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看昌平】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成功举办
9月16日至17日,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在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举办。作为能源领域的国家级高层次论坛活动,这是论坛连续第五年落地“能源谷”。
人民日报、人民网、央广网、环球时报、中新社、北京电视台(北京时间)、北京日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工人客户端、大公网等众多媒体记者,纷纷聚焦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报道先进能源产业的最新动向,以及昌平区在先进能源产业取得的出色成绩。
媒体看能源产业
昌平先进能源产业收入将超4000亿元

先进能源产业是昌平“3+2+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势主导产业。去年昌平区先进能源产业收入接近2400亿元,预计到“十四五”末,产业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昌平区既有“两张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三桶油”(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五大发电集团”(国电投、华电、国能、华能、大唐)等能源央企,也有三一重能、未来氢能等民营高科技企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昌平区出台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发展提升能源互联网高成长关键赛道,巩固壮大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风电光伏增长型成熟赛道,储备布局氢能、储能、碳固存培育型前沿赛道等三条赛道,成功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节选自:人民网)
媒体看能源产业
昌平区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储能被誉为新能源‘稳定器’、电力系统的‘充电宝’、能源供应的‘蓄水池’,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支撑。”当前昌平区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关产业链加速布局,对能源转型支撑作用初步显现。能源谷核心区央企、民企重点围绕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储热等细分领域方向,开展了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易回收储能技术基础研究,突破先进容量型储能、超高功率大型储能等关键技术,并推动在新能源发电和用户侧等方面工程化应用。
作为驻昌高校,华北电力大学近年来大力推动储能学科发展。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杨勇平介绍,学校积极打造储能领域战略创新平台体系,2021年成为首批全国3所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挂帅高校之一,目前正携手昌平区政府及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的龙头央企研究院,以“1+1+N”的建设模式初步构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位一体综合性创新平台构架,未来将持续打造引领首都乃至京津冀地区储能创新发展的人才聚集地和创新策源地。(节选自:人民网)
媒体看论坛
本届论坛是第五年
在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举办

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担负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领域技术创新高地、打造北京先进能源产业高地的重要使命,目前已集聚新型研发机构、央企、民企、高校等能源领域的多元创新主体。“能源谷”创新创业生态完备、产业发展基础扎实,重点汇聚了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风电、光伏、能源互联网、氢能、储能、固碳等方面能源科技与产业方向,位于核心区的能源科技企业基本全部布局了和能源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方向并持续迭代升级。
同时,这里服务配套优质完善,已有5所公立学校建成开学,涵盖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全阶段教育体系,558套人才公租房正在面向入驻企业精准配租,2886套人才共有产权住房已完成配售,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开园即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持续提升“能源谷”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节选自:中新网)
媒体看昌平力量
昌平12项措施支持能源互联网发展

能源互联网产业是昌平区先进能源产业发展的首位度赛道,目前已汇聚包括相关领域规上企业56家,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主要聚焦科技服务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等产业类别。其中,在能源谷核心区10平方公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能源领域企业均布局了与能源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方向,并持续迭代升级。
昌平区率先出台促进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支持措施,这也是国内首个针对能源互联网的区域专项支持措施。政策面向技术、产品、服务、孵化培育等方面的企业,出台了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场景搭建、成果转化落地等12项支持措施,进一步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示范应用,推动昌平区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节选自:北京日报)
媒体看昌平力量
未来科学城“能源谷”
首创成果频出

今夏,在华能吉林通榆风电场一排排巨大的“风车”中,一个具有前后两个风轮的特殊“风车”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由落户于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的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华能清能院”)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2.7MW 高效紧凑串列式双风轮风电机组“赛瑞号”,它创造了第一套多叶轮气动耦合叶片、第一台风电机组多端柔性并网变流器等多项“世界第一”。
创新突破不仅在风电领域。今年6月,我国首条±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葛洲坝至上海南桥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改造完成投入运营。通过改造,该工程换上“国产心脏”,所采用的全球首创且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控换相换流阀(CLCC)技术,正是源自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入驻央企国家电网智能电网研究院。
还有由华能清能院研发并承建的世界首座百兆瓦级分散控制构网型独立储能电站,首次采用华能自主研发的1500伏电压等级构网型模块化储能变流器(PCS)和全国产化能量管理系统(EMS),通过对储能系统电池能量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提升电网调节能力。(节选自:北京日报)
媒体看昌平力量
氢能源车
亮相未来科学城能源科技展

能源科技户外展上,停在大会门前的氢能源车十分吸睛,既有氢能源轿车,也有氢燃料轻卡、氢燃料洗扫车等,吸引不少参会嘉宾上前体验。这些氢能源车与普通车辆在外观上差异不大,但是打开加氢盖后,内部细长的加氢孔与燃油车的油箱口和电动汽车的充电口不同,高压氢气从这里注入车内,为车辆提供动力能源。
在氢能源轿车展区,已有部分轿车挂上了绿色京牌,这意味着这些氢能源车已经可以上路行驶,本次论坛上已用于接送嘉宾出行。一旁的介绍牌上显示,这些氢能源轿车加满氢后可以行驶700公里左右,已经可以满足日常驾驶使用。工作人员介绍,氢能源轿车驾驶体验与电动汽车相似,噪音很小、动力很足,加满一次氢仅需3分钟左右。(节选自:北京日报)
媒体看昌平力量
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谷
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

9月16日,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在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开幕。会上,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产业发展白皮书首次发布,白皮书将扩大能源谷影响力,助力先进能源产业做大做强。
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先进能源产业处副处长韩旭介绍,未来科学城“能源谷”自200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14个年头,本次发布的白皮书在总结“能源谷”现有资源和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战略思想领航行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行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行动、管理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生态环境优化创新行动等5项行动,继续发挥能源谷的优势。“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白皮书的发布,让更多人了解‘能源谷’。”(节选自:新京报)
内容来源:人民网、中新网、北京日报、新京报
部分图片来源:未来科学城、北青社区报昌平版、华电技术转移转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