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读本|《增广贤文》——古代人情世故的教科书_北京时间

童蒙读本|《增广贤文》——古代人情世故的教科书

书中有两种说法,一是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二是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当金钱与其他事物相比时,书中说道: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许人一物,千金不移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很显然,增广贤文认为金钱是不可缺少的,但有...

童蒙读本|《增广贤文》——古代人情世故的教科书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增广就是《增广贤文》,幼学则是《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篇幅不长,通行本只有3800字左右。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交错而出,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而突破了传统蒙学读物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基本格式,使语句更接近于口语,更易于为人们接受。

  《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道家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也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句法交错,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而那些精辟的格言警句绝非凭空而出,它们或来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源于民间俚谚俗语,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含有深刻的哲理,读来发人深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部老幼咸宜的著作,其中的许多格言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内容简介

《增广贤文》艾广勤书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语句通俗易懂。其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总体来说,《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首先,在谈到人及人际关系上,书中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黑暗,如人心的险恶,拜金主义的盛行。书中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情似纸张张薄”“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人们既然不能真诚相待,那么他们追求的必然是真情以外的东西,这就是金钱:“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这种恶劣的世俗现象,使作者发出感慨:“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同时提出了正确的金钱观。书中并不是片面地反对金钱,它是深知金钱的重要性:“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人贫志短,马瘦毛长”“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财富的占有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怎样才能富有呢?书中有两种说法,一是“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二是“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当金钱与其他事物相比时,书中说道:“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许人一物,千金不移”“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很显然,《增广贤文》认为金钱是不可缺少的,但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其次,在谈到命运时,书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书中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由于“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人们应该行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那些做恶的,迟早会受到报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三,在谈到如何处世时,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书中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部分章节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的胎痕,但同时却具有反映时代风向的历史作用。

  最后,在表达对读书的看法上,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的说教并不排斥。如重视读书、提倡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与全书所弥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作品评价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正确认识《增广贤文》的价值。

  一方面,书中一些內容出自文章典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居安思危”“一寸光阴一寸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这些健康、积极的內容,特别是一些含有深刻哲理的格言和警句,作为中国古代启蒙读物,对普及文化知识,创造精神文明,治世育人都曾起过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增广贤文》也不例外。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不少內容反映了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宿命论的色彩,如“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等;有的內容以个人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有的反映了在当时社会制度下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有的在当时社会不失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鉴的意义;还有一些內容含义比较模糊,或者有片面性,如果不做正确的理解,就会变成错误的东西。这些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要在阅读时采取批判的态度,明察扬弃.批判继承,吸取其有营养的成分,古为今用。(人文之光网综合,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童蒙读本|《增广贤文》——古代人情世故的教科书

书中有两种说法,一是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二是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当金钱与其他事物相比时,书中说道: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许人一物,千金不移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很显然,增广贤文认为金钱是不可缺少的,但有...

童蒙读本|《增广贤文》——古代人情世故的教科书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增广就是《增广贤文》,幼学则是《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篇幅不长,通行本只有3800字左右。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交错而出,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而突破了传统蒙学读物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基本格式,使语句更接近于口语,更易于为人们接受。

  《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道家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也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句法交错,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而那些精辟的格言警句绝非凭空而出,它们或来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源于民间俚谚俗语,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含有深刻的哲理,读来发人深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部老幼咸宜的著作,其中的许多格言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内容简介

《增广贤文》艾广勤书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语句通俗易懂。其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总体来说,《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首先,在谈到人及人际关系上,书中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黑暗,如人心的险恶,拜金主义的盛行。书中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情似纸张张薄”“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人们既然不能真诚相待,那么他们追求的必然是真情以外的东西,这就是金钱:“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这种恶劣的世俗现象,使作者发出感慨:“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同时提出了正确的金钱观。书中并不是片面地反对金钱,它是深知金钱的重要性:“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人贫志短,马瘦毛长”“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财富的占有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怎样才能富有呢?书中有两种说法,一是“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二是“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当金钱与其他事物相比时,书中说道:“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许人一物,千金不移”“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很显然,《增广贤文》认为金钱是不可缺少的,但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其次,在谈到命运时,书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书中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由于“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人们应该行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那些做恶的,迟早会受到报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三,在谈到如何处世时,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书中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部分章节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的胎痕,但同时却具有反映时代风向的历史作用。

  最后,在表达对读书的看法上,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的说教并不排斥。如重视读书、提倡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与全书所弥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作品评价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正确认识《增广贤文》的价值。

  一方面,书中一些內容出自文章典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居安思危”“一寸光阴一寸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这些健康、积极的內容,特别是一些含有深刻哲理的格言和警句,作为中国古代启蒙读物,对普及文化知识,创造精神文明,治世育人都曾起过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增广贤文》也不例外。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不少內容反映了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宿命论的色彩,如“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等;有的內容以个人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有的反映了在当时社会制度下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有的在当时社会不失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鉴的意义;还有一些內容含义比较模糊,或者有片面性,如果不做正确的理解,就会变成错误的东西。这些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要在阅读时采取批判的态度,明察扬弃.批判继承,吸取其有营养的成分,古为今用。(人文之光网综合,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