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司徒文聪时,他正在开会,手指着商业体设计图纸的他说:“这儿得有个滑板场,年轻人路过时,得一眼看出这不是爸妈逛的地儿。”
第一次见到司徒文聪时,他正在开会,手指着商业体设计图纸的他说:“这儿得有个滑板场,年轻人路过时,得一眼看出这不是爸妈逛的地儿。”

司徒文聪,自称是“商业空间的老顽童”。他的故事,要从90年代把优衣库“忽悠”进中国开始。当年,日本人打算在中国开一家100平米的小店,他直接拍桌子说:“你们调研的数据都是十年前的上海,这些数据早过时了!”最终,他说服了对方在上海浦东开了亚洲最大的旗舰店,结果首日营业额就爆表,连交警都来维持秩序。聊到这段,他得意挑眉:“后来日本人问我,中国年轻人怎么突然这么能买?我说,你们低估了努力奋斗起来的新一代人的‘钞’能力。”

司徒文聪的“钞能力”背后,是近乎偏执的观察。2004年,他改造上海正大广场时,他发现当时很多家庭的周末休闲方式只有逛公园,于是他干脆就把商场变成了“能待12小时的一站式乐园”——电影院、溜冰场、亲子区全塞了进去。结果单日客流破10万,堪比故宫。

2017年电商冲击实体店,同行哀嚎“狼来了”,他却从李佳琦直播间找到了灵感,“年轻人不是不爱逛街,是商场没给他们拍照的理由!”于是,THE BOX朝外年轻力中心的雏形诞生了——30%空间留白,每月换主题快闪店,连店员都得是“野生网红”。他说:“现在小孩买双鞋,先查主理人是不是环保先锋。你得让他们拍够九张图发朋友圈,才算成功。”

聊到国潮,他两眼放光。有一次探访BM品牌店,司徒文聪发现一面仿明式“登云履”鞋墙,他立刻拽着团队分析:“原来年轻人要的不是龙凤刺绣,是藏在细节里的文化DNA。”在THE BOX朝外年轻力中心,他坚持把国潮店铺塞进“洋气空间”,“清朝宫殿里卖老布鞋?土!但把中国设计师的环保T恤挂在赛博朋克风店里,就是潮。”

采访尾声,他指着工地外的东岳庙牌楼说:“历史不是包袱,是混搭的灵感。600年的庙和滑板场隔街对望,多酷啊!”突然司徒文聪又神秘兮兮的压低声音说:“告诉你个秘密,我女儿穿国产滑板鞋,不碰奢侈品,她说这叫‘新国潮’。”

离开时,夕阳把朝外大街染成金色。司徒文聪站在未完工的冰屏前,影子被拉得很长。这个总把“策展型零售”挂在嘴边的香港人,仿佛在用整个职业生涯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年轻人觉得,逛街不是消费,而是一场发现之旅?

或许答案就藏在他常说的那句话里:“我们要造的是年轻人的社交据点——顺便卖点东西。”
编导:李少鹏
责任编辑: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