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之夜 ,他们和洪峰赛跑_北京时间

暴雨之夜 ,他们和洪峰赛跑

在这次暴雨中,密云开启建库以来最大规模的泄流。在这里,有一群和洪峰赛跑的人。

暴雨之夜 ,他们和洪峰赛跑

8月6日,北京暂时告别了一轮持续性降雨天气。午后时分,烈日当空,碧空如洗,山峦晴翠。

山川河谷之间,白河水已经收缩回主河道。每秒190立方米的流量,看起来依旧湍急无比。

一条破损的水泥小道,连接着主河道和张家坟水文站。石板断裂,横七竖八地翻倒着。旁边是被洪水冲倒的水位刻度标尺、安全提示牌等设施,周边杂乱着残枝败叶,整个场景看起来杂乱无序。

水泥路向上延伸,快到水文站时,有一条红线,在烈日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这是一条水文工作者新划的洪痕,记录着洪水发生时的最高水位线。这条洪痕距离白河主河道足足有一百余米,高差目测有四米左右。

站在这条洪痕前,张家坟水文站的工作人员张伟童回忆起洪水的汹涌时刻,“一分钟能涨20公分。”

张伟童所在的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张家坟水文站是密云水库上游白河流域的一处重要站点。7月26日晚上,全站8人从当天晚上8点起全员在岗。

一切部署妥当,但洪水来势汹涌,远比预想的要大。

“最大流量每秒4380立方米!”张家坟水文站站长吴月说。“‘23·7’的时候,我们这里的最大流量是每秒1400多立方米。这次的最大流量,相当于两年前的三倍!”

每秒4380立方米的流量,贡献了7月27日凌晨密云水库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每秒6550立方米的三分之二!

在水文站的会议室里,悬挂着几张照片。其中一张记录的是1998年洪水时,这里录得的最大流量为每秒2600立方米。无论是跟哪次相比,这次都是1960年建站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

这一组组数据,都是张家坟水文站工作人员冒着危险换来的。

张伟童是那天夜里的值班测量员。站在洪痕上,指着回落的白河水,张伟童面对记者,“当时也没没有怕不怕的,就是想着赶紧报数据;如今看来,还是有些后怕的。”

“当时水很大,雾也很大,远处看不清。我只能腰上绑着安全绳,穿着救生衣,尽量向前探,这样才能把刻度标尺看清楚。”张伟童回忆道。

水大浪急,包括水文刻度标尺、安全提示牌等设施被冲毁。

张家坟水文站依着白河而建,背后就是白河测量断面。在断电断网断通信的情况下,张伟童就只能前后跑,自动监测设备和人工监测相互校核,测得数据后及时回院内上报;之后再返回测量前线,循环往复……于洪水的上涨以分钟计算,最密集时,他6分钟上报一次洪水数据。

他在和洪峰赛跑。

张家坟水文站站长吴月说,当天晚上,站点的水文数据由原来的每小时上报一次,加密为每半小时上报一次。于是,每个人的时间都按半小时为单位来进行切分——数据测量、整理、上报……这些工序操作下来,几乎就需要半小时。“这意味着,大家的工作量要增加一倍。”

24小时轮班,大家都吃住在站里。吴月坦言,从7月26日到现在,大家都坚守在站上,“十多天了,都没有回过家。”

“密云水库就像是一个盆。前面有多少水要流进来,你得把它报出来,水库才可以根据上面的来水,看看会不会满,能不能装得下。上面来水测清楚了,就能为下游的精准调度提供参考。”吴月用最浅显的比喻,道出了张家坟水文站在特大暴雨之夜坚守的意义与价值。

如今,水位回落,没有了暴雨夜的紧张与惊险,但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仍然维持一级应急响应状态,所以整个张家坟水文站仍然奔忙于一线——测量流速、水位、含沙量等核心数据,然后整理、上报……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守护着水库安全,护佑着万家安危。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康利坡

暴雨之夜 ,他们和洪峰赛跑

在这次暴雨中,密云开启建库以来最大规模的泄流。在这里,有一群和洪峰赛跑的人。

暴雨之夜 ,他们和洪峰赛跑

8月6日,北京暂时告别了一轮持续性降雨天气。午后时分,烈日当空,碧空如洗,山峦晴翠。

山川河谷之间,白河水已经收缩回主河道。每秒190立方米的流量,看起来依旧湍急无比。

一条破损的水泥小道,连接着主河道和张家坟水文站。石板断裂,横七竖八地翻倒着。旁边是被洪水冲倒的水位刻度标尺、安全提示牌等设施,周边杂乱着残枝败叶,整个场景看起来杂乱无序。

水泥路向上延伸,快到水文站时,有一条红线,在烈日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这是一条水文工作者新划的洪痕,记录着洪水发生时的最高水位线。这条洪痕距离白河主河道足足有一百余米,高差目测有四米左右。

站在这条洪痕前,张家坟水文站的工作人员张伟童回忆起洪水的汹涌时刻,“一分钟能涨20公分。”

张伟童所在的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张家坟水文站是密云水库上游白河流域的一处重要站点。7月26日晚上,全站8人从当天晚上8点起全员在岗。

一切部署妥当,但洪水来势汹涌,远比预想的要大。

“最大流量每秒4380立方米!”张家坟水文站站长吴月说。“‘23·7’的时候,我们这里的最大流量是每秒1400多立方米。这次的最大流量,相当于两年前的三倍!”

每秒4380立方米的流量,贡献了7月27日凌晨密云水库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每秒6550立方米的三分之二!

在水文站的会议室里,悬挂着几张照片。其中一张记录的是1998年洪水时,这里录得的最大流量为每秒2600立方米。无论是跟哪次相比,这次都是1960年建站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

这一组组数据,都是张家坟水文站工作人员冒着危险换来的。

张伟童是那天夜里的值班测量员。站在洪痕上,指着回落的白河水,张伟童面对记者,“当时也没没有怕不怕的,就是想着赶紧报数据;如今看来,还是有些后怕的。”

“当时水很大,雾也很大,远处看不清。我只能腰上绑着安全绳,穿着救生衣,尽量向前探,这样才能把刻度标尺看清楚。”张伟童回忆道。

水大浪急,包括水文刻度标尺、安全提示牌等设施被冲毁。

张家坟水文站依着白河而建,背后就是白河测量断面。在断电断网断通信的情况下,张伟童就只能前后跑,自动监测设备和人工监测相互校核,测得数据后及时回院内上报;之后再返回测量前线,循环往复……于洪水的上涨以分钟计算,最密集时,他6分钟上报一次洪水数据。

他在和洪峰赛跑。

张家坟水文站站长吴月说,当天晚上,站点的水文数据由原来的每小时上报一次,加密为每半小时上报一次。于是,每个人的时间都按半小时为单位来进行切分——数据测量、整理、上报……这些工序操作下来,几乎就需要半小时。“这意味着,大家的工作量要增加一倍。”

24小时轮班,大家都吃住在站里。吴月坦言,从7月26日到现在,大家都坚守在站上,“十多天了,都没有回过家。”

“密云水库就像是一个盆。前面有多少水要流进来,你得把它报出来,水库才可以根据上面的来水,看看会不会满,能不能装得下。上面来水测清楚了,就能为下游的精准调度提供参考。”吴月用最浅显的比喻,道出了张家坟水文站在特大暴雨之夜坚守的意义与价值。

如今,水位回落,没有了暴雨夜的紧张与惊险,但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仍然维持一级应急响应状态,所以整个张家坟水文站仍然奔忙于一线——测量流速、水位、含沙量等核心数据,然后整理、上报……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守护着水库安全,护佑着万家安危。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康利坡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