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读本 | 古代童蒙德育之大成——《弟子规》_北京时间

童蒙读本 | 古代童蒙德育之大成——《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童蒙读本 | 古代童蒙德育之大成——《弟子规》

一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即学生、子弟之义,人人都为人子女,人人都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意为: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遵循圣贤教诲、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二 作者简介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史料记载,青年时,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他根据传统文化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三 教育意义

  《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后辈敦伦绝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俗云:教儿初孩。儿童本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念,须在幼小时造就;凡是身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基本智慧及定力。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弟子规》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弟子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

  《弟子规》流传甚广,成为清代至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经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中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衣贵洁,不贵华”“人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饮食,若衣服,不如人,勿生戚”“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等等,皆可谓至理名言,至今仍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人文之光网综合,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童蒙读本 | 探寻《三字经》的历史源流

  童蒙读本 |《三字经》的作者到底是谁?

  童蒙读本 | 训蒙长诗——《千字文》

童蒙读本 | 古代童蒙德育之大成——《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童蒙读本 | 古代童蒙德育之大成——《弟子规》

一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即学生、子弟之义,人人都为人子女,人人都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规”就是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意为: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遵循圣贤教诲、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二 作者简介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史料记载,青年时,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他根据传统文化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三 教育意义

  《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后辈敦伦绝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俗云:教儿初孩。儿童本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念,须在幼小时造就;凡是身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基本智慧及定力。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弟子规》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弟子规》首先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为名义,继而教育人民把对父兄的顺从扩大到社会各个阶级,“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广泛服从,“凡是人,皆须爱”“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

  《弟子规》流传甚广,成为清代至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经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中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衣贵洁,不贵华”“人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饮食,若衣服,不如人,勿生戚”“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等等,皆可谓至理名言,至今仍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人文之光网综合,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童蒙读本 | 探寻《三字经》的历史源流

  童蒙读本 |《三字经》的作者到底是谁?

  童蒙读本 | 训蒙长诗——《千字文》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