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是地球上最壮观、最绵长的文化遗产,也是军事防御体系,是和平护卫、是阻隔坚垣,更是融通纽带。

何谓长城?他,不仅是地球上最壮观、最绵长的文化遗产,也是军事防御体系,是和平护卫、是阻隔坚垣,更是融通纽带。

溯其源,聆其故,
探索长城之根源,品味中华之精神。
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长城长》第一集《源》
5月20日 21:08
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首播
指捺纹瓦:为北齐长城代言。
北齐长城,奠定了长城北京段的基本走向和防御布局。
这个国祚仅有27年的朝代,曾7次大规模修筑长城。
是中国历史上除秦代及明代之外修筑长城最多的朝代。

指捺纹瓦,是认定北齐长城具体年代的关键物证。在昌平区流村镇的马刨泉,至今依然能够找到1500年前北齐长城修建时所使用的指捺纹瓦。

“长城”出现在哪儿
中国最早的长城,是楚长城,它也是已公布的长城遗存中,位置最靠南的长城。

已知文献中,关于“长城”二字的最早记录,存在于《管子•轻重》篇。
出土文物中,首次出现“长城”二字,是在战国早期的 “骉羌钟”铭文里。
明长城全貌第一次以整幅地图的形式得以展现,是在嘉靖十三年,兵部官员许论撰写的《九边图论》里。
欣赏明长城的关键词:空心敌楼 + 防御体系
明代长城,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是明长城北京段。

怀柔区大水峪的这7座空心敌楼,是当年戚继光最先督建的样板,并由此形成了一种范式:明长城全线8851.8千米,没有两座敌楼是完全一样的。
图:相关图片
明长城建筑之宏伟、工程之浩大、防御之完备,空前绝后,并由此形成了以镇、路、卫、所、堡及关隘、烽燧、敌台为核心的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以时间为轴线,追根溯源,展现两千多年来,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在国人精神谱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从历史沿革、地理时空分布两大视角,追溯长城的起源、发展流变及千载传承,将长城修建的重点时段中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铺陈开来。
深度解读长城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揭示其独有的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