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数据赋能——慈铭体检推出AI智能健康管理创新产品
5月7日,《慈铭北京·2024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暨健康管理创新产品发布会在慈铭大厦召开。会上,慈铭体检与中关村美年健康产业研究院、北京晚报联合发布《慈铭北京·2024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
同时,现场发布了体重管理、血糖管理两款创新产品,该产品依托于慈铭自主研发的AI智能体,以2.3亿专业医疗数据为支撑,破解了传统干预方式无法量化评估生活方式的难题,动态沉浸式检测评估,制定营养、运动、睡眠个性化干预方案,执行24小时实时应答,可进行图文、语音交互。专家科普、运动直播课、饮食即时分析专属功能颇具人文底色。“三师共管”(医师、营养师、运动指导师)协同模式,大大提升健康管理的医学严谨性。此外,同时发布的还有“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机器人Pro升级版。

AI Agent赋能管理体重,
告别“一刀切”!
科学减重,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已有多项研究发现,肥胖人群不仅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还会显著增加如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癌等肿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活动,明确指出“健康体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标”,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体重管理服务,开展体重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的转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定个性化营养、运动干预方案中的应用。《蓝皮书》显示,肥胖、超重或肥胖的标化检出率分别为19.3%和56.4%,中心性肥胖检出率为40.8%。《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科学的体重管理不仅仅应聚焦于减重,更应关注代谢健康与长期健康效益的提升。慈铭体检在北京奥亚医院、亮马桥医院落地减重代谢中心,推出“体重管理创新产品”,该产品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前沿医学技术,通过精准分析体检数据,为众多受体重问题困扰的人群提供科学、定制化的减重方案,构建全面的肥胖症防治健康管理体系,力求在帮助客户减重的同时,实现全方位的健康改善。

体重管理创新产品涵盖检测、非药物干预、药物干预、药物干预+精准营养四大系列,提供八大服务项目,包括7天生活方式评估、胰岛功能检测、14天AI减重服务、7天医学体重管理、28天医学体重管理、30天轻盈启航套餐等,旨在通过医学营养减重、个性化运动方案、专业药物干预等多维度措施,为超重、肥胖或有体重管理需求人群提供医疗级体重管理服务。
该产品包含四大优势:权威专家协同制定减重方案(一人一策);“三师共管”(医师、营养师、运动指导师)多学科健管团队;人工智能沉浸式24H服务;GLP-1RA类药物辅助减重。产品中使用的减重药物为目前较火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商品名:诺和盈),该药平均体重降幅达到约17%,同时还可减少腰围、降低内脏脂肪、改善血脂、糖尿病前期逆转、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等,诺和盈已被多个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肥胖症的长期管理。
慈铭体检全新推出的体重管理创新产品,不止于“减重”,更致力于构建一套贯穿全周期的科学管理体重的方案,帮助用户在实现健康体重目标的同时,同步改善血糖、血脂等代谢异常,有效降低因肥胖引发的慢性疾病风险。方案以“科学性”与“长效性”为核心设计原则,助力客户建立可长期维持的健康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体重稳定与全身健康的双重获益。

从被动检测到主动调控,
AI让血糖管理更轻松
202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最新“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2024年全球20-79岁成人糖尿病患者达5.89亿。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为1.48亿,还有2.74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1.17亿人空腹血糖受损,1.57亿人糖耐量受损)。
《中国糖尿病数字化管理白皮书2021》更是深刻揭示了我国在血糖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挑战:高达82%的糖尿病患者倾向于采用单一的控糖策略,而多元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却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这一现状导致患者对血糖风险的知晓率偏低,血糖管理方案的落地性和依从性均不理想。此外,个性化、专业化的干预服务稀缺,传统的血糖监测流程繁琐,进一步削弱了患者的自我管理积极性。
有鉴于此,慈铭体检减重代谢中心整合优质资源,由院士领衔,三甲医院专家支持,推出AI智能"血糖管理创新产品",依托先进的智能系统软件和AI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血糖管理全流程解决方案。该产品根据血糖筛查、控糖管理等维度,制定了胰岛素功能检测、7天生活方式评估、血糖监测评估、“三师”(医师、营养师、运动指导师)共管控糖服务等多项套餐,旨在帮助血糖异常、有糖尿病家族史、有控糖需求、有减重需求等人群平稳控糖,重塑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困扰。
该产品具备五大优势:权威专家协同制定控糖方案(一人一策);AI智能多学科个性化血糖管理;“三师共管”(医师、营养师、运动指导师)多学科健管团队;慈铭系统数据联通血糖实时监测穿戴设备;AIGC控糖助手陪伴式健康服务。这种全天候的陪伴式服务,不仅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更重视糖前干预,即在血糖水平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就通过早期干预,帮助用户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款智能“血糖管理创新产品”,切实帮助了目标人群重塑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困扰,也标志着慈铭体检全面响应客户对于高效、精准健康管理的需求,引领血糖管理迈入更科学、更高效、更富人性化的新阶段。

小小“胶囊机器人”,
三大部位轻松查
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全国癌症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全癌种发病人数为482.47万人,其中结直肠癌51.71万人、胃癌35.87万人、食管癌22.40万人,分别排名第二、第五和第七;从2022年我国癌症死亡人数来看,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依次位列第三、第四、第五名。
据统计,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则不足20%。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消化内镜是早期发现消化道癌迹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然而,事实上体检中发现消化道风险较低和消化道肿瘤高发及死亡率存在较大反差,也说明了我国内镜检查的普及率较低,预防性筛查严重不足。当然,消化道肿瘤发病隐蔽性强、专业医师资源稀缺、大众意识不够和恐惧抵触心理等也是主要原因。而胶囊胃镜机器人的出现将改变这一窘境,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完善,消化道肿瘤预防将取得更多进展。

早在2017年,慈铭体检就已经推出第一代“磁控胶囊内镜”,广受好评,该技术获得NMPA、CE、FDA国际三大体系认证,安全完成百万+例检查。为满足更广泛的医疗需求,慈铭体检再次推出“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机器人PRO升级版,该产品延续了第一代无创、无痛、无交叉感染风险的优势,另外在胶囊体积(直径9.5mm、长度24.5mm,较之前减少40%)、重量(3g ,较之前减少40%)上进行了升级,视角更广阔、拍摄更流畅、图片更清晰,≥10小时的续航能力足以覆盖胃部与小肠的检查需求。其独特的可分离牵线设计,使得食管检查也能得以轻松完成,真正实现了食道、胃部、小肠三大部位的一次性连贯检查。用户只需随水吞服这颗“胶囊”,平躺15~30分钟,即可完成检查。
“胶囊”被吞下后,会将消化道内部的图像无线传送至体外接收器,经过医生的操控可以在胃内进行运动,按照所需的角度对病灶重点拍摄,每次磁控胶囊胃镜检查会生成大量图像,胃里的情况一览无余,医生通过AI辅助阅片系统,进行数图智控和动态智能识别,大大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效能。检查完毕,“胶囊”经胃肠蠕动排出体外,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机器人PRO升级版是一种全新的、安全舒适的消化道检查手段,在胃肠疾病早期筛查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适应人群来说,真正实现了“敢于做、方便做、做得起、做得准”。
未来,慈铭体检将继续秉持“生命之托,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品质筑基,以科技赋能,全面开展数字化运营,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健康体检服务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继续围绕癌症早筛、慢病管理、脑健康筛查、心血管筛查、心理健康等重点领域,不断推出一系列涵盖检查、医疗与保险相结合的创新产品,为守护全民健康贡献慈铭力量。
内容来源:慈铭体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