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手机外放“被罚”,为何引发网友共鸣?_北京时间

地铁手机外放“被罚”,为何引发网友共鸣?

最近,一段女子乘地铁手机声音外放被开“罚单”的视频,在网上炸了锅,相关话题在微博上获得了1.4亿的阅读量。

地铁手机外放“被罚”,为何引发网友共鸣?

女子手机外放被开“罚单”?网友:建议全国推广!

最近,一段女子乘地铁手机声音外放被开“罚单”的视频,在网上炸了锅,相关话题在微博上获得了1.4亿的阅读量。

不少网友直呼,这事儿终于有人管了。事情发生在江苏南京市的地铁上。

张女士:南京的地铁有提示不能手机外放,那个女士就手机外放的很大声,地铁不是定时有人巡检吗,然后就开了“罚单”。

很多网友建议,禁止公共场所外放电子设备声音的方式,可以在全国推广。不过,这里先来澄清一个细节。据报道,南京市地铁交通设施保护办公室表示,当时执法队员对外放声音的女乘客进行劝阻,并告知其相关规定,随后开具了“告知单”。这名女乘客比较配合,在告知单上签了字。

告知单和罚单有什么不同呢?据地保办执法大队大队长李斌介绍,区别在于,罚款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告知单是南京地铁制作的文明乘车宣传单,用于对乘客外放电子设备声音、在地铁车厢内饮食等不文明乘车行为进行告知和劝阻。

显然,从管理力度上来看,告知单肯定要比罚单轻得多。不过此举还是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认可,网友纷纷呼吁:希望我们这里的地铁也能有工作人员制止一下。告知单虽然不是罚单,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让一些不够自觉的人知道,公共场合开外放,它真的是个事儿。

演员叶璇高铁上劝阻外放视频者反被骂

此前,演员叶璇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男子在高铁上外放音乐的视频,引发舆论热议。相关话题曾经冲上热搜第一。事情是这样的,叶璇在深夜乘坐列车时,听到后排一名男子大声播放视频,于是对他进行劝阻,结果被对方骂了一通。

根据叶璇发的视频,画面中叶璇数次试图与男子沟通让他小声,没想到男子突然骂道:“神经病,我发现你这个人!”之后又再次骂道:“神经病”。

叶璇还表示要叫乘警过来,乘客不以为然,表示:“你叫去,你喊他过来。”

叶璇的工作人员表示,当时他们正在南京开完会回杭州的路上,当时这位乘客公放的声音已经赶上广场舞的声音了。他们已经找了乘务员和乘警来进行劝阻,但该乘客还是一直不停地在外放。叶璇一开始并没有想发微博,老人一直冲她喊,“那你发呀。”

很多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不能忍受公共场合视频、音乐外放的行为,并为叶璇的勇敢发声点赞,认为社会就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人。事情过去一周后,当事男乘客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自己没有遵守公共秩序,有错误。但他也认为,叶璇没有经过他同意擅自将视频放到网上,侵犯了自己的肖像权,希望对方删除视频,并公开赔礼道歉。他还说,此事令自己的儿女脸上无光。

这不是“倒打一耙”吗,毕竟,在高铁上外放、不听乘警劝阻的是他,在叶璇出言制止后骂人家为“神经病”的也是他。视频发酵后自己的颜面无光,难道不是自作自受吗?

关于张先生指责叶璇侵犯其肖像权的问题,有律师分析称,侵犯肖像权的前提是,以盈利为目的,未经同意使用他人肖像。叶璇在公布视频时,只是纯粹为了曝光他人的不良行为,并没有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我看手机他嫌吵” 手机外放屡屡引冲突

显然男子要求道歉的愿望最终会落空。不少网友也表示,遭遇过类似经历,好心劝阻不文明行为反而遭到辱骂。有的乘客不仅动口还动手,引发了肢体冲突。比如说,去年4月,江苏南京站派出所民警接到一起列车上发生的旅客打架斗殴的警情,经过调查后发现起因竟是刷短视频。

在某列车上,唐某刷短视频时声音太大,长途车司机李某等4人因为嫌对方太吵影响休息。李某去找唐某理论时,言语有些过激,双方动了手,多人有轻微伤。李某、唐某因涉嫌殴打他人被处行政拘留5日。虽然说他人外放声音属于不文明行为,但是一言不合就动手也不对,有理反而变成没理了。

还有比这种情况更严重的,据新京报报道,此前在北京地铁9号线上,乘客刘某用手机扬声器听音乐,引发乘客郭某不满。下车过程中又因为刘某站在车门中间部位,郭某就要求他让开车门。这么着,两人发生口角并升级为肢体冲突。郭某对刘某进行殴打,导致刘某左眼镜镜片破裂,碎片扎入眼球,造成左眼球破裂。事后郭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交总队刑事拘留。

手机外放看起来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后果却很严重,甚至可能从道德层面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据了解,科学证明,如果外部噪音超过一定的分贝,就会令人心烦意乱、狂躁不安,甚至激发内心的暴力情绪。所以遇到乘客外放的情况,仅靠乘客个人出面劝阻,显然是不合适的,容易激化矛盾,建议还是要求助于工作人员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制止。

“静音车厢”引发热议 是对文明的呼吁

其实也有网友呼吁,能不能让喜欢安静环境的人都坐在同一个车厢里。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的部分车次上是有“静音车厢”的服务的。旅客可以选择购买“静音车厢”车票,遵守相关“静音”约定,比如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时佩戴耳机,在接打电话时离开“静音车厢”等等。很多网友拍手称赞,终于能享受耳根清净的旅程了。还有人表示,希望在电影院、飞机舱等公共场合都能推广“静音”模式。静音车厢的出现,更多是提醒了人们遵守乘车规则、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鼓励文明出行。

杜绝手机外放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

其实早在2020年4月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就明确禁止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也出台了相关规定。但是乘客外放声音的现象并没有杜绝,相关部门还是需要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和宣传引导。

此次女子地铁外放声音被发放告知单,也是一种树立规矩的方法。谁违反规定,可能就会当众被警示,久而久之,静音出行、守护文明的氛围就营造起来了。这里还想对那些不太自觉的乘客说一句,当你戴上耳机,整个世界都是你的,公共场合要守规则、守公德。

图文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台、红星新闻等

地铁手机外放“被罚”,为何引发网友共鸣?

最近,一段女子乘地铁手机声音外放被开“罚单”的视频,在网上炸了锅,相关话题在微博上获得了1.4亿的阅读量。

地铁手机外放“被罚”,为何引发网友共鸣?

女子手机外放被开“罚单”?网友:建议全国推广!

最近,一段女子乘地铁手机声音外放被开“罚单”的视频,在网上炸了锅,相关话题在微博上获得了1.4亿的阅读量。

不少网友直呼,这事儿终于有人管了。事情发生在江苏南京市的地铁上。

张女士:南京的地铁有提示不能手机外放,那个女士就手机外放的很大声,地铁不是定时有人巡检吗,然后就开了“罚单”。

很多网友建议,禁止公共场所外放电子设备声音的方式,可以在全国推广。不过,这里先来澄清一个细节。据报道,南京市地铁交通设施保护办公室表示,当时执法队员对外放声音的女乘客进行劝阻,并告知其相关规定,随后开具了“告知单”。这名女乘客比较配合,在告知单上签了字。

告知单和罚单有什么不同呢?据地保办执法大队大队长李斌介绍,区别在于,罚款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告知单是南京地铁制作的文明乘车宣传单,用于对乘客外放电子设备声音、在地铁车厢内饮食等不文明乘车行为进行告知和劝阻。

显然,从管理力度上来看,告知单肯定要比罚单轻得多。不过此举还是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认可,网友纷纷呼吁:希望我们这里的地铁也能有工作人员制止一下。告知单虽然不是罚单,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让一些不够自觉的人知道,公共场合开外放,它真的是个事儿。

演员叶璇高铁上劝阻外放视频者反被骂

此前,演员叶璇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则男子在高铁上外放音乐的视频,引发舆论热议。相关话题曾经冲上热搜第一。事情是这样的,叶璇在深夜乘坐列车时,听到后排一名男子大声播放视频,于是对他进行劝阻,结果被对方骂了一通。

根据叶璇发的视频,画面中叶璇数次试图与男子沟通让他小声,没想到男子突然骂道:“神经病,我发现你这个人!”之后又再次骂道:“神经病”。

叶璇还表示要叫乘警过来,乘客不以为然,表示:“你叫去,你喊他过来。”

叶璇的工作人员表示,当时他们正在南京开完会回杭州的路上,当时这位乘客公放的声音已经赶上广场舞的声音了。他们已经找了乘务员和乘警来进行劝阻,但该乘客还是一直不停地在外放。叶璇一开始并没有想发微博,老人一直冲她喊,“那你发呀。”

很多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不能忍受公共场合视频、音乐外放的行为,并为叶璇的勇敢发声点赞,认为社会就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人。事情过去一周后,当事男乘客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自己没有遵守公共秩序,有错误。但他也认为,叶璇没有经过他同意擅自将视频放到网上,侵犯了自己的肖像权,希望对方删除视频,并公开赔礼道歉。他还说,此事令自己的儿女脸上无光。

这不是“倒打一耙”吗,毕竟,在高铁上外放、不听乘警劝阻的是他,在叶璇出言制止后骂人家为“神经病”的也是他。视频发酵后自己的颜面无光,难道不是自作自受吗?

关于张先生指责叶璇侵犯其肖像权的问题,有律师分析称,侵犯肖像权的前提是,以盈利为目的,未经同意使用他人肖像。叶璇在公布视频时,只是纯粹为了曝光他人的不良行为,并没有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我看手机他嫌吵” 手机外放屡屡引冲突

显然男子要求道歉的愿望最终会落空。不少网友也表示,遭遇过类似经历,好心劝阻不文明行为反而遭到辱骂。有的乘客不仅动口还动手,引发了肢体冲突。比如说,去年4月,江苏南京站派出所民警接到一起列车上发生的旅客打架斗殴的警情,经过调查后发现起因竟是刷短视频。

在某列车上,唐某刷短视频时声音太大,长途车司机李某等4人因为嫌对方太吵影响休息。李某去找唐某理论时,言语有些过激,双方动了手,多人有轻微伤。李某、唐某因涉嫌殴打他人被处行政拘留5日。虽然说他人外放声音属于不文明行为,但是一言不合就动手也不对,有理反而变成没理了。

还有比这种情况更严重的,据新京报报道,此前在北京地铁9号线上,乘客刘某用手机扬声器听音乐,引发乘客郭某不满。下车过程中又因为刘某站在车门中间部位,郭某就要求他让开车门。这么着,两人发生口角并升级为肢体冲突。郭某对刘某进行殴打,导致刘某左眼镜镜片破裂,碎片扎入眼球,造成左眼球破裂。事后郭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交总队刑事拘留。

手机外放看起来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后果却很严重,甚至可能从道德层面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据了解,科学证明,如果外部噪音超过一定的分贝,就会令人心烦意乱、狂躁不安,甚至激发内心的暴力情绪。所以遇到乘客外放的情况,仅靠乘客个人出面劝阻,显然是不合适的,容易激化矛盾,建议还是要求助于工作人员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制止。

“静音车厢”引发热议 是对文明的呼吁

其实也有网友呼吁,能不能让喜欢安静环境的人都坐在同一个车厢里。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的部分车次上是有“静音车厢”的服务的。旅客可以选择购买“静音车厢”车票,遵守相关“静音”约定,比如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时佩戴耳机,在接打电话时离开“静音车厢”等等。很多网友拍手称赞,终于能享受耳根清净的旅程了。还有人表示,希望在电影院、飞机舱等公共场合都能推广“静音”模式。静音车厢的出现,更多是提醒了人们遵守乘车规则、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鼓励文明出行。

杜绝手机外放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

其实早在2020年4月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就明确禁止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也出台了相关规定。但是乘客外放声音的现象并没有杜绝,相关部门还是需要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和宣传引导。

此次女子地铁外放声音被发放告知单,也是一种树立规矩的方法。谁违反规定,可能就会当众被警示,久而久之,静音出行、守护文明的氛围就营造起来了。这里还想对那些不太自觉的乘客说一句,当你戴上耳机,整个世界都是你的,公共场合要守规则、守公德。

图文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台、红星新闻等

北京时间客户端