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将继续深耕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搭建更多高水平文化交流平台。

(记者 赵芳)11月23日, “国宝对话——法海寺与奉国寺文化遗产学术交流会”,在法海寺壁画艺术馆举行。
交流会以法海寺与奉国寺文化遗产学术交流为主题,聚焦法海寺明代壁画与奉国寺辽代木构两大国宝级文化遗产,开展跨地域、跨学科的深度对话。
法海寺作为明代皇家壁画的杰出代表,其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堪称“明代壁画之最”,与甘肃敦煌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而奉国寺大雄殿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辽代木构建筑,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在吸收汉文化基础上的艺术创新与工程技术智慧,代表着辽代木构建筑的最高成就,体现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本次交流会汇聚了京辽两地高校专家、宣传及文旅主管部门领导、行业精英及学术研究者,搭建起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平台。在主题报告环节,六大重磅分享亮点纷呈,深度挖掘双寺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锦州市义县文旅中心主任于凤雷以《奉国寺历史与特征》为题,系统解读了这座辽代古刹的文化底蕴;北方工业大学朱兆阳老师分享了木结构古建筑预防性保护的前沿技术;沈阳建筑大学张帆教授围绕《义县宜州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探讨了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共生之道;北方工业大学沈莹老师从纹饰符号与文创设计角度,探讨了法海寺壁画的艺术表达与现代转化;法海寺文保所王嘉雯以《法海寺壁画的绘画风格探微》为题,剖析壁画中宫廷画师的细腻笔法、绚丽色彩及人物塑造技巧;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运营总监刘会雨则分享了壁画文化挖掘及数字化应用的成果,体现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的广阔前景。主题报告结束后,特邀嘉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韩扬发言,围绕京辽两地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协同发展等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进一步丰富了交流会的研讨维度。此次跨地域、跨学科的深度对话,让明代壁画的璀璨精工与辽代木构的雄浑气魄在模式口碰撞共鸣,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生动样本。
作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始终坚持“文物保护是核心”的理念,在留存“千年古道、百年老街”文脉肌理的基础上,不断搭建文化交流的多元平台。此次“国宝对话”学术交流会的举办,正是街区发挥文化枢纽作用的生动体现——不仅实现了京辽两地文化遗产的跨地域联动,更是高校、政府与企业多方协同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关注的辽宁义县文化交流展正在法海寺壁画艺术馆持续热展。展览通过古建营造、非遗技艺、特色文创、辽潮旅拍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展现辽西古道的独特魅力,让北京市民足不出京便能沉浸式感受辽代文明的深厚底蕴,成为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延伸。
从法海寺壁画的数字化活化,到奉国寺文化的跨地域传播,再到高规格学术交流的落地生根,模式口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诠释着文化遗产传承的新内涵——它从来不是孤立的守护,而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跨界融合的创新。未来,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将继续深耕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搭建更多高水平文化交流平台,让千年古道承载的文明薪火在当代绽放更持久的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 “模式口力量”。(责编 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