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禁改限,再到禁,“北京禁放”立法背后的考量是什么?_北京时间

由禁改限,再到禁,“北京禁放”立法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北京市五环路以内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在今天闭幕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从全市禁放到12年前改为限放,再到今天修订法规获通过北京的烟花爆竹燃放政策经历了由禁到限,再到禁的过程拉抽屉立法...

由禁改限,再到禁,“北京禁放”立法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北京市五环路以内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在今天闭幕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从全市禁放到12年前改为限放,再到今天修订法规获通过。北京的烟花爆竹燃放政策经历了由禁到限,再到禁的过程。“拉抽屉”立法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北京五环内禁放烟花爆竹

来自北京新闻广播

1993年,北京实行城区禁放

1993年10月12号,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小娟回忆说:

由于1993年那种特殊的、剧烈的放烟花爆竹,引起了社会高度的反感,所以200多名代表联名要求“禁”。在当时社会第一次推出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我记得当时86%左右的公众热烈地支持“全面禁放”。

(1993年的新闻报道)

自1987年以来,北京市仅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炸伤的市民就达2462人。另据北京市公安局提供的情况,1993年元旦、春节期间,北京地区查获非法制造、运输、销售烟花爆竹行为146起,比1992年上升31.5%,收缴“闪光雷”等违禁品种价值40余万元。春节期间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544人,比1992年增加54.5%,其中5人被摘除眼球,遗恨终身。除夕烟花爆竹噪声平均值为92分贝,瞬时值高达121分贝,严重侵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其间发生火灾208起,造成损失13.7万元。

1993年2月5日,《北京日报》8版的禁放宣传

2005年,激辩后的“禁改限”

十二年之后的2005年9月9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将原有的禁放政策调整为限放。李小娟介绍:

虽然是少数人有要求,但是这些少数人的绝对数也并不少,而由全面禁放引起的这个管理的社会成本就相当的高,这就是后来改成“限放”的一个直接的原因。

2005年8月14日,“禁改限”立法听证会举行

经历了几个静悄悄的除夕,”禁放“开始出现反弹,市民中有了“禁放冲淡节日气氛”之类说法,在政府召开的听证会上,赞成燃放和反对燃放的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几经辩论和征求意见,最终将禁放改为限放。

2017年,再次由“限改禁”

又恰好是过了十二年,2017年的12月1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又将限放改回了禁放。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刘保献提供了一些法规修改的背景资料:

一般到每年的除夕晚上8点开始,空气质量就会恶化比较厉害。比如说2017年初一凌晨两点时到达峰值,国控站点的平均浓度是647个微克每立方米,部分站点在峰值的时候能达到1000微克每立方米。

除了这些客观条件,人们主观认知的改变也是促使这次法规由限改禁的重要原因。李小娟说:

那么“限放”实行了这么长时间以后,随着公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长,大家还是觉得,即使是很少的人的放炮行为,也与我们现在这种密集居住情况的环境承载能力形成很大的矛盾,所以这次下定决心在五环内“禁放”。

近年来,北京的烟花爆竹销量逐年减少,不放或少放爆竹成为“新风尚”,与当初人们期待燃放鞭炮增加过年氛围不同的是,如今很多人都会自觉减少燃放。

法律法规的修改,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即便像是本市烟花爆竹燃放的由禁改限,再由限改禁,也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螺旋上升的民意基础之上的改变,李小娟认为:

未来我认为有一部分民俗是会与时俱进地改变的,我觉得像我们北京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可能将来老百姓有多种的娱乐形式,放炮的人会越来越少,那个时候我们法规还有可能再修改。

由禁改限,再到禁,“北京禁放”立法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北京市五环路以内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在今天闭幕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从全市禁放到12年前改为限放,再到今天修订法规获通过北京的烟花爆竹燃放政策经历了由禁到限,再到禁的过程拉抽屉立法...

由禁改限,再到禁,“北京禁放”立法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北京市五环路以内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在今天闭幕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从全市禁放到12年前改为限放,再到今天修订法规获通过。北京的烟花爆竹燃放政策经历了由禁到限,再到禁的过程。“拉抽屉”立法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北京五环内禁放烟花爆竹

来自北京新闻广播

1993年,北京实行城区禁放

1993年10月12号,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小娟回忆说:

由于1993年那种特殊的、剧烈的放烟花爆竹,引起了社会高度的反感,所以200多名代表联名要求“禁”。在当时社会第一次推出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我记得当时86%左右的公众热烈地支持“全面禁放”。

(1993年的新闻报道)

自1987年以来,北京市仅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炸伤的市民就达2462人。另据北京市公安局提供的情况,1993年元旦、春节期间,北京地区查获非法制造、运输、销售烟花爆竹行为146起,比1992年上升31.5%,收缴“闪光雷”等违禁品种价值40余万元。春节期间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544人,比1992年增加54.5%,其中5人被摘除眼球,遗恨终身。除夕烟花爆竹噪声平均值为92分贝,瞬时值高达121分贝,严重侵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其间发生火灾208起,造成损失13.7万元。

1993年2月5日,《北京日报》8版的禁放宣传

2005年,激辩后的“禁改限”

十二年之后的2005年9月9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将原有的禁放政策调整为限放。李小娟介绍:

虽然是少数人有要求,但是这些少数人的绝对数也并不少,而由全面禁放引起的这个管理的社会成本就相当的高,这就是后来改成“限放”的一个直接的原因。

2005年8月14日,“禁改限”立法听证会举行

经历了几个静悄悄的除夕,”禁放“开始出现反弹,市民中有了“禁放冲淡节日气氛”之类说法,在政府召开的听证会上,赞成燃放和反对燃放的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几经辩论和征求意见,最终将禁放改为限放。

2017年,再次由“限改禁”

又恰好是过了十二年,2017年的12月1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又将限放改回了禁放。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刘保献提供了一些法规修改的背景资料:

一般到每年的除夕晚上8点开始,空气质量就会恶化比较厉害。比如说2017年初一凌晨两点时到达峰值,国控站点的平均浓度是647个微克每立方米,部分站点在峰值的时候能达到1000微克每立方米。

除了这些客观条件,人们主观认知的改变也是促使这次法规由限改禁的重要原因。李小娟说:

那么“限放”实行了这么长时间以后,随着公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长,大家还是觉得,即使是很少的人的放炮行为,也与我们现在这种密集居住情况的环境承载能力形成很大的矛盾,所以这次下定决心在五环内“禁放”。

近年来,北京的烟花爆竹销量逐年减少,不放或少放爆竹成为“新风尚”,与当初人们期待燃放鞭炮增加过年氛围不同的是,如今很多人都会自觉减少燃放。

法律法规的修改,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即便像是本市烟花爆竹燃放的由禁改限,再由限改禁,也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螺旋上升的民意基础之上的改变,李小娟认为:

未来我认为有一部分民俗是会与时俱进地改变的,我觉得像我们北京这样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可能将来老百姓有多种的娱乐形式,放炮的人会越来越少,那个时候我们法规还有可能再修改。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