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由李现、杨紫主演的《锦绣芳华》热播,剧中霓裳羽衣的唐风歌舞、市井烟火中的诗意生活,让大家心驰神往。那么,这些“唐风”,历史上是怎样的?

近段时间由李现、杨紫主演的《锦绣芳华》热播,剧中霓裳羽衣的唐风歌舞、市井烟火中的诗意生活,让大家心驰神往。那么,这些“唐风”,历史上是怎样的?
李现演的花鸟使,唐代也许是选美女的
《锦绣芳华》中,李现饰演的蒋长扬是御前红人,身份也很特殊——光禄寺少卿兼“花鸟使”。剧中介绍,“花鸟使”职责是帮皇帝网罗天下珍宝,因此接触到各地官员和风土人情。历史上“花鸟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呢。根据已有资料推测职责和身份。目前主流说法有两种——
一是从有姿色的宫女中选拔而出,主持宫廷宴席的“司仪”。《唐语林》载“天宝中,天下无事。选六宫风流艳态者,名花鸟使,主饮宴”。
二是专为皇帝挑选民间有姿色女子入宫的使者。《新唐书》载“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侍太子及诸王为文章。时帝岁遣使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号‘花鸟使’。”唐玄宗李隆基专门设立了“花鸟使”一职,到各地采择天下美女,以充后宫。
唐代不乏女性大商人
从《国色芳华》到《锦绣芳华》,杨紫饰演的何惟芳带着牡丹远赴长安,创立“芳园”,以百花酿与稀世牡丹打开商路。她从追求商业成功到探寻存在价值,最终实现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思想飞跃。剧中何惟芳经营店铺,成为一道亮色。
而唐代女性经商的多吗?
唐代的商业经济非常繁华,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女性经商并不罕见,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就有大量女性立契、放贷的记载。
《太平广记》中就曾零散地记载了这些女商人。她们大多数从事餐饮服务业,比如广陵(今江苏扬州)就曾出过一位被称为“广陵茶佬”的女子。据说这位“广陵茶佬”的茶在当时非常抢手,每天天亮之时开卖,“市人争买”,畅销度绝不亚于现代的网红奶茶店。
类似的例子,还有唐雍州万年县阁村的妇女谢氏,售卖自制佳酿;冀州封丘县李姓老母,年七十,无子孤老,唯有奴婵两人,也以卖酒为生;广州何二娘,与母亲同住,以织鞋为业;长安城中张十五娘,制衣出售。此外,还有朝夕卖菜的老妇人、卖花姑娘、沿街叫卖西域化妆品的女子。她们的共同特点是,所经营的商业成本较低,规模较小,活动范围相对集中于城区、市镇的市场。
在唐代,也有女性大商人,如打造出“船业帝国”的俞大娘。俞大娘生活在大历、贞元年间(公元766年-805年),原本也是做茶叶生意的,后改行做船只制造业。俞大娘造的船只可达万石,体积巨大。在船上,可以种植蔬菜、花果,单是驾驶船只的船员就有数百人。
此外还有开金矿、组建茶叶商团的高五娘,出身弘农杨氏、精通“陶公之法”(范蠡经商术)的女商人杨丽、牡丹企业家左女等。左女是洛阳城中一名花匠,培育出了一种名为“左紫”的新花王,开元四年(716年)被官府采购。此后她凭借牡丹踏上了经商之路。这个倒是和《锦绣芳华》中的主角有相似之处了。
却扇礼是唐代婚礼的重要一环
《锦绣芳华》的服饰和妆容参考大量的文物、壁画资料,展现唐代“却扇礼”等礼仪习俗。什么是“却扇礼”呢?

却扇礼起源于晋代,盛行于唐宋。“却扇”典故出于《世说新语·假谲》,说晋人温峤的堂姑母委托温峤为其女儿物色夫婿。几天后,温峤说已经物色好,门第与身世不低于自己。婚礼时,新娘用手拨开纱扇,发现新郎就是温峤。这就是“却扇”一词的出典。
唐宋时期,却扇礼尤为盛行。新娘自出阁大礼起,一直把扇子拿在手中,见人即双手张扇,用以遮面,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礼成之后,即将扇子丢弃,所以叫却扇。却扇礼还有许多隐藏设定:一为辟邪,二为遮羞。
在盛唐这个浪漫至极的时期,新娘子用团扇遮住面孔,新郎需要作“却扇诗”来打动新娘。唐代李商隐《代董秀才却扇》一诗中写道:“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新娘用扇遮住面容,稍微露出青翠如春山的秀眉,美到新郎官才思凝滞,写不出好诗。敦煌写本中也有却扇诗,“青春今夜正芳新,红叶开时一朵花。分明宝树从人看,何劳玉扇更来遮”,读来通俗明快。
这些舞蹈唐代就有

《锦绣芳华》中出现的舞蹈以盛唐舞乐体系为基底,展现了抖空竹、剑舞、霓裳羽衣舞等多项古代舞种,舞蹈编排与非遗元素巧妙融合,既保留了古典舞韵的端庄典雅,又赋予其更具现代观赏性的灵动表现力。

抖空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最初作为一种宫廷娱乐活动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抖空竹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普通百姓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在宋代,抖空竹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还成为了文人墨客诗词歌赋中的常见题材。明刻本《水浒传》中宋江的诗句“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描写的正是抖空竹的情景。2006年,抖空竹作为一项体育健身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剑舞又称剑器舞,是唐宋时期的汉族舞蹈, 因执剑器而舞。作为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 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代表人物有:公孙大娘等。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绘此舞:“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霓裳羽衣曲》,又名《霓裳羽衣舞》 ,是唐代宫廷乐舞的代表作。该舞曲据传是唐玄宗为道教所作,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舞曲的内容表现仙真在上界的生活情状。在人们的想象中,神仙都生活在清朗的天空,穿着云霓做成的衣裳,轻盈飘逸,五彩缤纷,像鸟儿一样来去自由。因此,汉代以后,以修炼成仙为目标的道士们,往往以宽袍大袖、羽衣鹤氅为道服。“霓裳”“羽衣”也渐渐成为诗文作品中描写道士的重要语词。
乐史《杨太真外传》说,杨贵妃以善舞《霓裳羽衣曲》著称,每当“皇情不悦”,贵妃便醉舞《霓裳羽衣曲》,总能使“天颜大悦”。
《霓裳羽衣曲》是“开元盛世”的艺术珍品,自问世以来一直盛演不衰。“安史之乱”后传播更加广泛,从宫廷走进士大夫私家园庭,并进一步走向长安市井以及四方都邑。白居易笔下那个“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还曾把这支绝美的宫廷乐曲带到了穷僻荒远的江湖之上:“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作为一部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的舞制多样。有独舞、两人对舞,也有上百人的群舞。至于舞蹈动作,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描写最为细致:“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只见演员时而轻盈旋转,就像雪花在回风中飘洒;时而上下翻滚,好似游龙在云层中穿梭。小垂手舞一段有如弱柳随风,柔美如云的长裙舞袖在风中轻扬……
(作者:平沙)
监制:张彪 翟涛
编辑:刘颖 戴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