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香升腾!穿越千年的文物诠释怎样的新疆和田美食?《一润千年—文物里的和田》第二集精彩呈现
中国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地区,冰峰与火洲共存,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汇,孕育出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和玉石之路所带来了繁荣的商贸,文化的交融、食材的碰撞,和合共生,流香升腾,舌尖品味和合生机,向世人诠释着丰富而独特的和田之味。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联合策划,北京卫视《档案》倾情推出《一润千年——文物里的和田》
敬请关注

每一座城市的小吃,都潜藏着当地独特的味觉密码,暮色四合,霓虹闪烁,舌尖味蕾在霓虹灯中苏醒,由北京援建的和田老夜市,是一座美食的后花园。这里密布着将近300个宵夜摊档,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近百种小吃。只需一口,便能让人体味到什么是舌尖上的西域风情。

在这喧闹的和田夜市中,甘肃小伙王彦宏的椒麻鸡摊位与吐日洪江·吐送托合提的烤羊肠摊位刚好面对面。两位摊主的相处像一家人一样,他俩的故事,也为忙碌的夜市增添了幸福的味道。

烧烤、人类加工食物的起点,从古至今一直统领着中国人的餐桌,在由北京援建的和田博物馆内,出土于清代的文物“铁钎子和铁烧烤架”,烤架中部镂空,下方可以放置木炭,上方的圆盘可以摆放食材。铁钎子前部呈三叉状,这不仅可以烤制普通肉串,还可以烤制肋排与大肉块。

而在和田,烧烤更是当地标志性的烹饪方法。在这里几乎无肉不烤,从水中游鱼、陆地走兽到空中飞鸟,和田人将这项古老的烹饪技艺,运用得出神入化。在享用完香气扑鼻、鲜嫩多汁的烤肉后,和田本地人的桌子上总是会出现一杯调味茶。
茶,已经成为和田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和田药茶是维吾尔族民间的传统饮料。茶叶从内地传入和田地区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药茶制作技艺。和田人常说“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和田药茶以当地药食同源的丁香、枸杞、玫瑰花、小茴香、藿香、肉桂、等原料,碾碎后泡制而成。
如今和田药茶已经有二十多种配方,并于2019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叶也是丝绸之路的主角之一。
这是和田博物馆馆藏的茶叶,出土于民丰县的尼雅遗址,这包茶叶虽然风化严重,但其文化价值重大。是汉晋时期内地茶叶传至西域的证物。和田地区天气炎热干燥,且“食肉饮酪”。而茶本身具有消炎解毒、驱热消暑、驱腻消食、强身健体等功效。茶叶在西域供不应求。

与茶叶同样受到和田人民喜爱的还有——月饼。跨越千百年,月饼经过和田人民的改良后,变成了一道一年四季天天都可以吃到的美食。属于和田的那份舌尖上的味道早已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滑入口中,融入血脉。

在内地人记忆中,月饼是专属于中秋节的,八月十五这天的月亮很美,大家聚在一起,团圆美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和田博物馆中存放着一只清代的木月饼模,它的中心有“广式旦黄”4字。制作月饼时将包有各种馅料的面胚放置模具中成型,脱模后再放入炉中烤制即可,而形似圆月的月饼,寓意团圆和睦。相传在新疆月饼最早于唐初被发现,这支出土于和田地区的饼模,是中原传统文化习俗传入新疆的重要见证。

面食是和田人餐桌上最基础,也是最百变的食物,拉、包、烤、炸,促成一场场让人难以抵抗的碳水治愈。与精致小巧的土月饼不同的是,库麦琪绕开了所有的常规做法,一头直接扎进灰堆里。

位于尼雅遗址中N2居址中的馕坑在流沙中时隐时现,有时会完整的出现,有时会被无垠的流沙埋没,馕是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和田人民在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了和田特色美食——库麦琪。

从古至今作为新疆维吾尔族最传统的面食,库麦琪能够延续至今离不开这枚小小的印章。这枚高1.7厘米,边长2厘米的煤精印出土于和田地区的尼雅遗址,印文为篆文,阴刻,分两行:一行“司禾”,一行“府印”。印钮为桥纽。“司禾府印”是汉朝管理农业的印章,这枚印章形制较小,但历史价值十分珍贵。

屯田是推动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可以解决粮食等物资供应,同时屯田者又可成为戍守和维持西域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所以这一措施以汉为始,至今仍在沿用。
除了小麦与玉米等旱地作物之外,新疆还是中国古代的水稻种植区之一,据《新 唐 书·西 域 传》记 载 姑 墨 、温 宿“ 风 俗 文字与龟(秋)兹(词)同”,“地宜麻、麦、粳稻”。由此可见,唐代时期,新疆所引种的水稻品种应该是亚洲栽培稻中的“粳稻”,至今已有1300年的种植历史了,

然而这“米”与“米”也是有区别的,在和田地区种植的羊脂籽米,洁如玑珠,质细味美,这里是天眷的净土,万物生长的摇篮,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第二二五团羊脂籽米的种植基地,从空中俯瞰,一片片稻田犹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稻秧随风摇曳,泛起阵阵绿浪。羊脂籽米之所以种植在这里,只为探寻一粒米的本源之味。

民以食为天,站在拉依苏长寿村的阡陌之上,用最好的生态环境,最精湛的生态农艺,造就了中国顶尖有机大米之一的——羊脂籽米。
从尼雅遗址采集的水果和农作物种子可以看出,葡萄和小麦是从地中海和西亚地区传入,黍和桃子则来源于中原地区,这些都揭示了位于丝绸之路南道的精绝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及其文化的多样性。

钱维城先生也在清代乾隆年间创作的《回部四果图》中写到:乾隆三十一年冬十一月,臣维城蒙恩,赐回部果木瓜、石榴、苹果、梨四种,臣伏考《汉书·西域传》载物产甚众、前后发使十余辈,抵宛(yuan一声和四声都配一下)西诸国求其物,特采葡萄、苜蓿种,而张骞做持归亦不过节杖,枸酱安石榴未尝,言其花木果实有类中土者。

由此可见石榴原名安石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才将其引入内地。皮山县是中国西汉时期皮山国的所在地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要商埠驿站,是通往印度、波斯和西方诸国的首选之道。

皮山县兰干库勒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土壤以沙土为主这种倚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皮亚曼”石榴中华名果的地位。

石榴千房同膜,紧密相连、和谐相处、永不分离,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相濡以沫,就如同祖国的各族人民一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

从北京援建的和田博物馆中那些带着历史印记的文物,到如今色香味俱全的和田美食,从古至今中华文明以饮食作伴,穿越历史时空,见证了沧海桑田,在和田丰饶的绿洲、辽阔的草原、苍翠的森林、无垠的荒漠中通过美食传递着文化的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