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猫”事件反转,谁该反思?2500字的警方通报关键在哪——_北京时间

“胖猫”事件反转,谁该反思?2500字的警方通报关键在哪——

随着警方公布调查结果,“胖猫”事件终于真相大白。此前,大量网民在事实并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在这段情感纠葛中选边站,甚至参与、助长了网络暴力。谁该反思?

“胖猫”事件反转,谁该反思?2500字的警方通报关键在哪——

近日,一名21岁湖南男孩刘某,网名“胖猫”,在重庆跳江自杀的悲剧,引发网友关注。5月19日晚,重庆警方发布通报,详细回应了公众关心的“胖猫”坠江身亡事件细节。警方认定,“胖猫”与谭某存在真实的恋爱关系,谭某并未以恋爱为名骗取“胖猫”财物,不构成欺骗犯罪。

随着警方公布调查结果,“胖猫”事件终于真相大白。《人民日报》梳理认为,要揭开这场舆论风波的真相,警方通报里的三个关键信息值得关注:一是感情上,“胖猫”与谭某以真实身份交往两年多,互见亲友。二是金钱上,“胖猫”向谭某转账317次共计79.9万余元,谭某向“胖猫”及其亲属转账179次共计46.3万余元。在跳江前,谭某明确表示拒绝“胖猫”的转账。三是舆论上,“胖猫”的姐姐刘某操控舆论:大号怀念弟弟,小号曝光谭某个人信息;找人代写文案以博取网民同情;有选择性地截取聊天记录,显示谭某“是捞女+骗子”;购买流量提升事件热度。

通报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首先通过警方的调查,两人当时确为恋爱关系,也是因为恋爱中一些其他问题而分手,并不存在当事人姐姐向媒体及社会公布情况,如谭某是“捞女”,或是其通过诈骗方式骗取钱财等。警方此次调查较全面,将账务信息以及时间点核对地严丝合缝。从该角度看,此前很多人是被错误引导的,而这个源头就是死者姐姐。第二,从法律性质看,警方通报前,互联网上很多人的观点认为此事件或涉及“捞女”的诈骗行为,对当事人的身心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使其个人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包括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利。警方公布的是一个较权威的官方认定的调查结论,使得事件的性质由原来的涉嫌诈骗,转变成被不当言论引导的舆论事件。

之所以该事件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原因是所谓的“捞女”现象在近段时间的互联网上出现较多,有些会存在通过所谓婚姻关系获取巨额利润与钱财的情况。每个人都有同理心,此次事件更多的是刺激到大家的同理心,引起一定共鸣。而死者姐姐正是利用这种同理心和共鸣心去形成社会热点,达到获取流量的效果。

什么是操控舆论?

朱巍指出,操控舆论最基本的就是抓眼球,这里的“抓眼球”不单纯是用事实,可能是通过炮制事实的方式捏造假象。现实生活中,流言可能传播较广,表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死者姐姐发布消息后,该事件上热点后获取了大量流量,一些不良自媒体跟风,就会形成舆论黑洞,其传播的相关信息是虚假或片面的。中央网信办此前出台了一个新规定——《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到了假冒热点事件,就是当事人亲属或相关人员蹭热点博取网民关注,将热点事件用虚构、炮制的方式传播耸人听闻的信息,这就明确叫操纵传播矩阵,而用这种方式炮制所谓的热点,浪费公共资源,就是一个典型的违法违规行为。

朱巍提到,我们会发现,一个热点出现后,其背后看似有很多自媒体发声,实际其中的一些自媒体都是有MCN公司的,他们将同质化的内容用同一个声音发声,这样社会热点很快就出现了。而普通网民看待该事件时,会发现矩阵中账号传播的内容能够相互印证,这样一个虚假的事情,如果没有警方的介入,很可能就变成了一个所谓的真实事件了。舆论漩涡中包含了猎奇心态、同情心态、愤怒心态等,这些心态就变成了情绪传播,那么毫无疑问,作为当事人肯定就会很悲惨,被人误解、被网络暴力甚至人肉搜索,最后甚至达到社会性死亡。

这样的行为换来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流量增加、粉丝增加、人设强化,甚至可以以此变现,但实际上损失的是社会公信力。互联网上的很多事总有大的反转,大家就会觉得互联网上传播的消息似乎都是假的,所以现在衍生出来一个新的词,叫“后真相时代”。因此,现在网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类似情况的治理,别看某一事件是个案,但实际上如果不治理,时间一长,互联网的传播体系就会遭遇生态性破坏,网络就会失去公信力,网络经济与产业,包括舆论安全、社会安全均会变成空中楼阁。

操控舆论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今天,据国是直通车消息,“胖猫”姐姐的多平台账号已经被封。警方通报显示,刘某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多次发布“胖猫”与谭某私聊记录、转账截图等个人隐私信息,还联系多人代写文案、讨论如何博取网民同情,表示“就是要让谭某被网暴”。

朱巍提到,舆论操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于刻意炮制虚假信息的行为,其民事责任主要涵盖名誉、商誉和隐私权的侵害。如果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如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等。而对于非虚构,但歪曲、断章取义或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来操控社会舆论的行为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性质与捏造虚假信息相似。

朱巍表示,操控舆论可能涉及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随着《民法典》中对隐私权的明确规定,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有了更为明确的法律界定。此类行为可能引发对当事人的人肉搜索,对个人及家庭造成极大损害,严重时同样可能构成刑事责任。

此外,操控舆论还可能影响互联网传播秩序。例如,某些个体或组织通过蹭热点、组织文案由网红发布、或采用矩阵传播方式获取流量和关注。此类行为应受到网信管理部门的监管,并依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生态内容治理规定》和《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等相关法规进行处理。严重违规者可能面临清退、删号注销、减少粉丝、禁止新增粉丝和停止盈利等处罚。我国对此类行为的规定已相对明确。

胖猫事件带来哪些反思?

此前,大量网民在事实并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在这段情感纠葛中选边站,甚至参与、助长了网络暴力。新京报今天评论指出,人们固然能够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胖猫”不幸逝去的同情,但没有任何理由随意伤害其他无辜当事人。回顾整个事件,当初,重庆长江大桥上堆满的鲜花与外卖,是网友们对“胖猫”逝去的同情。如今真相大白,大家才发现,因为不明真相,自己当初的好心竟汇聚成了网络暴力的汹涌“流量”。

这段恋爱里的感情纠葛我们无权评判,但近年来,卖惨引流、消费同情的网络事件屡屡出现,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何网友的真诚总被辜负?为何大众的善良总被变现成流量?

朱巍表示,在当前的后真相时代,网络事件频发且影响力巨大,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真相反转。作为普通网民,面对这些事件时,要保持更为理性和冷静的态度,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给予足够时间让事实真相自然浮现。这种审慎的态度对于维护网络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在朱巍看来,此次事件也凸显了另一个问题:当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向警方报案是至关重要的。仅仅依赖当事人的陈述或网络舆论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陷入无休止的争议中,对当事人和网络环境造成巨大损害。警方和网信部门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其公信力与调查能力能够揭示真相,并作为权威信息源为网络空间提供明确指导。

此外,还需要警惕网络上的不实言论和恶意攻击。在评价他人或事件时,如果仅凭个人臆想或道听途说就随意发布信息,不仅可能侵犯他人权益,还可能触犯法律。在刑法中,寻衅滋事罪就是针对此类行为的专门罪名。因此,在发表言论时应当审慎,避免使用带有贬义或歧视性的词汇。

对于网络环境的未来发展,朱巍建议引入信用管理机制。对于那些频繁发布虚假信息或侵犯他人权益的自媒体或个人,应给予更为严厉的处罚,以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公正。同时,应当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和判断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内容来源:BRTV新闻建外14号

责编:青芮、李宗祎、小晨、李慈

监制:刘萤萤

“胖猫”事件反转,谁该反思?2500字的警方通报关键在哪——

随着警方公布调查结果,“胖猫”事件终于真相大白。此前,大量网民在事实并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在这段情感纠葛中选边站,甚至参与、助长了网络暴力。谁该反思?

“胖猫”事件反转,谁该反思?2500字的警方通报关键在哪——

近日,一名21岁湖南男孩刘某,网名“胖猫”,在重庆跳江自杀的悲剧,引发网友关注。5月19日晚,重庆警方发布通报,详细回应了公众关心的“胖猫”坠江身亡事件细节。警方认定,“胖猫”与谭某存在真实的恋爱关系,谭某并未以恋爱为名骗取“胖猫”财物,不构成欺骗犯罪。

随着警方公布调查结果,“胖猫”事件终于真相大白。《人民日报》梳理认为,要揭开这场舆论风波的真相,警方通报里的三个关键信息值得关注:一是感情上,“胖猫”与谭某以真实身份交往两年多,互见亲友。二是金钱上,“胖猫”向谭某转账317次共计79.9万余元,谭某向“胖猫”及其亲属转账179次共计46.3万余元。在跳江前,谭某明确表示拒绝“胖猫”的转账。三是舆论上,“胖猫”的姐姐刘某操控舆论:大号怀念弟弟,小号曝光谭某个人信息;找人代写文案以博取网民同情;有选择性地截取聊天记录,显示谭某“是捞女+骗子”;购买流量提升事件热度。

通报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首先通过警方的调查,两人当时确为恋爱关系,也是因为恋爱中一些其他问题而分手,并不存在当事人姐姐向媒体及社会公布情况,如谭某是“捞女”,或是其通过诈骗方式骗取钱财等。警方此次调查较全面,将账务信息以及时间点核对地严丝合缝。从该角度看,此前很多人是被错误引导的,而这个源头就是死者姐姐。第二,从法律性质看,警方通报前,互联网上很多人的观点认为此事件或涉及“捞女”的诈骗行为,对当事人的身心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使其个人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包括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利。警方公布的是一个较权威的官方认定的调查结论,使得事件的性质由原来的涉嫌诈骗,转变成被不当言论引导的舆论事件。

之所以该事件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原因是所谓的“捞女”现象在近段时间的互联网上出现较多,有些会存在通过所谓婚姻关系获取巨额利润与钱财的情况。每个人都有同理心,此次事件更多的是刺激到大家的同理心,引起一定共鸣。而死者姐姐正是利用这种同理心和共鸣心去形成社会热点,达到获取流量的效果。

什么是操控舆论?

朱巍指出,操控舆论最基本的就是抓眼球,这里的“抓眼球”不单纯是用事实,可能是通过炮制事实的方式捏造假象。现实生活中,流言可能传播较广,表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死者姐姐发布消息后,该事件上热点后获取了大量流量,一些不良自媒体跟风,就会形成舆论黑洞,其传播的相关信息是虚假或片面的。中央网信办此前出台了一个新规定——《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到了假冒热点事件,就是当事人亲属或相关人员蹭热点博取网民关注,将热点事件用虚构、炮制的方式传播耸人听闻的信息,这就明确叫操纵传播矩阵,而用这种方式炮制所谓的热点,浪费公共资源,就是一个典型的违法违规行为。

朱巍提到,我们会发现,一个热点出现后,其背后看似有很多自媒体发声,实际其中的一些自媒体都是有MCN公司的,他们将同质化的内容用同一个声音发声,这样社会热点很快就出现了。而普通网民看待该事件时,会发现矩阵中账号传播的内容能够相互印证,这样一个虚假的事情,如果没有警方的介入,很可能就变成了一个所谓的真实事件了。舆论漩涡中包含了猎奇心态、同情心态、愤怒心态等,这些心态就变成了情绪传播,那么毫无疑问,作为当事人肯定就会很悲惨,被人误解、被网络暴力甚至人肉搜索,最后甚至达到社会性死亡。

这样的行为换来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流量增加、粉丝增加、人设强化,甚至可以以此变现,但实际上损失的是社会公信力。互联网上的很多事总有大的反转,大家就会觉得互联网上传播的消息似乎都是假的,所以现在衍生出来一个新的词,叫“后真相时代”。因此,现在网信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类似情况的治理,别看某一事件是个案,但实际上如果不治理,时间一长,互联网的传播体系就会遭遇生态性破坏,网络就会失去公信力,网络经济与产业,包括舆论安全、社会安全均会变成空中楼阁。

操控舆论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今天,据国是直通车消息,“胖猫”姐姐的多平台账号已经被封。警方通报显示,刘某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多次发布“胖猫”与谭某私聊记录、转账截图等个人隐私信息,还联系多人代写文案、讨论如何博取网民同情,表示“就是要让谭某被网暴”。

朱巍提到,舆论操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于刻意炮制虚假信息的行为,其民事责任主要涵盖名誉、商誉和隐私权的侵害。如果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如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等。而对于非虚构,但歪曲、断章取义或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来操控社会舆论的行为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其性质与捏造虚假信息相似。

朱巍表示,操控舆论可能涉及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随着《民法典》中对隐私权的明确规定,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有了更为明确的法律界定。此类行为可能引发对当事人的人肉搜索,对个人及家庭造成极大损害,严重时同样可能构成刑事责任。

此外,操控舆论还可能影响互联网传播秩序。例如,某些个体或组织通过蹭热点、组织文案由网红发布、或采用矩阵传播方式获取流量和关注。此类行为应受到网信管理部门的监管,并依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生态内容治理规定》和《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等相关法规进行处理。严重违规者可能面临清退、删号注销、减少粉丝、禁止新增粉丝和停止盈利等处罚。我国对此类行为的规定已相对明确。

胖猫事件带来哪些反思?

此前,大量网民在事实并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在这段情感纠葛中选边站,甚至参与、助长了网络暴力。新京报今天评论指出,人们固然能够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胖猫”不幸逝去的同情,但没有任何理由随意伤害其他无辜当事人。回顾整个事件,当初,重庆长江大桥上堆满的鲜花与外卖,是网友们对“胖猫”逝去的同情。如今真相大白,大家才发现,因为不明真相,自己当初的好心竟汇聚成了网络暴力的汹涌“流量”。

这段恋爱里的感情纠葛我们无权评判,但近年来,卖惨引流、消费同情的网络事件屡屡出现,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何网友的真诚总被辜负?为何大众的善良总被变现成流量?

朱巍表示,在当前的后真相时代,网络事件频发且影响力巨大,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真相反转。作为普通网民,面对这些事件时,要保持更为理性和冷静的态度,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给予足够时间让事实真相自然浮现。这种审慎的态度对于维护网络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在朱巍看来,此次事件也凸显了另一个问题:当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向警方报案是至关重要的。仅仅依赖当事人的陈述或网络舆论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陷入无休止的争议中,对当事人和网络环境造成巨大损害。警方和网信部门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其公信力与调查能力能够揭示真相,并作为权威信息源为网络空间提供明确指导。

此外,还需要警惕网络上的不实言论和恶意攻击。在评价他人或事件时,如果仅凭个人臆想或道听途说就随意发布信息,不仅可能侵犯他人权益,还可能触犯法律。在刑法中,寻衅滋事罪就是针对此类行为的专门罪名。因此,在发表言论时应当审慎,避免使用带有贬义或歧视性的词汇。

对于网络环境的未来发展,朱巍建议引入信用管理机制。对于那些频繁发布虚假信息或侵犯他人权益的自媒体或个人,应给予更为严厉的处罚,以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公正。同时,应当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和判断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内容来源:BRTV新闻建外14号

责编:青芮、李宗祎、小晨、李慈

监制:刘萤萤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