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气冲天”的伯矩鬲_北京时间

“牛气冲天”的伯矩鬲

在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展厅里有一件由七个牛头铸成的青铜器,牛角飞扬、铜铃巨目、气势恢宏,这就是大名鼎鼎“牛气冲天”的

“牛气冲天”的伯矩鬲

在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展厅里有一件由七个牛头铸成的青铜器,牛角飞扬、铜铃巨目、气势恢宏,这就是大名鼎鼎“牛气冲天”的伯矩鬲。其“牛气”深深地震撼和吸引着每一位来参观的游客。2001年春节期间,北京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歌华有线曾将这件文物的复制品作为礼物,送给上海证劵交易所,祝愿中国的股市“牛市”更“牛”,“牛气冲天”!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脉相承的美好愿望。

上世纪六十年代,琉璃河黄土坡村一名村民在自家菜地挖菜窖时,无意中发现两件青铜礼器。考古学者根据这一线索,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董家林、黄土坡村,陆续探明并发掘了西周时期三百余座墓葬,随葬品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器、原始青瓷器、漆器、货贝以及铸有铭文的青铜器等数万件文物。而这件清晰刻有铭文的稀世珍品——伯矩鬲也终于重见天日。

这件“牛气冲天”的伯矩鬲1974年出土于琉璃河遗址M251,器身、器足、器盖、盖钮皆采用牛面为纹饰,在雕刻技术上有浮雕也有立体雕刻。鬲的三个袋足为中空,浮雕出三个牛面,牛吻部内收而额部前倾,作牛斗状。牛面有鼓起的大鼻,如铜铃般的巨目,两只粗壮的角向上方跷起,与相邻的牛角两两相对,给器物增添了森严的气氛。盖、钮各由两个牛头向背组成。盖上四只牛角稍稍翘出器耳上方,使器盖中部自然下陷。立体雕刻的双牛盖钮,在凹陷处突然竖起,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盖内铸有铭文4行15字,颈内壁5行15字“才(在)戊辰,燕侯赐白矩贝,用作父戊尊彝”,大意为:在戊辰这一天,燕侯赏赐伯矩一些贝,伯矩用这些贝为死去的父亲戊做了这件宝器。因器身共铸立体和浮雕的牛头7个,故俗称“牛头鬲”。这件造型独特,艺术构思巧妙,铸造工艺精湛,纹饰奇妙的青铜器,在国内出土文物中罕见,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品,充分反映出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堪称燕国青铜艺术与工艺的巅峰之作。口径22.8、通高30.4厘米,重7.53公斤。墓中出土的带有“伯矩”铭文的一些青铜器,引起了考古界的猜测。因为在70年代辽宁喀左窖藏铜器中也出土了带有“伯矩”铭文的。所以推测燕国当是的势力已经到达了那里。但也有学者认为那也许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或是战争掠夺。另外,选用牛头为主体纹饰也是独具匠心。在商周时期,牛是祭祀中最高规格的祭品,贵族占卜也常用牛肩胛骨,而祭祀、占卜在当时都是最神圣的事之一,牛首是青铜礼器纹饰中较为常见的题材。但如伯矩鬲这般多达七个牛首的造型却是极为罕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牛的特殊感情,充分表达了“礼器”“神器”在沟通人神等方面的深厚内涵。因此,伯矩鬲绝不是一件普通的炊具,而是贵族祭祀农神、祈祷丰收的神圣祭器。

鬲是炊器,用途与鼎相似,主要是用作烹煮的炊器。烹煮物一是肉类,二是谷物。后逐渐演化为国家社稷祭祖、祭神的礼器。《汉书》称空足鼎为鬲。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蜕化,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鬲很盛行,常成组出土,到了战国晚期,青铜鬲便从祭器和生活用器的行列中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北京也有着三千年绵延不绝的城市文明史。她的城市文明最初足迹就埋藏于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这片黄土地中。西周燕都遗址是三千年前周武王灭商以后,在北方建立的最大一处诸侯国——燕国的都城遗址,也是北京地区目前已知的时代最早并且惟一一处城址区、宫殿区和诸侯墓葬区同时并存的古遗址。公元前1046年,周人战胜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周王将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以作藩屏和镇抚。这就是周朝的分封制。这是中国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将夏商以来中国农耕区的联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西周燕都遗址的发现,不仅解决了燕国始封地的千古悬案,而且为揭示燕国早期的文化面貌和世系承传以及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乡燧制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此,该遗址于1979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当代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伯矩鬲等青铜器及其铭文是了解燕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对进一步证实周初燕国的封地就在北京,及我国北方地区古代历史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西周燕都遗址的发现,不仅把伟大首都建都建城的历史,推进到了三千年前,而且为今日北京的文化品格找到了自己的源头。

“牛气冲天”的伯矩鬲

在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展厅里有一件由七个牛头铸成的青铜器,牛角飞扬、铜铃巨目、气势恢宏,这就是大名鼎鼎“牛气冲天”的

“牛气冲天”的伯矩鬲

在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展厅里有一件由七个牛头铸成的青铜器,牛角飞扬、铜铃巨目、气势恢宏,这就是大名鼎鼎“牛气冲天”的伯矩鬲。其“牛气”深深地震撼和吸引着每一位来参观的游客。2001年春节期间,北京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歌华有线曾将这件文物的复制品作为礼物,送给上海证劵交易所,祝愿中国的股市“牛市”更“牛”,“牛气冲天”!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脉相承的美好愿望。

上世纪六十年代,琉璃河黄土坡村一名村民在自家菜地挖菜窖时,无意中发现两件青铜礼器。考古学者根据这一线索,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董家林、黄土坡村,陆续探明并发掘了西周时期三百余座墓葬,随葬品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器、原始青瓷器、漆器、货贝以及铸有铭文的青铜器等数万件文物。而这件清晰刻有铭文的稀世珍品——伯矩鬲也终于重见天日。

这件“牛气冲天”的伯矩鬲1974年出土于琉璃河遗址M251,器身、器足、器盖、盖钮皆采用牛面为纹饰,在雕刻技术上有浮雕也有立体雕刻。鬲的三个袋足为中空,浮雕出三个牛面,牛吻部内收而额部前倾,作牛斗状。牛面有鼓起的大鼻,如铜铃般的巨目,两只粗壮的角向上方跷起,与相邻的牛角两两相对,给器物增添了森严的气氛。盖、钮各由两个牛头向背组成。盖上四只牛角稍稍翘出器耳上方,使器盖中部自然下陷。立体雕刻的双牛盖钮,在凹陷处突然竖起,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盖内铸有铭文4行15字,颈内壁5行15字“才(在)戊辰,燕侯赐白矩贝,用作父戊尊彝”,大意为:在戊辰这一天,燕侯赏赐伯矩一些贝,伯矩用这些贝为死去的父亲戊做了这件宝器。因器身共铸立体和浮雕的牛头7个,故俗称“牛头鬲”。这件造型独特,艺术构思巧妙,铸造工艺精湛,纹饰奇妙的青铜器,在国内出土文物中罕见,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品,充分反映出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堪称燕国青铜艺术与工艺的巅峰之作。口径22.8、通高30.4厘米,重7.53公斤。墓中出土的带有“伯矩”铭文的一些青铜器,引起了考古界的猜测。因为在70年代辽宁喀左窖藏铜器中也出土了带有“伯矩”铭文的。所以推测燕国当是的势力已经到达了那里。但也有学者认为那也许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或是战争掠夺。另外,选用牛头为主体纹饰也是独具匠心。在商周时期,牛是祭祀中最高规格的祭品,贵族占卜也常用牛肩胛骨,而祭祀、占卜在当时都是最神圣的事之一,牛首是青铜礼器纹饰中较为常见的题材。但如伯矩鬲这般多达七个牛首的造型却是极为罕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牛的特殊感情,充分表达了“礼器”“神器”在沟通人神等方面的深厚内涵。因此,伯矩鬲绝不是一件普通的炊具,而是贵族祭祀农神、祈祷丰收的神圣祭器。

鬲是炊器,用途与鼎相似,主要是用作烹煮的炊器。烹煮物一是肉类,二是谷物。后逐渐演化为国家社稷祭祖、祭神的礼器。《汉书》称空足鼎为鬲。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蜕化,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鬲很盛行,常成组出土,到了战国晚期,青铜鬲便从祭器和生活用器的行列中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北京也有着三千年绵延不绝的城市文明史。她的城市文明最初足迹就埋藏于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这片黄土地中。西周燕都遗址是三千年前周武王灭商以后,在北方建立的最大一处诸侯国——燕国的都城遗址,也是北京地区目前已知的时代最早并且惟一一处城址区、宫殿区和诸侯墓葬区同时并存的古遗址。公元前1046年,周人战胜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周王将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以作藩屏和镇抚。这就是周朝的分封制。这是中国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将夏商以来中国农耕区的联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西周燕都遗址的发现,不仅解决了燕国始封地的千古悬案,而且为揭示燕国早期的文化面貌和世系承传以及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乡燧制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此,该遗址于1979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当代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伯矩鬲等青铜器及其铭文是了解燕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对进一步证实周初燕国的封地就在北京,及我国北方地区古代历史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西周燕都遗址的发现,不仅把伟大首都建都建城的历史,推进到了三千年前,而且为今日北京的文化品格找到了自己的源头。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