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北京天文馆宇宙剧场迎来一场特殊的“星空之约”——我国首部以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方法论为主题的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首发活动在此举行。
(记者 崔倩)7月4日,北京天文馆宇宙剧场迎来一场特殊的“星空之约”——我国首部以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方法论为主题的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首发活动在此举行。北京天文馆领导、特邀嘉宾、主创团队、媒体代表以及清华、北大、北师大天文社团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盛会。这部历时一年打磨、融合尖端科技与人文情怀的科普巨制,即将在暑期正式登陆北京天文馆,为公众揭开“人类如何认知宇宙”的神秘面纱。


从“观天工具”到“认知方法”:一部天文学家的“工作说明书”
宇宙浩瀚无垠,人类为何能跨越时空限制,描绘出百亿光年外的宇宙图景?《何以知天》以“天文学家如何研究宇宙”为核心命题,给出了一份生动的“认知指南”。影片跳出传统科普对天文现象的单一展示,转而聚焦“方法论”——通过探访我国三大“国之重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带观众走进天文学家的“工作现场”。
LAMOST如何用“光谱工厂”的慧眼为亿万恒星“拍照建档”?FAST怎样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密码”?LHAASO又将以怎样的“宇宙线探测器”解码高能粒子的起源?影片通过实景拍摄与科学可视化结合的手法,让观众不仅看到“国之重器”的震撼外观,更理解它们如何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千里眼”“顺风耳”。
球幕上的真实宇宙:用技术致敬科学
作为一部专为球幕影院打造的科普电影,《何以知天》在视听呈现上堪称“技术流”。制作团队采用球幕全景实拍与高精度动画特效融合的技术路径,既保留了观测基地、望远镜设备的真实质感,又通过动态模拟还原了宇宙演化的壮丽场景——从恒星诞生时的星云翻涌,到超新星爆发的绚烂余晖,从银河系的旋臂结构到可观测宇宙的全景图谱,每一个镜头都经过科学团队的严格校准,力求“把宇宙的真实面貌搬上球幕”。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获得了LAMOST、FAST、LHAASO观测基地的拍摄支持,观众将通过镜头“俯瞰”这些超级工程的恢弘布局:贵州群山中的“天眼”FAST如银盘嵌地,河北兴隆的LAMOST像银色巨人仰望苍穹,四川稻城的LHAASO则如星辰矩阵铺展高原……这些珍贵的实地影像,不仅是科学传播的素材,更传递着中国科技工作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顶尖团队匠心铸造:用一年打磨“科学之美”
《何以知天》的诞生,是北京天文馆联合多方力量献给公众的一份“科学厚礼”。为确保内容的严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影片组建了业内顶尖的创作团队:从科学顾问到导演组,从天文专家到视效工程师,团队耗时一年,历经反复剧本打磨和技术调试,为一个镜头的视角调整数十次参数,为宇宙结构的演化使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正如影片《何以知天》总制片人李艳涛所言:“我们不仅要让观众‘看明白’,更要让观众‘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智慧,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影片的科学顾问团队更是“星光熠熠”:本片由中国科学院赵刚院士担任总顾问,北京大学吴学兵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冯骅研究员、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朱宗宏教授等学界权威担任科学顾问,从天体物理原理到观测技术细节,为影片的科学准确性“保驾护航”。
暑期档启幕:来天文馆开启一场“认知宇宙之旅”
7月4日的北京天文馆宇宙剧场,除《何以知天》影片首映外,还由国家天文台邢千帆研究员现场解读了影片背后的科学——探寻第一代恒星的“遗传密码”。这是北京天文馆筹划的与《何以知天》影片配套的系列天文科普讲座的第一场,观众可以从中更深入地理解“天文学家如何知天”。即日起,公众可通过北京天文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查询暑期档具体排片信息。
从“看星星”到“懂星星”,从“好奇宇宙”到“理解宇宙”——《何以知天》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科学思维的启蒙。这个夏天,让我们走进北京天文馆,在球幕的包裹下,跟随天文学家的脚步,一起丈量宇宙的尺度,触摸时间的温度,在浩瀚星海中,寻找属于人类的智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