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读——《霜气》_北京时间

好文共读——《霜气》

《霜气》是作家许冬林的一篇散文。此文原发表于2021年4期《当代人》杂志,同时入选《2021民生散文选》。十月高二年级语文月考中,此文也作为散文阅读考查文本出现在试卷中。此文质朴隽永,渗透着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体悟,“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降节气即将到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篇美文吧。

霜 气

霜一落,天地白,日子就枯老了。

我的家乡小镇,位于北纬31度的江北平原。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在漫长的无霜期中,农作物蓬勃生长,日日更新,饶富活力。这是属于物质世界的时间。

当然,在无霜期之后,会有一段庄严凛然的霜期。

大多数植物,止步于霜门之外。在霜期,它们或者萎谢芳华,或者停止生长。比如,昨天还一身志气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一夜寒霜降临,叶子就彻底凋了,果实也溃败软烂,成为农人也不要的废物。可是,总还有一些植物要穿越繁霜,挺过酷寒,到春天去开花。霜,是它们到达春天要经过的第一道森严关口,是锻造它们经脉风骨的砧与锤。

霜降之后,物质退场,精神世界开始向着另一种纬度,拔节攀登。

少年时,爱看繁霜覆盖下的白菜、油菜和冬小麦。当第一场寒霜覆盖下来,上学经过的那片油菜就立住了,一个深冬,一直就抱着那么几片叶子。那几片叶子在霜里不断以匍匐的姿势,将叶片摊向泥土。油菜叶子的颜色,也在寒霜里不断浓缩沉淀,变成暗沉的深绿、墨绿,似乎掺着低眉思索的精神重量。还有那叶梗,伸手掐它,不太容易折断——霜让它们变得更结实。可是,春天一到,油菜们就抬起身子呼呼地往上冲,新生的绿叶子汪汪地饱含汁水,和底下那些经霜的叶子相比颜色迥异,质地也不如老叶紧实。春天上学放学,经过日日蹿升的油菜田,透过那些新鲜的嫩叶,我常心疼那些还保持着匍匐姿势的霜叶。

我想,我最初读到的霜气,大约就在那些在春日里沉默在低处的庄稼的老叶身上。那些霜气,渗透生长的经脉,慢慢成为它们身体里一段低沉的音乐,一块深沉的颜色,一截紧实坚硬的骨骼。霜气,让一棵植物寂然自守,向内生长,追求内部的丰饶,内部的重量。

在乡间,有许多事情,必要等到下霜之后オ能开始。霜,让许多事情有了神圣的仪式感。菜园里的雪里蕻长得茂盛青碧,可是母亲不砍。母亲耐心等,翘首等,等下霜。母亲说,下霜之后的雪里蕻腌了才好吃。似乎,秋天的好风日里生长的雪里蕻,虽然体貌俊朗,但是内在气质不够,总要等一场霜下来,紧紧菜的骨肉,收收它的尘俗气,一棵植物的冬之韵味才激出来了。

霜里的柿子,挂在枝叶尽凋的苍黑枝干上,耀眼得似万千盏灯笼。这样的柿子,入口冰凉,有深长的甜。秋天从沙土里挖出的红薯,我们江边人不急着吃,把红薯放进地窖里,等微微的低温把红薯身体里的淀粉慢慢转化成糖分。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红薯,红薯味如雪梨。放学回家吃午饭,母亲端出一盆炒白菜,寻常白菜,噗噗冒着白气,入口有谷物一般的甜糯——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霜就是霜,霜不是雪。雪是可以飞的,它从玉宇琼楼处来,生命里有一段曼妙高蹈的旅程,自带贵气。霜自生于大地,是在低处流浪的水汽,遇到了寒,遇到了一日更甚一日的降温,无处可退,无处可委身,于是涅槃开花,成了霜。它出身草莽,没有门第背景可炫耀。

在乡间长大的人,大约都有过一段十来年踏着晨霜上学的经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美的诗句,不过是农耕社会里的寻常情景。少年时,寒冬上学,双脚踩踏过的何止板桥霜,还有泥土沙路上的霜,有青石板上的霜,有枯草上的霜,有田埂上的霜。我们在乡间的早晨,在寒气里追逐奔跑,脚下飞霜。清晨的空气,在繁霜的熏染下冰凉通透,还泛着菌丝样的茸茸白光。我们吸着清冽晨气,吐着白气,像是把自己与晨霜雕琢的世界进行交换,换回来一个冰凉莹洁的玲珑小人儿。

人在少年,未知世事,只觉得下霜的日子,也是热闹的。踏着晨霜,穿过田野,走过蜿蜒河堤和曲曲折折的田埂,来到学校。教室里也似乎弥漫着霜气,一室的乡下孩子,个个鞋底裤脚,还挂着细小霜花。大家掏出语文书来读,读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心里无端觉得冷寂。其实,诗里写的还只是露水季节,时令未深,白露尚未成霜。

人到中年,常暗暗敬重那些带霜气的事物。课堂上带学生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读到“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心里一时沉重。在中年人眼里,繁霜之下,世界其实苍凉。

秋冬之交的残荷,最见霜气。那些瘦骨嶙峋的苍黑荷梗,细长伶仃,横竖撇捺,令人想起瘦金体——写瘦金体的宋徽宗困在北地风雪里,“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也见过许多幅枯荷图,大多名为《十万残荷》,我的心每次都会被这命名给钝钝撞击一下。站在残荷画前,像站在秦砖汉瓦的残垣断壁前,仿佛听见哭泣与低沉的哀号。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荷们,现在折戟沉沙,含恨交出国度,给了水,给了天……

很少见到能把夏荷画出霜气的。

从前买过一本金农的画册,内有一幅夏荷图。一支荷叶,墨色冷寂,一朵莲花,大如玉杯,里面仿佛盛了冷香,盛了一生的霜。那荷叶与荷花,还有最下方的一朵嫩荷,在米黄的纸上,婆娑相扶携,有一种朴拙感,一种滞涩感,一种黄昏感。我看了,心里凛然一惊,原来在盛夏的接天莲叶之间,还有那么一两片叶子暗暗起了霜。那是精神世界的霜。大约,也只有金农,能把一枝青叶画出旧年旧事故国故园的霜气。有人说金农的艺术是冷的,他是“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我常想,这样透着霜气的青荷,一定要在泛黄老宣纸的毛面画吧,运笔不那么畅,一折一顿,恰似一步一坎坷的人生,末了,还要用上欲说还休的几笔枯笔。画出霜气,不只是靠墨靠色靠技法,还要有半生风烟岁月作底子。

敬重霜气,那是直面和认领人世的空旷和寒气。生也有时,败也有时,尘世间的霜,懂得默然去品之味之,这是中年人的胆气。

在清寒的冬日清晨出门远行,天地飞白,呵气成霜。一粒人影,小如尘芥,也大得可顶起一轮朝阳。

教师导读

翻开日历,不知不觉霜降就要到了,这是属于秋天的节气。“霜”轻轻吟出,似乎出口就欲凝上冰晶。“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几分萧瑟、几分空默。霜华凝寒,草木凋零,大地逐渐走向沉寂。而这看似沉寂的表面之下,有农作物在向内生长着。它们经霜却不屈,让自己的叶子更加紧实,让自己的味道愈发醇厚。当我们品味经霜气覆盖后口感更佳的蔬菜时,多半不会想到它们当中蕴含的生命意义,原来易被我们忽视的自然万物中,藏着如此丰厚的秘密。初读许冬林的这篇散文,并没有被朴实简单的题目“霜气”吸引,但是随着阅读深入,渐渐被作者质朴深刻的文字所打动,那是脚踏大地的稳健,是天地间清旷辽远的飞白,是以尘芥顶起朝阳的胆气。由景及物,由物想人,由人深思,原来读美文需要心境,需要沉浸。

——高二语文组白瑸愉

有像候鸟一样追逐南方温暖的人,就会有无惧严寒,奔赴冰霜的灵魂。读懂了霜的这股寒意,你就读懂了一种淡然坚韧的人生。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呈现的那种气质,那是一种带着温暖的冷峻,或者说是在饱尝冷峻之后温暖。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冰霜,其实也有它的温暖。霜期过后,熬过了一冬的红薯白菜甜似蜜糖,就好像经历过苦难的人们,打不垮、压不倒,修炼出了新境界,看山还是山。蒋勋曾说:"如果生命只能够面对春夏,不能够面对秋冬,也是不成熟的生命。”成熟的人会直面苦难,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因为他知道苦后的回甘才是生命所给予我们真正的甜。

——高二语文组张乔怡

秋,常常让人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感知到它的到来。就像是突然某一天,暑气消退,天空变得更高远,凉风拂面,带来一身舒畅。这时就知道,秋天来了。相伴而生的,还会有凉月、秋露、寒霜等秋日限定。少年的我读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走在求学的路上,感受到的是艰辛与希望;青春激扬时惯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沉浸于霜染后秋山的明丽;岁月渐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霜的冷寂与寥落拨动复杂心绪。但似乎从未仔细去思考秋霜的意义何在?读完《霜气》一文,突然明悟,原来霜不止带来寥落、枯寂,还有经霜后的生命沉淀,也才真正明白民间俗语“霜降拔萝卜,立冬起白菜”的真正意义。霜气,依然还是会催促生命的衰败与凋亡,但同时更有生命的彻悟以及历经霜雪后的升华与新生。谁的生命历程总能如春阳朝露,每个人都会经历自己人生的那一场霜气的洗礼,或早或晚让我们带着默然品味后的胆气决然前行!

——高二语文组武晓丽

好文共读——《霜气》

《霜气》是作家许冬林的一篇散文。此文原发表于2021年4期《当代人》杂志,同时入选《2021民生散文选》。十月高二年级语文月考中,此文也作为散文阅读考查文本出现在试卷中。此文质朴隽永,渗透着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体悟,“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降节气即将到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篇美文吧。

霜 气

霜一落,天地白,日子就枯老了。

我的家乡小镇,位于北纬31度的江北平原。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在漫长的无霜期中,农作物蓬勃生长,日日更新,饶富活力。这是属于物质世界的时间。

当然,在无霜期之后,会有一段庄严凛然的霜期。

大多数植物,止步于霜门之外。在霜期,它们或者萎谢芳华,或者停止生长。比如,昨天还一身志气高高挂在枝头的紫扁豆,一夜寒霜降临,叶子就彻底凋了,果实也溃败软烂,成为农人也不要的废物。可是,总还有一些植物要穿越繁霜,挺过酷寒,到春天去开花。霜,是它们到达春天要经过的第一道森严关口,是锻造它们经脉风骨的砧与锤。

霜降之后,物质退场,精神世界开始向着另一种纬度,拔节攀登。

少年时,爱看繁霜覆盖下的白菜、油菜和冬小麦。当第一场寒霜覆盖下来,上学经过的那片油菜就立住了,一个深冬,一直就抱着那么几片叶子。那几片叶子在霜里不断以匍匐的姿势,将叶片摊向泥土。油菜叶子的颜色,也在寒霜里不断浓缩沉淀,变成暗沉的深绿、墨绿,似乎掺着低眉思索的精神重量。还有那叶梗,伸手掐它,不太容易折断——霜让它们变得更结实。可是,春天一到,油菜们就抬起身子呼呼地往上冲,新生的绿叶子汪汪地饱含汁水,和底下那些经霜的叶子相比颜色迥异,质地也不如老叶紧实。春天上学放学,经过日日蹿升的油菜田,透过那些新鲜的嫩叶,我常心疼那些还保持着匍匐姿势的霜叶。

我想,我最初读到的霜气,大约就在那些在春日里沉默在低处的庄稼的老叶身上。那些霜气,渗透生长的经脉,慢慢成为它们身体里一段低沉的音乐,一块深沉的颜色,一截紧实坚硬的骨骼。霜气,让一棵植物寂然自守,向内生长,追求内部的丰饶,内部的重量。

在乡间,有许多事情,必要等到下霜之后オ能开始。霜,让许多事情有了神圣的仪式感。菜园里的雪里蕻长得茂盛青碧,可是母亲不砍。母亲耐心等,翘首等,等下霜。母亲说,下霜之后的雪里蕻腌了才好吃。似乎,秋天的好风日里生长的雪里蕻,虽然体貌俊朗,但是内在气质不够,总要等一场霜下来,紧紧菜的骨肉,收收它的尘俗气,一棵植物的冬之韵味才激出来了。

霜里的柿子,挂在枝叶尽凋的苍黑枝干上,耀眼得似万千盏灯笼。这样的柿子,入口冰凉,有深长的甜。秋天从沙土里挖出的红薯,我们江边人不急着吃,把红薯放进地窖里,等微微的低温把红薯身体里的淀粉慢慢转化成糖分。在霜重风冷的冬日,取出经过静思禅修的红薯,红薯味如雪梨。放学回家吃午饭,母亲端出一盆炒白菜,寻常白菜,噗噗冒着白气,入口有谷物一般的甜糯——这是经过霜的白菜,味道丰富得像图书馆。

霜就是霜,霜不是雪。雪是可以飞的,它从玉宇琼楼处来,生命里有一段曼妙高蹈的旅程,自带贵气。霜自生于大地,是在低处流浪的水汽,遇到了寒,遇到了一日更甚一日的降温,无处可退,无处可委身,于是涅槃开花,成了霜。它出身草莽,没有门第背景可炫耀。

在乡间长大的人,大约都有过一段十来年踏着晨霜上学的经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美的诗句,不过是农耕社会里的寻常情景。少年时,寒冬上学,双脚踩踏过的何止板桥霜,还有泥土沙路上的霜,有青石板上的霜,有枯草上的霜,有田埂上的霜。我们在乡间的早晨,在寒气里追逐奔跑,脚下飞霜。清晨的空气,在繁霜的熏染下冰凉通透,还泛着菌丝样的茸茸白光。我们吸着清冽晨气,吐着白气,像是把自己与晨霜雕琢的世界进行交换,换回来一个冰凉莹洁的玲珑小人儿。

人在少年,未知世事,只觉得下霜的日子,也是热闹的。踏着晨霜,穿过田野,走过蜿蜒河堤和曲曲折折的田埂,来到学校。教室里也似乎弥漫着霜气,一室的乡下孩子,个个鞋底裤脚,还挂着细小霜花。大家掏出语文书来读,读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心里无端觉得冷寂。其实,诗里写的还只是露水季节,时令未深,白露尚未成霜。

人到中年,常暗暗敬重那些带霜气的事物。课堂上带学生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读到“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心里一时沉重。在中年人眼里,繁霜之下,世界其实苍凉。

秋冬之交的残荷,最见霜气。那些瘦骨嶙峋的苍黑荷梗,细长伶仃,横竖撇捺,令人想起瘦金体——写瘦金体的宋徽宗困在北地风雪里,“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也见过许多幅枯荷图,大多名为《十万残荷》,我的心每次都会被这命名给钝钝撞击一下。站在残荷画前,像站在秦砖汉瓦的残垣断壁前,仿佛听见哭泣与低沉的哀号。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荷们,现在折戟沉沙,含恨交出国度,给了水,给了天……

很少见到能把夏荷画出霜气的。

从前买过一本金农的画册,内有一幅夏荷图。一支荷叶,墨色冷寂,一朵莲花,大如玉杯,里面仿佛盛了冷香,盛了一生的霜。那荷叶与荷花,还有最下方的一朵嫩荷,在米黄的纸上,婆娑相扶携,有一种朴拙感,一种滞涩感,一种黄昏感。我看了,心里凛然一惊,原来在盛夏的接天莲叶之间,还有那么一两片叶子暗暗起了霜。那是精神世界的霜。大约,也只有金农,能把一枝青叶画出旧年旧事故国故园的霜气。有人说金农的艺术是冷的,他是“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我常想,这样透着霜气的青荷,一定要在泛黄老宣纸的毛面画吧,运笔不那么畅,一折一顿,恰似一步一坎坷的人生,末了,还要用上欲说还休的几笔枯笔。画出霜气,不只是靠墨靠色靠技法,还要有半生风烟岁月作底子。

敬重霜气,那是直面和认领人世的空旷和寒气。生也有时,败也有时,尘世间的霜,懂得默然去品之味之,这是中年人的胆气。

在清寒的冬日清晨出门远行,天地飞白,呵气成霜。一粒人影,小如尘芥,也大得可顶起一轮朝阳。

教师导读

翻开日历,不知不觉霜降就要到了,这是属于秋天的节气。“霜”轻轻吟出,似乎出口就欲凝上冰晶。“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几分萧瑟、几分空默。霜华凝寒,草木凋零,大地逐渐走向沉寂。而这看似沉寂的表面之下,有农作物在向内生长着。它们经霜却不屈,让自己的叶子更加紧实,让自己的味道愈发醇厚。当我们品味经霜气覆盖后口感更佳的蔬菜时,多半不会想到它们当中蕴含的生命意义,原来易被我们忽视的自然万物中,藏着如此丰厚的秘密。初读许冬林的这篇散文,并没有被朴实简单的题目“霜气”吸引,但是随着阅读深入,渐渐被作者质朴深刻的文字所打动,那是脚踏大地的稳健,是天地间清旷辽远的飞白,是以尘芥顶起朝阳的胆气。由景及物,由物想人,由人深思,原来读美文需要心境,需要沉浸。

——高二语文组白瑸愉

有像候鸟一样追逐南方温暖的人,就会有无惧严寒,奔赴冰霜的灵魂。读懂了霜的这股寒意,你就读懂了一种淡然坚韧的人生。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呈现的那种气质,那是一种带着温暖的冷峻,或者说是在饱尝冷峻之后温暖。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冰霜,其实也有它的温暖。霜期过后,熬过了一冬的红薯白菜甜似蜜糖,就好像经历过苦难的人们,打不垮、压不倒,修炼出了新境界,看山还是山。蒋勋曾说:"如果生命只能够面对春夏,不能够面对秋冬,也是不成熟的生命。”成熟的人会直面苦难,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因为他知道苦后的回甘才是生命所给予我们真正的甜。

——高二语文组张乔怡

秋,常常让人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感知到它的到来。就像是突然某一天,暑气消退,天空变得更高远,凉风拂面,带来一身舒畅。这时就知道,秋天来了。相伴而生的,还会有凉月、秋露、寒霜等秋日限定。少年的我读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走在求学的路上,感受到的是艰辛与希望;青春激扬时惯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沉浸于霜染后秋山的明丽;岁月渐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霜的冷寂与寥落拨动复杂心绪。但似乎从未仔细去思考秋霜的意义何在?读完《霜气》一文,突然明悟,原来霜不止带来寥落、枯寂,还有经霜后的生命沉淀,也才真正明白民间俗语“霜降拔萝卜,立冬起白菜”的真正意义。霜气,依然还是会催促生命的衰败与凋亡,但同时更有生命的彻悟以及历经霜雪后的升华与新生。谁的生命历程总能如春阳朝露,每个人都会经历自己人生的那一场霜气的洗礼,或早或晚让我们带着默然品味后的胆气决然前行!

——高二语文组武晓丽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