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7月8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3130天,丹江水累计进京超86亿立方米。9年来,饮水不忘思源,北京南阳对口协作总投资达1264亿元。京宛人民千里同饮一江水,我们跟随北京新闻广播,一同走进渠首南阳,探寻碧水源头。
进入7月,北京连续高温天气,近期城市用水量最高峰达到385万立方米/天,这其中七成是进京的南水。2014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渠首大坝开启,丹江水奔流北上1432公里外的北京,截至今年7月8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3130天,丹江水累计进京超86亿立方米。9年来,饮水不忘思源,北京南阳对口协作总投资达1264亿元。京宛人民千里同饮一江水,我们跟随北京新闻广播,一同走进渠首南阳,探寻碧水源头。
【丹江水千里同饮,连着“桃花水母”的两个家】
“这就是当时桃花水母发现的地方,在2022年一次常规水质取样过程中,发现一个透明的特别漂亮的小生物,验证是桃花水母,俗称水中大熊猫…”


“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稀有的原始无脊椎动物,良水指标生物
清晨的北京亦庄调节池,波光粼粼,今年6月,北京实现107公里南水北调配套环线闭环输水,这里是调蓄节点之一。环线管理处水质工程师王艳介绍,2022年8月,南水出口发现直径15毫米的桃花水母。“这是北京时隔20年才观测到。调节池存续的水目前浮游植物种类达到133种,浮游动物146种,也是生态比较好的体现。”

南水北调北京环线配套工程亦庄调节池
桃花水母诞生于5.5亿年前,是一种稀有的小型水母类动物,随着南水向北京全域补水,桃花水母今年在北京怀柔等多处好水中安家。小小的桃花水母,它们的老家在哪里,千里北上,又经历了怎样的旅程?
6月15日,记者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这里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我们乘工作船,到达陶岔南水渠首大坝。水手老吴指着浮标介绍:“这里就是一级水源区,是桃花水母最多的地方。现在船停下的这里就是,桃花水母多,桃花开的时候就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南阳市淅川县陶岔
2014年12月12日14时23分,渠首大坝开启,头一股丹江水,沿途历时15天,奔流北上1423公里外的北京。行船在“桃花水母之家”附近,水质检测人员随即投壶取样,量杯里的水清澈透亮。“咱打的是浅层水,这个水里有微生物,深层水可以喝。我们每个月常规参数水温、电导率、溶解氧、浊度、PH值酸碱度 5个都要测。这里核心一级水源区,都是一类水。”

渠首一级水源地清水晶莹透亮
在我国,地表Ⅰ类水属最高等级,对标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水。Ⅱ类水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等。丹江口库区设有14个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上传数据。“每半年109项因子全分析监测。丹江口水库的水甚至优于很多城市地下水的饮用水源。导电离子少就表明水污染因子很少。” 渠首监测应急中心总工程师陈海燕介绍,不能让一滴污染进水库,桃花水母、硅藻等生物都对水环境要求极高。
九年来,守护这一盆清水,不仅是守护桃花水母之家,更是守护着京津冀豫1432公里沿线40多个城市、上亿人民的饮水安心。
“渠首闸下游就是输水总干渠。整条干渠就是依靠不到100米的落差,实现全程自流。干渠出南阳,沿途经过平顶山、许昌、鹤壁,经安阳进入河北省,过永定河进入北京市区。”渠首讲解员鲁亚楠介绍。

截至今年7月8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3130天,丹江水累计入渠564亿多立方米,其中进京超86亿立方米。北京七成饮用水来自南水,与南阳人民千里同饮丹江水。
【一盆清水九载守护】
“最早的时候,这里是一个大型的水泥厂,周边大大小小的十几家采石场,全部关停了……”
渠首的汤山湿地已经包围大坝周边,满目青翠。淅川县园林局副局长朱炳钧介绍。为确保水源地的水土安全,九年来,南阳在库区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进行绿化,森林覆盖率超61%。

九重汤山湿地环绕渠首构建水源绿色屏障
北京南阳两地累计投入6.4亿元资金,建设立体绿化防护屏障。由北京朝阳区对口协作援建的库岸保护线生态隔离带示范项目,也正在建设。朱炳钧说:“进行了三年提升,对所有的山体进行修复,大概修复了将近2000多亩的湿地。涵养水源,保护这一湖清水流向北京。”
九年来,南阳在核心水源保护区腾退关停环保非标企业超过1000家。否决、终止各类工业项目400余个,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1500余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超5万箱。
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古称“宛”,是医圣张仲景故里,为改善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近年来南阳依靠自然资源禀赋发展中药材、食用菌、林果业等集中合作化种植。淅川县委宣传部申东说,广泛吸引北京技术资金,实现增收。“传统化肥农药污染影响水质,现在转型,经济价值更好了,也保护水质。现在整个淅川县林果类总产量达每年3800万公斤,年产值大概有6亿多元。”
【饮水思源不忘渠首乡亲】
夏日的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果林茂盛,葡萄、猕猴桃挂果待熟,邹庄村村民张光先作为库区移民,如今已是新的村集体合作果园中的一名护林工人。2011年6月,他们同村700多位村民搬迁到如今的新村。为了蓄水,老家沉入水底。

如今的邹庄村
她说自己的愿望就是想去北京看一看。“一说水要往北京调,心想着国家大事不能拖后腿。有时候想着,我们这的水都到北京了,啥时候能上北京看看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南阳的乡亲们做出牺牲和奉献。仅淅川一县,先后移民30多万人。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邹庄村看望南水北调移民乡亲们时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衷心希望父老乡亲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

中线工程1423公里,润泽京津冀豫40多城、上亿人民
邹庄村村委会副主任邹会彦说,在北京南阳两地资金技术帮扶下,村里建了果蔬基地,实现增收。“发展林果业。搬来之前人均收入就三五千块钱,到目前为止,村民年人均支配收入达到2万余元。整个村集体收入去年是35万元,今年估计能达到100万。”帮扶资金参与的移民安置后续工程,今年还为村里实现了管线入地等惠民项目。
【南阳有一串串北京名字】
像九重镇一样,北京南阳对口协作项目在南阳比比皆是。力争实现区县对口、三镇一产、一村一品。在淅川县张河村的软籽石榴基地,负责人李峰介绍,这种优果与万亩滴灌技术来自北京。
“朝阳区人民政府对口帮扶,在九重区域12000亩是我们实现了水肥灌溉水肥一体,滴灌系统全覆盖,减少面源污染。” 而在销售环节,双方也进行结对助农。“每年省农业厅和北京市会组织农产品进京活动,朝阳区和北京市农业农村部门会组织实地考察,一级果和二级果50%以上都能销到北京。”李峰说。
自2014年起,软籽石榴扎根17个村,带动当地3000多户农民,每年每亩地可增收3000多元。西峡县丁河镇以北京对口帮扶的14.5万亩猕猴桃远近闻名,乡亲们把连接果产区和援建物流基地的公路命名为 “顺义大道”。

丁河镇党委副书记卜娟说,顺义区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对口资金,猕猴桃进入京沪大型商超。“因为山区,销售各方面受限制。北京对口协作之后,销路打通了,平台还给我们推荐。路修通了,每家每户都有车了,得到群众称赞。” 2022年西峡全县猕猴桃产量达8万吨,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带动产业人员8万人。

内乡县北京援建的“中以高效农业科技园”,被乡亲们称作“北京大棚菜”,首期2000万资金带动40个无土栽培大棚,园区财务负责人马女士介绍:“帮扶资金到位,带动可复制模式,每年带动1000位乡亲就业,农户每年增收2-3万元。” 大棚如今已发展到80多个,年产蔬菜300万斤。

2014年南水进京以来,北京市先后与河南省建立了《全面深化京豫战略合作协议》等专门机制,派出各层级干部援建南阳,省市、区县结对协作。助力南阳产业升级,2020年10月,南阳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协助民生基建,2022年西峡第一水厂投入使用。
南阳京宛合作中心数据,自2014年南水进京,京宛合作共签约项目165个,总投资1264亿元。此外,北京市政府对口协作专项资金18亿元,60%用于民生帮扶。
一串串与北京有关联的名字,是千里同饮一江水的牵挂。南阳市人大副主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兵表示:“南阳是南水北调渠首所在地,一渠清水送北京,润泽沿线近1亿人,吃水不忘掘井人,北京对南阳的这几年做的贡献,在绿色发展美丽富民方面作出特别重要的贡献。同饮一江水,把我们京宛两地的情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记者:晨光
责编:郭峥
监制:刘萤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