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七家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志愿者服务织就社区暖光
今年,北七家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通过精准匹配居民需求与志愿力量,催生出一批扎根基层的暖心服务队伍,他们的微小力量,让社区服务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刘师傅,您这手艺还是这么好!”在未来公元社区居委会的“临时”理发室里,独居老人张叔叔对着镜子竖起大拇指。为他理发的刘新民,既是社区党员、退役军人,也是社区便民志愿理发服务队的发起人。这支由老兵带头的队伍,成立仅一年,已用一把剪刀剪出200余人次的“暖心发型”。
时间拨回2024年初,刘新民关注到社区老人理发难的需求后,主动向社区党支部提议组建服务队。随后,党支部借助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资源,在同年8月,积极召集社区有意参与服务队的志愿者,从最初2人发展到近10人,成员涵盖退役军人、退休职工和年轻党员。每月第二周周五下午,居委会的“理发角”总会排起长队,队员们不仅免费理发,还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

“在部队时就给战友理发,这习惯几十年没改。”刘新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除了日常服务,他还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剪刀传艺”成了团队特色。“刘师傅不仅教我们理发技巧,更教我们‘服务要走心’。”队员赵鹏说。一年来,服务队开展固定服务11次、上门服务20余次,让“奉献”在社区里生根发芽。

同样,在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搭建的平台上成长起来的,还有冠华苑西区社区的京北丽人孝老爱亲志愿服务队,居民亲切地称呼它为“巧娘益民小屋”。这支以“一针一线传温情,一言一行践初心”为宗旨的队伍,由耿汝霞、胡洪波、肖丽霞三位74岁的退休老党员发起。

“年轻时在厂里做过缝纫,退休了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给邻里帮点忙。”耿汝霞的话朴实又温暖。依托社区活动室,她们每周三上午“开张”,为居民提供免费衣物缝补、熨烫服务,还结合自身健康管理经验,为老年居民解答健康疑问。

在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引导下,这份“针线情”吸引了年轻党员、社区妇联成员主动加入,队伍逐渐形成6到8人的固定团队,累计服务居民超300人次。“上周帮张大爷缝好棉袄袖口,他拉着我的手说‘比新买的还合身’,那一刻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队员李静的话语里满是成就感。
如今,在北七家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三库一体”平台的赋能下,越来越多像理发服务队、巧娘服务队这样的志愿力量活跃在社区。需求数据库精准捕捉民生痛点,人才库挖掘居民隐藏技能,项目库培育特色服务品牌,三者联动让“居民所需”与“志愿所能”高效对接,不仅破解了老人理发难、衣物缝补难等小事,更织密了社区邻里间的情感纽带,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满是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