,共发生两次月全食,一次在3月14日,南美洲的巴西可看到,中国看不到。另一次在9月8日,中国可看到,巴西看不到。下一次月全食将发生在明年3月3日,中国可看到。为何不到半年就出现一次月全食?按天文学划分,“年”共有四种,其中一种是“食年”,又称交点年。食年的长度为346.62天。一个食年有两个食季,一个食季的长度为173.31天。因此,每间隔大约173天,就会出现一次月食。
全国月全食观赏地图来了
从天文角度,这次月全食我国除东北小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可见全过程。月全食可分为七个阶段。最早是半影食始,接着是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和半影食终。9月7日23时27分,半影月食开始,它揭开月全食的序幕。半影月食,人的肉眼很难觉察和分辨。如果借助数码相机,从光圈、快门和感光度的显示数据,就较易分辨出来。半影食中月球的视亮度确实暗下来了。9月8日0时27分初亏,月亮刚好接触地球的本影;1时30分食既,月亮恰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2时12分食甚,月亮中心和地球本影中心相距最近,最大食分为1.367;2时53分生光,月亮从地球本影冒出的刹那;3时57分复圆,月亮完全脱离地球本影;4时57分半影食终。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本次月食肉眼可见的本影食持续约3.5小时,是一次值得守候的天象盛宴。图/新华社

从气象条件来看,哪里是绝佳观赏地?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月全食观赏地图来看,9月7日夜间,北方大部地区雨水稀少,其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大部分地区,还有南方的浙江、江西、湖南南部、广西北部等地,晴空朗夜相伴,有利于大家观赏“红月亮”。但北方夜间气温较低,尤其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部分地区最低气温仅为个位数,大家外出观赏需注意保暖。
辽宁、京津冀、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江苏南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等地以多云天气为主,彩云伴月,将给红月亮增添一份神秘色彩。
而在河南南部、江苏中北部、安徽中北部、湖北西部和北部、重庆、四川大部、贵州北部、西藏、云南、广东东部、福建沿海等地,天空阴沉,其中广东、福建沿海受南海热带系统影响,还可能出现大到暴雨,想要观赏到本次月全食过程,难度较大,恐怕要等到下一次了。
月全食天文奇观不可错过 观测要点助你收获最佳视角
本次月全食天象非常难得,下一次全国范围内可见的月全食要等到2028年底。以下月全食观测要点,助你收获最佳视角。
1.设备要求
本次月食多地肉眼可见,望远镜等设备可助力观测。本次月全食观测条件极佳,对设备要求不高,用肉眼即可观测,当然借助双筒望远镜或天文望远镜看得会更加清晰。
2.拍摄准备
若想拍摄月全食,需提前做好准备。明确月食各阶段时间、查询拍摄地天气、制订观测计划并备好器材。
3.拍摄技巧
“红月亮”观测核心时段,月球亮度大减,需调高拍摄设备感光度。食既到生光部分,也就是“红月亮”观测核心阶段,月球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亮度大减,需延长相机曝光时间或者调高ISO(感光度),若是长焦镜头或天文望远镜拍摄,还需要用到赤道仪进行跟踪。
处于最佳观赏地区的朋友们,准备好迎接月全食了吗?中国天气网提醒,目前正值夏秋转换季节,北方多地夜晚秋凉明显,外出观赏时需注意添衣防着凉。
为何会出现“红月亮”?由于太阳的光线,包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而红光的波长最长,能借助地球的大气层,反射、折射、散射和绕射到地球的本影及其月球上去。因而,食甚时月面呈现古铜色,甚至偏红色,人们就称为“红月亮”或“血月”。
月食曾为“地球是圆的” 提供关键证据
月食对古人有独特“实用价值”
古人观测月食,最先关联的是“时间”与“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现,月食只会发生在“月望”时刻——也就是农历十五前后,此时月亮、地球、太阳大致成一条直线,月亮与太阳在我们两侧遥遥相望,这正是农历中“望”的定义;而日食则只在“朔”时出现,即农历初一,那时月亮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
基于这一规律,古人将日月食作为把握日月运行规律、校验农历准确性的“天然标尺”。
要知道,农历是兼顾日月运行的阴阳历,日期依月相变化(朔望周期)设定,月份则要匹配太阳回归周期,两者的差异就靠“闰月”弥补。
但对古人而言,月相变化很难准确把握,因为每个月的情况都不一样。古人通过长期记录日月食发生的准确时间,对比农历中朔望的推算时刻,就能发现历法的偏差。
这是古人将天文观测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核心智慧,也是月食最古老的“实用价值”。而随着认知进步,月食还成了“地球是圆的”这个重要发现的关键依据。
最早完成“地球是圆的”这一论证的,是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他发现,月食为我们提供了直观证据——大地投在月球上的黑影边缘是圆弧形,那是一个远远大于月亮的黑影——这就是太阳照射地球,在后面天空上投下的黑影。
更重要的是,无论月食发生在什么时间,偏食黑影始终是个圆弧,这就证明只有球体投射的影子才会保持这种形状。这一发现,让“地球是圆的”成了经过论证的科学结论,进而为后来人类探索宇宙的坐标系奠定了基础。
如今我们更清楚月食的原理:当太阳、地球、月球连成直线,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月球完全或者只有一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完全挡住阳光),就分别形成月全食或月偏食。
月全食时的“红月亮”,则是地球大气层的“过滤作用”——太阳光中的蓝光、紫光被散射,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被折射到月球表面,就像黄昏时天空发红的原理一样,和谐、简单又奇妙。
月食仍是最易接触的“天文课”
值得注意的是,月食与日食有个关键区别:月食是“共享的奇观”,而日食是“局部限定的风景”。
月食发生时,地球背后的黑影投射到月面上,只要处于地球背对太阳的一侧(也就是夜晚)天气晴朗,那么所有人都能同时观测到同样的月食现象。
但日食不同,只有在月球投下的影子扫过地球表面形成的“日食带”内,才能看到日食现象,不在日食带内的区域,连日偏食也看不到。
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地球与月球的影子大小不同:地球的本影区足够大,能完全覆盖月球,而月球的本影区在地球上只能形成窄窄的一条带,这也让日食显得更“稀有”,月食更易被大众观测。所以,不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就能看到的月全食,才更是你我不能错过的珍奇风景。
到了今天,观测与预测月食的能力已因科技而飞跃,其核心意义也仍围绕“历法精准”与“天文科普”展开。
借助牛顿物理学揭示的天体运动规律、微积分构建的精确计算模型,再加上现代大型计算机的算力支撑,人类如今能提前几千年精准预测日月食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长甚至可见区域。这不仅让农历的校准精度达到新高度,更能让天文学家提前规划观测方案,为相关研究做好准备。
对大众而言,月食仍是最易接触的“天文课”:当人们看到农历十五的月亮被“吞噬”又复圆,了解到这与“望”的定义、地球的形状有关,再知晓人类已能精准预测千年后的天象,抽象的天文概念与科技力量就变得具体可感。
比起复杂的公式,一次亲眼所见的月食,更能让“朔望”“阴阳历”“天体力学”这些知识扎根心中,破除“日月食是不祥之兆”的迷信。
2025年的这场月全食,即将如期而至,我国全境可见全过程。届时,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抬头,你我看到的都是同一片被红光笼罩的月亮。
这一幕,与千年前古人记录的月食本质相同,却承载着不同的认知——从用它校准农时,到用它理解宇宙,再到用科技预测它的轨迹,月食始终是人类与日月运行对话的桥梁。
这也提醒我们:对星空的持续探索,就是人类用智慧不断修正认知、靠近真理的过程,也是我们今天美好生活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