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君乐宝牛奶产品悦鲜活的一则广告,引发全网热议。悦鲜活小红书官方账号此前发文,将其牛奶产品称为“鲜女专用饵”,并表示“现在下饵还来得及嘛?全网约小鲜女啦”,其发布的海报还含有“专钓鲜女”、“虚构以待”字样。

“全网专钓小鲜女”惹争议 悦鲜活牛奶致歉
最近,君乐宝牛奶产品悦鲜活的一则广告,引发全网热议。悦鲜活小红书官方账号此前发文,将其牛奶产品称为“鲜女专用饵”,并表示“现在下饵还来得及嘛?全网约小鲜女啦”,其发布的海报还含有“专钓鲜女”、“虚构以待”字样。

看得出来“鲜”字是想和牛奶品牌名悦鲜活挂钩,但是跟“下饵”“专钓”放在一起,感觉有物化女性打“擦边球”之嫌。不少网友认为,“钓”、“下饵”等用词不尊重女性,不适宜在广告里出现。还有消费者气愤地表示,今后将不再购买该品牌产品。
对于引发争议的广告词,悦鲜活客服是这么回应的,称“可能是谐音的问题,容易引起歧义,内容现在已经修改。”随后悦鲜活官方微博发布道歉声明称,已删除相关内容,严肃处理账号运营和审核人员。

谐音梗玩好了叫营销,玩不好就会翻车。估计很多人一眼就看出来,这个“小鲜女”谐音的是“小仙女”,但是这个谐音梗文案,和牛奶产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这就纯属于把“低俗”当有趣,把“抖机灵”当创意,商家营销的价值观跑偏了。
半盒田咖啡文案被指歧视职场妈妈
最近广告文案跑偏的不止这一家品牌。前两天,有网友发现,在半盒田的咖啡包装上,有一句文案:“每一位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很多网友纷纷吐槽,认为这句话无视职场妈妈们的付出。

半盒田咖啡随后也进行了回应,称“品牌方的出发点和顾客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标语是贴在周五咖啡包上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体现可能职场妈妈比较忙,周末的时候多陪小孩子的一个理念。”
这个文案确实容易让人引起不适。难道说很多职场妈妈,因为有工作,就欠缺了对孩子的照顾,就没有对家庭有付出和奉献吗?这种观点太偏颇了。在我看来,“每一位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这句话抹杀了职场妈妈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努力与坚持。品牌方还回应,确实是有争议,下一期产品会改进,不再使用此文案。作为一个品牌想要走得长远,首要内容应该是服务好消费者,而不是对消费者的生活指指点点。毫无疑问,这家品牌欠消费者一句对不起。
多个商家发布低俗广告被罚 “擦边球”不好打了
实际上,因广告语使用不当引发网友争议的情况已屡次发生。据人民网报道,今年7月,江苏扬州市一家餐饮店内打出广告语,内容为“菇凉们,吃吧!吃饱了出去害人吧!”引发公众质疑后,该餐饮管理公司经理回复:“就是一个调侃词,有些年轻人喜欢这些网络用语,为了迎合大众的喜欢而已。作为旁观者,你要是觉得不对,我们可以根据你的建议把它改了或者撤了。”这位经理是不是对年轻人有什么误解?大众审美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低级趣味?试问,女孩们在餐饮店里看到这样的文案,还能吃的下去饭吗?

很快,这则广告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市场监管局责令当事方立即拆除该广告。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对该餐饮店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相关违法行为,将依法依规作进一步调查。
无独有偶,今年7月,网红脱毛仪品牌Ulike关联公司,“杭州由莱科技有限公司”,被曝新增一则行政处罚,处罚事由是当事人委托发布的广告内容低俗,违背了良好的社会风尚,被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30万元。据了解,该项处罚源自今年3月,由莱科技在深圳许多小区的电梯里投放的广告,出现“没有蓝宝石,我不脱”的广告语,被公众质疑“打擦边球”。有消费者说,“脱毛仪的目标群体就是女性客户,却打出物化女性的广告语,太败好感了。”还有人认为,“小区里人来人往,这样低俗的广告被孩子看到多不好。”

其实,除了这家品牌公司接到罚单,今年5月,播放这则广告的,上海定向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因违反相关规定,被责令立即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并处以51.5万元罚没款。打着广告语肆意消费女性,这些逾越道德和法律红线的公司,是该好好上一堂法治课。
再有,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发布“广发银行发布贬损女性广告”一案,引发网友关注。

事情是这样的,广发银行上海分行于2019年5月,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一篇广告推文,标题为《不要告诉别人,你的肚子是被我们搞大的!》,以此推销该行信用卡。而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这则推文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因此责令其停止发布,并予以行政处罚,处罚银行60万元,处罚广告公司30万元。广告公司对处罚结果不满意,提出上诉被法院驳回。涉事银行和广告公司均被罚款,这样的教训也应该令更多企业警醒。
其实这篇哗众取宠的文章阅读量并不高,该网文至2019年8月被查删除时止,累计阅读量仅有198次,粉丝推送人数42466个。显然,读者对于违反公序良俗的内容未必买单。
提高违法成本让低俗广告无处藏身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类似的打擦边球的低俗广告,并非个案。我们也不一一列举了。但是纵观相关事件的后续,以往大多是以一键删文、轻飘飘地道歉了之。这样一种“低成本”局面,或许也助长了一些品牌的侥幸心理,甚至形成了一种“宁可被骂也要出名”“黑红也是红”的病态营销观。前面说的这几起事件的处理结果,显然释放了“重罚”的信号。那些试图通过低俗广告博出位的企业和广告公司,都应该好好掂量下违规的成本了!
图文来源:人民网、光明网、新京报、江苏广播电视台、潇湘晨报、极目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