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九龙皇帝 涂鸦大师_北京时间

莫言:九龙皇帝 涂鸦大师

大音希声。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两块砖墨讯”即由莫言、王振二人共创,旨在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契合,以期“场上歌舞,局外指点。”本刊下设:生活与文艺创作动态、评书论书、宏扬传统文化,文化艺术创新发展转化,文化视角,书家头条等,以飨观者。

莫言:九龙皇帝 涂鸦大师

—2024年08月13日—

(第二一五期)

我和王振深感艺术之魅力,书法之有用,遂商定申请一公号,名“两块砖墨讯”,以此为平台与书友文朋通声气。

———莫言

莫言在香港旺角

莫言题名

释文:

九龙皇帝

涂鸦大师

曾灶财先生是香港传奇人物

甲辰七月 莫言

(来源网络下载)

莫言手书曾灶财先生小记

(来源网络下载)

释文:

前不久到香港出差,朋友带我到旺角东站花墟街一座桥下,观赏生前曾一度大名鼎鼎的“九龙皇帝”曾灶财的据说是唯一留存下来的一幅墨迹。

曾灶财祖籍广东,上世纪中,为避战乱投奔香港舅舅家,卖苦力维生,后受伤致残。港英政府改造贫民窟时,曾灶财所居房屋亦在拆迁之列。整理家中旧物时,他发现了一本《曾氏族谱》,族谱记载他的祖先曾在周朝时当过高官,九龙地方是御赐给他祖先的食邑,这一发现在他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认为自己才是这片土地的真正的主人,而港英政府是后来的掠夺者。

他多次向当局提出权利诉求,得到的自然是冷遇与嘲笑。他不服气,便选择了街头涂鸦的方式向公众宣示他对这片土地的权利。他将族谱中的内容以及他个人与家庭的经历,再加上他的幻觉与梦想以他的那种标志性的字体,书写在九龙地区的墙壁、灯柱以及适合书写的地方。

他的书写行为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刚开始人们反对他、举报他、警察训斥他、拘留他,但只要放了他,他就会提着墨桶上街。政府不得不雇请专人用油漆覆盖他的墨迹。而覆盖后的墙壁或廊柱更激发了他的书写欲望,渐渐地,人们习惯了他、接受了他,他的书写成为了行为艺术,成为了文化现象。

时间与执着地坚持,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厌恶变成了尊敬,嘲弄变成了同情,人们渐渐地意识到,这个看似癫狂的小人物迹近荒唐的行为,似乎具有某种深刻的象征意味,这行为与历史记忆、殖民统治、家族传承、个性自由、底层文化等都有着某种关联,他并没给社会制造太多麻烦,但却给人们带来了乐趣,丰富了底层人民的文化生活。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九龙皇帝”的名号愈来愈响亮,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将他的字迹印在时装上,一时大为流行。二零零三年他的一幅作品代表香港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后来又有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上被高价拍出,二零零七年夏,“九龙皇帝”驾崩,他的生平事迹,引发广泛讨论,人们以更加严肃的态度来思考这个小人物,看似荒诞然而又颇为庄严的一生,香港的文化史上也许会为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死之后,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香港政府对曾灶财留下的墨迹予以保护,但为时略晚,他的墨迹,已留存无几。

我仔细研究了他的字,单独来看,确实比较粗陋,但作为整体,却具有特殊的气象与韵味。

甲辰七月一日 莫言

摄影 莫言

莫言手书新诗三首

莫言手书新诗三首之一

释文:

九龙原本我家地,

尔等皆是吾子民。

挥毫泼墨遂心写,

字字千金句句真。

左书俚句,献给曾灶财先生。

莫言

摄影 莫言

莫言手书新诗三首之二

释文:

一支秃笔满城挥,

墨渖淋漓放德辉。

九龙皇帝谁人敕,

且裁云霞做寿衣。

甲辰七月二日 莫言

(来源网络下载)

莫言手书新诗三首之三

释文:

挥毫泼墨,似真如痴。

曾公灶财,九龙皇帝。

甲辰立秋

莫言

摄影 莫言

莫言手书杂记两则

莫言手书杂记两则之一

释文:

“九龙皇帝”曾灶财享有新国皇勅令,富贵堂界书写诏书之权力,不得阻拦。

甲辰立秋

莫言

摄影 莫言

莫言手书杂记两则之二

释文:

一个执着地认为自己对某片土地拥有主权,并几十年如一日地以独具特色的书写向公众宣示,最后他成为传奇。

甲辰立秋之日

左书 莫言

摄影莫言

振填词《胡捣练·九龙皇帝》

释文:

梦中认祖拜周公,一觉醒,九龙皇帝。

残腿破衣鸿志。风掣蹒跚履。

狂言淡墨壁长,有道是,主权当记。

流水落花无意。墙上千秋事。

填《胡捣练》一首,以记曾灶财在香港壁书狂言事。

王振

摄影莫言

曾灶财先生墨迹欣赏

(来源网络下载)

谨从网上下载无署名照片、视频数张一并发表,特向原作者致敬。

长按关注两块砖墨讯公众号

出品:两块砖墨讯

责任编辑:樊建明

编 辑:陈玲玲

莫言:九龙皇帝 涂鸦大师

大音希声。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两块砖墨讯”即由莫言、王振二人共创,旨在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契合,以期“场上歌舞,局外指点。”本刊下设:生活与文艺创作动态、评书论书、宏扬传统文化,文化艺术创新发展转化,文化视角,书家头条等,以飨观者。

莫言:九龙皇帝 涂鸦大师

—2024年08月13日—

(第二一五期)

我和王振深感艺术之魅力,书法之有用,遂商定申请一公号,名“两块砖墨讯”,以此为平台与书友文朋通声气。

———莫言

莫言在香港旺角

莫言题名

释文:

九龙皇帝

涂鸦大师

曾灶财先生是香港传奇人物

甲辰七月 莫言

(来源网络下载)

莫言手书曾灶财先生小记

(来源网络下载)

释文:

前不久到香港出差,朋友带我到旺角东站花墟街一座桥下,观赏生前曾一度大名鼎鼎的“九龙皇帝”曾灶财的据说是唯一留存下来的一幅墨迹。

曾灶财祖籍广东,上世纪中,为避战乱投奔香港舅舅家,卖苦力维生,后受伤致残。港英政府改造贫民窟时,曾灶财所居房屋亦在拆迁之列。整理家中旧物时,他发现了一本《曾氏族谱》,族谱记载他的祖先曾在周朝时当过高官,九龙地方是御赐给他祖先的食邑,这一发现在他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认为自己才是这片土地的真正的主人,而港英政府是后来的掠夺者。

他多次向当局提出权利诉求,得到的自然是冷遇与嘲笑。他不服气,便选择了街头涂鸦的方式向公众宣示他对这片土地的权利。他将族谱中的内容以及他个人与家庭的经历,再加上他的幻觉与梦想以他的那种标志性的字体,书写在九龙地区的墙壁、灯柱以及适合书写的地方。

他的书写行为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刚开始人们反对他、举报他、警察训斥他、拘留他,但只要放了他,他就会提着墨桶上街。政府不得不雇请专人用油漆覆盖他的墨迹。而覆盖后的墙壁或廊柱更激发了他的书写欲望,渐渐地,人们习惯了他、接受了他,他的书写成为了行为艺术,成为了文化现象。

时间与执着地坚持,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厌恶变成了尊敬,嘲弄变成了同情,人们渐渐地意识到,这个看似癫狂的小人物迹近荒唐的行为,似乎具有某种深刻的象征意味,这行为与历史记忆、殖民统治、家族传承、个性自由、底层文化等都有着某种关联,他并没给社会制造太多麻烦,但却给人们带来了乐趣,丰富了底层人民的文化生活。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九龙皇帝”的名号愈来愈响亮,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将他的字迹印在时装上,一时大为流行。二零零三年他的一幅作品代表香港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后来又有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上被高价拍出,二零零七年夏,“九龙皇帝”驾崩,他的生平事迹,引发广泛讨论,人们以更加严肃的态度来思考这个小人物,看似荒诞然而又颇为庄严的一生,香港的文化史上也许会为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死之后,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香港政府对曾灶财留下的墨迹予以保护,但为时略晚,他的墨迹,已留存无几。

我仔细研究了他的字,单独来看,确实比较粗陋,但作为整体,却具有特殊的气象与韵味。

甲辰七月一日 莫言

摄影 莫言

莫言手书新诗三首

莫言手书新诗三首之一

释文:

九龙原本我家地,

尔等皆是吾子民。

挥毫泼墨遂心写,

字字千金句句真。

左书俚句,献给曾灶财先生。

莫言

摄影 莫言

莫言手书新诗三首之二

释文:

一支秃笔满城挥,

墨渖淋漓放德辉。

九龙皇帝谁人敕,

且裁云霞做寿衣。

甲辰七月二日 莫言

(来源网络下载)

莫言手书新诗三首之三

释文:

挥毫泼墨,似真如痴。

曾公灶财,九龙皇帝。

甲辰立秋

莫言

摄影 莫言

莫言手书杂记两则

莫言手书杂记两则之一

释文:

“九龙皇帝”曾灶财享有新国皇勅令,富贵堂界书写诏书之权力,不得阻拦。

甲辰立秋

莫言

摄影 莫言

莫言手书杂记两则之二

释文:

一个执着地认为自己对某片土地拥有主权,并几十年如一日地以独具特色的书写向公众宣示,最后他成为传奇。

甲辰立秋之日

左书 莫言

摄影莫言

振填词《胡捣练·九龙皇帝》

释文:

梦中认祖拜周公,一觉醒,九龙皇帝。

残腿破衣鸿志。风掣蹒跚履。

狂言淡墨壁长,有道是,主权当记。

流水落花无意。墙上千秋事。

填《胡捣练》一首,以记曾灶财在香港壁书狂言事。

王振

摄影莫言

曾灶财先生墨迹欣赏

(来源网络下载)

谨从网上下载无署名照片、视频数张一并发表,特向原作者致敬。

长按关注两块砖墨讯公众号

出品:两块砖墨讯

责任编辑:樊建明

编 辑:陈玲玲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