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谷区马昌营镇王官屯村“空中苗圃”科技小院内,种植架上绿意盎然,嫩绿的菜苗在可调光谱LED灯的精准照射下蓬勃生长。技术人员指尖划过的模块化种植设备,灵活切换水培、气雾培等多种种植场景。
本端讯(记者李星艺 通讯员王争)在平谷区马昌营镇王官屯村“空中苗圃”科技小院内,种植架上绿意盎然,嫩绿的菜苗在可调光谱LED灯的精准照射下蓬勃生长。技术人员指尖划过的模块化种植设备,灵活切换水培、气雾培等多种种植场景。前不久,这座科技小院正式获得“零碳植物工厂”认证证书,标志着北京农业中关村在都市现代农业绿色转型领域跻身行业前列,为全国中小型植物工厂和设施农业提供了可借鉴的“零碳样板”。


作为平谷区马昌营镇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实践项目,“空中苗圃”科技小院于今年4月完成改造升级。联合科研团队在原有科技小院基础上,引入国内前沿的植物工厂高效育苗技术,将一间 20㎡的闲置房屋改造成垂直四层、种植面积达60㎡的智能化“空中苗圃”。虽空间有限,却集成了十余项最新智慧农业成果转化技术:模块化种植设备可灵活拼接水培、气雾培、鱼菜共生等多场景;推行“AI光配方”与分时补光,采用AI动态光气候调控技术,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定制光照度、光周期、水肥量等,并充分利用夜间低谷电价进行高强度补光,相比传统LED灯单茬种植节电18%左右;通过UV消毒和离子选择性传感器等技术,实现营养液90%以上的循环利用率。

绿色低碳是科技小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和运营全程贯穿 “零碳理念”。改造设备全部使用的是环保和可回收材料;外部屋顶铺设了太阳能光伏板,所发绿电基本满足日常运行需求,大幅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可调光谱LED灯与高精度环境控制系统协同发力,在精准匹配植物光照需求的同时,还能根据作物幼苗期、生长期、成熟期的不同需求,智能供给蓝光、红光和远红光;独有的智能化营养液循环系统构建起水肥闭环,确保“一片废叶、一滴废水不出小院”,每日消纳CO₂达10公斤以上。

在技术赋能下,“空中苗圃”的产能与品质提升显著。小院将瞄准“人工光植物工厂种植室+植物组培室+温室大棚”的“三室联通”模式,让叶菜、茄果类蔬菜育苗时间缩短15~25天,助力当地有机蔬菜的脱毒苗抗病抗逆性和单批种苗质量稳定性提升,周年培育脱毒苗35万株。


“空中苗圃”科技小院的零碳实践,是农业中关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接下来,马昌营镇将进一步推广“零碳植物工厂”经验,瞄准本地“一种、一苗、一菜” 有机蔬菜产业生态链,推进“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应用、新场景搭建、新模式输出”的基层实践,用“零碳认证”为农产品贴上“绿色高端”标签,让“马昌营菜篮子”成为首都健康营养的绿色名片,确保京郊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编辑: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