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中国乐谷·礼赞中国”千名师生提琴合奏唱响爱国歌_北京时间

9月28日,“中国乐谷·礼赞中国”千名师生提琴展演活动举办,3000把提琴同频共奏《我和我的祖国》。这场由东高村镇人民政府(北京平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平谷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华东音乐城承办的文化盛宴,既是用琴韵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更是平谷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产业+教育+艺术+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本端讯(记者 郭颖庭)9月28日,“中国乐谷·礼赞中国”千名师生提琴展演活动举办,3000把提琴同频共奏《我和我的祖国》。这场由东高村镇人民政府(北京平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平谷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华东音乐城承办的文化盛宴,既是用琴韵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更是平谷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产业+教育+艺术+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高大尚平谷正在着力打造从提琴产业重镇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中国乐谷核心承载区,平谷区东高村镇的提琴产业早已铸就传奇。高峰时期年产提琴30万把,占全球年用量的三分之一,远销世界。如今,这里已完成从量产制造到高端定制、研学体验、艺术教学、音乐演出、直播电商的全产业链升级。中国乐谷的发展成就远不止于产业规模。连续八年举办9场中国乐谷音乐节,累计接待观众70余万人;2024年第五届中国国际提琴与琴弓制作大赛,吸引10个国家及国内24个省市的456件作品参赛。通过“会、训、赛、展、节”多元路径,中国乐谷已构建起“产研学演游”完整生态,不仅建立了人才智库,还培养了10余名优秀制琴师,成为首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空间。未来,中国乐谷将持续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骨,计划吸引更多文创及音乐演出龙头企业合作与落户,打造永不落幕的音乐节及系列音乐衍生品,打造首都文化新高地与乡村振兴新样板。
发挥“提琴之乡”美育资源优势,小提琴艺术进校园工程效果初现
作为平谷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2025年平谷区启动“小提琴进校园”工程,依托中国乐谷提琴产业优势,将小提琴课纳入常规音乐课程体系,全区各小学均开设小提琴课程,整合乐谷产业优势与艺术教育需求,将提琴艺术普及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抓手,成为推动文化育人的典范。此次参演师生中,有提琴特长学生,而大部分是通过“小提琴进校园”工程培养的小学生。与此同时,华东乐器有限公司发布“提琴产业助力平谷区音乐教育发展”专项政策,承诺为取得相应考级水平的平谷孩子免费提供演奏琴,将持续为平谷音乐教育注入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提琴的愿景成为现实。
强巢引凤推动校地企合作,打造“音乐+人才+文旅+商业”新地标
中国乐谷凭借独特的产业优势与发展潜力,在教育与人才领域,先后与中国戏曲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合作共建特色美育基地,成立吕思清、娜木拉、胡岩等人才工作室。活动现场,五项重磅战略合作同步签约:中国乐谷与北京市少年宫打通青少年艺术培养绿色通道,“刘霄音乐大师工作室”正式授牌,将中央音乐学院顶尖资源引入平谷;与北京天桥盛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中农华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携手,聚焦音乐文旅项目开发与沉浸式艺术场景打造,未来有望诞生京津冀“音乐+人才+文旅+商业”新地标。
3000余名师生共奏爱国曲,同上一堂课,共享文化盛宴聚人心
3000余名师生与著名小提琴家刘霄教授及乐手携手演奏,弦音流淌的不只是悠扬旋律,更是平谷音乐产业发展与美育成果的集中绽放,是中国乐谷建设的坚实足迹,亦是高大尚平谷建设的生动注脚。从“造好琴”的产业深耕到“用好琴”的美育践行,平谷已然实现从乐器制造到文化育人的华丽蝶变。
平谷区第十一小学学生于添朗演出后激动地说:“身为3000名小学生之一,我特别激动。我的家乡平谷是中国乐谷,琴好人好声音美,我为家乡骄傲,也更爱祖国。”
“最触动我的是孩子们演奏时眼中的光芒。3000把平谷制造的提琴齐奏《我和我的祖国》,学生们挺直腰板、神情专注自豪,孩子们用家乡制造的乐器奏出爱国旋律,不仅是学音乐,更是建立与家乡的情感联结。”平谷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王旭感动地说。
“接下来,东高村镇将依托中国乐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从两方面发力,教育上,继续与各高校、大师工作室共建美育基地,深化‘小提琴进校园’工程,让青少年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厚植文化自信。产业融合方面,推动五项重磅战略合作落地落实,开发沉浸式艺术场景,探索提琴产业向休闲文旅、文艺文创等领域衍生延伸,让提琴文化既滋养青少年成长,又成为高大尚平谷发展新动能。”平谷区东高村镇党委书记杨福臻介绍。
这场活动既是中国乐谷提琴文化普及成果的全面展示,更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惠民之举。它生动诠释了中国乐谷“产业赋能教育、艺术点亮生活”的发展理念,以音乐为纽带连接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为新中国成立76周年献上了一份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贺礼,也为音乐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发展方向。
编辑:郭颖庭 崔东亮
摄影:刘鑫

9月28日,“中国乐谷·礼赞中国”千名师生提琴展演活动举办,3000把提琴同频共奏《我和我的祖国》。这场由东高村镇人民政府(北京平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平谷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华东音乐城承办的文化盛宴,既是用琴韵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更是平谷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产业+教育+艺术+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本端讯(记者 郭颖庭)9月28日,“中国乐谷·礼赞中国”千名师生提琴展演活动举办,3000把提琴同频共奏《我和我的祖国》。这场由东高村镇人民政府(北京平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平谷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华东音乐城承办的文化盛宴,既是用琴韵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更是平谷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产业+教育+艺术+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高大尚平谷正在着力打造从提琴产业重镇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中国乐谷核心承载区,平谷区东高村镇的提琴产业早已铸就传奇。高峰时期年产提琴30万把,占全球年用量的三分之一,远销世界。如今,这里已完成从量产制造到高端定制、研学体验、艺术教学、音乐演出、直播电商的全产业链升级。中国乐谷的发展成就远不止于产业规模。连续八年举办9场中国乐谷音乐节,累计接待观众70余万人;2024年第五届中国国际提琴与琴弓制作大赛,吸引10个国家及国内24个省市的456件作品参赛。通过“会、训、赛、展、节”多元路径,中国乐谷已构建起“产研学演游”完整生态,不仅建立了人才智库,还培养了10余名优秀制琴师,成为首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空间。未来,中国乐谷将持续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骨,计划吸引更多文创及音乐演出龙头企业合作与落户,打造永不落幕的音乐节及系列音乐衍生品,打造首都文化新高地与乡村振兴新样板。
发挥“提琴之乡”美育资源优势,小提琴艺术进校园工程效果初现
作为平谷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2025年平谷区启动“小提琴进校园”工程,依托中国乐谷提琴产业优势,将小提琴课纳入常规音乐课程体系,全区各小学均开设小提琴课程,整合乐谷产业优势与艺术教育需求,将提琴艺术普及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抓手,成为推动文化育人的典范。此次参演师生中,有提琴特长学生,而大部分是通过“小提琴进校园”工程培养的小学生。与此同时,华东乐器有限公司发布“提琴产业助力平谷区音乐教育发展”专项政策,承诺为取得相应考级水平的平谷孩子免费提供演奏琴,将持续为平谷音乐教育注入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提琴的愿景成为现实。
强巢引凤推动校地企合作,打造“音乐+人才+文旅+商业”新地标
中国乐谷凭借独特的产业优势与发展潜力,在教育与人才领域,先后与中国戏曲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合作共建特色美育基地,成立吕思清、娜木拉、胡岩等人才工作室。活动现场,五项重磅战略合作同步签约:中国乐谷与北京市少年宫打通青少年艺术培养绿色通道,“刘霄音乐大师工作室”正式授牌,将中央音乐学院顶尖资源引入平谷;与北京天桥盛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中农华谷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携手,聚焦音乐文旅项目开发与沉浸式艺术场景打造,未来有望诞生京津冀“音乐+人才+文旅+商业”新地标。
3000余名师生共奏爱国曲,同上一堂课,共享文化盛宴聚人心
3000余名师生与著名小提琴家刘霄教授及乐手携手演奏,弦音流淌的不只是悠扬旋律,更是平谷音乐产业发展与美育成果的集中绽放,是中国乐谷建设的坚实足迹,亦是高大尚平谷建设的生动注脚。从“造好琴”的产业深耕到“用好琴”的美育践行,平谷已然实现从乐器制造到文化育人的华丽蝶变。
平谷区第十一小学学生于添朗演出后激动地说:“身为3000名小学生之一,我特别激动。我的家乡平谷是中国乐谷,琴好人好声音美,我为家乡骄傲,也更爱祖国。”
“最触动我的是孩子们演奏时眼中的光芒。3000把平谷制造的提琴齐奏《我和我的祖国》,学生们挺直腰板、神情专注自豪,孩子们用家乡制造的乐器奏出爱国旋律,不仅是学音乐,更是建立与家乡的情感联结。”平谷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王旭感动地说。
“接下来,东高村镇将依托中国乐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从两方面发力,教育上,继续与各高校、大师工作室共建美育基地,深化‘小提琴进校园’工程,让青少年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厚植文化自信。产业融合方面,推动五项重磅战略合作落地落实,开发沉浸式艺术场景,探索提琴产业向休闲文旅、文艺文创等领域衍生延伸,让提琴文化既滋养青少年成长,又成为高大尚平谷发展新动能。”平谷区东高村镇党委书记杨福臻介绍。
这场活动既是中国乐谷提琴文化普及成果的全面展示,更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惠民之举。它生动诠释了中国乐谷“产业赋能教育、艺术点亮生活”的发展理念,以音乐为纽带连接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为新中国成立76周年献上了一份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贺礼,也为音乐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发展方向。
编辑:郭颖庭 崔东亮
摄影: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